利用含羞草的根、枝叶、花和果实。

含羞草是全草入药,根、叶、花、果都有同样的功效。

含羞草全草在夏秋季采摘,去除杂草,洗净,切段,晒干或很少使用。

用法用量:5 ~ 8元;外用适量,捣碎敷于患处。含羞草

化学成分:全草含有黄酮苷、酚类、氨基酸和有机酸,还含有含羞草素和含羞草素o-β-D-葡萄糖苷。叶子含有类似肌球蛋白的收缩蛋白。种子含油量约17%,性质与大豆油相似。油中脂肪酸为亚麻酸0.4%,浊积物51%,油酸31%,棕榈酸8.7%,硬脂酸8.9%,不皂化物2.5%,主要为甾醇类。

药理作用:含羞草植物、马、驴等动物可引起脱发。含羞草素可视为一种毒性氨基酸,其结构与酪氨酸相似。其毒性作用是通过抑制利用酪氨酸的酶系统或取代某些重要蛋白质中酪氨酸的位置而引起的。含0.5 ~ 1.0%含羞草素的饲料可引起大鼠或小鼠生长停滞、脱发、白内障。吃了含有这种碱的植物的人会突然脱发。对碱性磷酸酶有轻微抑制作用,但对含金属酶系统无明显抑制作用。它的低铁复合物毒性要小得多。大量酪氨酸可拮抗含羞草素对大鼠的生长抑制作用。[1]

性味:甘、寒、毒。

①生药材简介:“味微甘,性寒。”

②《南宁医学志》:“甘,寒,微毒。”

③实用中草药:“性微寒,味微苦。”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化痰止咳,安神止痛,解毒化瘀,止血收敛。用于感冒、小儿高热、急性结膜炎、支气管炎、胃炎、肠炎、尿路结石、疟疾、神经衰弱;外用可用于治疗外伤肿痛、疮肿、咯血、带状疱疹。

①必备药材:“止痛消肿。”

(2)求本草出处:“敷疮”

③《岭南本草集录》:“治目热痛。”

④《南宁医学志》:“清肝泻火,治小儿疳积,肝火亢盛,外治疮疡。”

⑤广军常用中草药手册:“安神。”

⑥《实用中草药》:“清热利湿。治疗深部脓肿、肠炎、胃炎、疝气和小儿疳积。

注意事项:①孕妇不宜服用。本品有麻醉作用,不宜过量服用。

2含羞草有点毒性,一定不能单独服用,要和其他药物一起使用。尤其在畜牧业中,误食含羞草往往会引起动物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牛误食无刺含羞草引起的中毒,一般发生在冬季。牛中毒表现为抑郁、磨牙、喘息、呼吸困难、神经症状和水肿。另外,因为含羞草素,骆驼、马等动物吃含羞草素,老鼠吃含0。5% ~1.0%含羞草素,也会引起脱毛、白内障、生长抑制。然而,人类食用或过度接触含羞草也会导致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