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民俗文化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物质民俗文化,以生产、交换、交通、服饰、饮食、住房等为主要内容;社会民俗文化,关注家庭、亲属、村镇、社会结构、生活礼仪等。精神民俗文化,包括信仰、伦理、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娱乐和体育等。

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特色鲜明,丰富多彩,具体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日、聚会等各个方面。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征,对中国民俗文化乃至民族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历史悠久,多姿多彩。

中国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原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记忆。在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礼仪之乡的中原地区,勤劳勇敢的中原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许多风尚和习俗,世代沿袭,长期积淀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中原民俗文化。中原民俗文化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的生活习俗,日常社会交往的礼仪习俗,生育、婚丧嫁娶、春节元宵节等生活习俗,还包括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工商业、民俗节日、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习俗。

王全英(省社科院研究员):自从有了人类活动,就有了民俗。中原是夏商周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早在这一时期就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礼仪制度,后来它们逐渐演变为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

中原地区的婚俗最早出现在古代夫妻婚姻的末期和个体婚姻的初期,到西周时期趋于完善,逐渐形成了受礼、问名、受礼、邀邀、迎亲的“六礼”。在此基础上演变成求婚、定礼、嫁娶等婚俗,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主要的婚俗。据考古发掘,中原地区早在两万年前就有葬礼,到了周朝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丧葬礼仪,成为中国的重要习俗。

踩高跷、划旱船、耍狮子、挂灯笼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习俗,如小年祭灶、守年三十、除夕吃饺子、拜年、元宵点灯、清明节祭祖、端午插艾叶、七夕观星、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爬山等,大多发源于中原,遍布各地

中原俗称春节为“过年”或“过年”。腊月初八过后,我们开始准备年货。早在商周时期,对灶神的崇拜就是“五祭”之一。腊月二十三,俗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祭灶神。腊月的最后一天,从东汉开始,中原人就称之为“除夕”。这一天,家家都要包饺子,包得越多越好。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源于黄帝创造的桃符。每个人在开学第一天都要吃饺子,主要取其“低龄交友”之意。拜年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大年初一和初二,是家人的问候。过了初三,就是邻居、亲戚、朋友之间的拜年,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中原民间元宵节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素有“小过年,大十五”之称。正月十五点点灯是元宵节祭祀神灵、祈福的重要活动。

春节期间,中原地区有踩高跷、划旱船、耍狮子、挂灯笼等丰富多彩的“玩社火”。它起源于古代对土地和火的崇拜。自秦汉以来,它演变为一项民间传统的综合性文化活动,成为全国春节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原地区长期以来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一直崇拜能发号施令的龙神。传说龙在农历二月初二升天,古代中原人把这一天定为“龙抬头节”。这一天会进行各种活动,一是祈求龙王降雨,二是祈求消灾解毒。

祭祖扫墓是中原清明节习俗的核心内容。清明节一到,人们就带着祭品去墓地烧纸点蜡烛祭奠祖先。清明这一天,各家门口都要插上柳枝,男女都要戴上柳条环。

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就有端午节的习俗。中原地区的端午节不仅有吃粽子、贴艾虎、挂菖蒲、喝雄黄酒的习俗,还有一些消灾祛病、预防瘟疫的习俗。这一天,人们把采集的艾叶贴在门上,以辟邪。[/font][/color]

有了人类,就会有民俗。中原民俗文化与盘古神话、伏羲女娲神话、轩辕黄帝传说* * * *不断向周边辐射,中原民俗文化的根文化特征十分突出。

张(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南大学教授):中原的民间文化具有典型的原始特征。从一般特征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根源。一个民族的文化土壤是民俗文化。中原民俗文化更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征。中原的民俗很古老,可以推到伏羲女娲甚至盘古。中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伏羲女娲、轩辕黄帝等神话传说主要在中原。这些传说也是最完整的,可以在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中得到证实。因此,可以说中原民俗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根。从发展来看,由于中原地区长期以来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民俗文化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不断融合吸收外来民俗文化,再向外辐射和传播,使得中原民俗文化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基础和支柱,根文化的特征十分突出。

孟宪明(河南文学院一级作家、民俗学家):神话是信仰的源泉,其中蕴含着民族精神的根和意识的芽。以女娲神话为代表的中原神话,就像一个巨大的根系,从中衍生出古老的民俗。

我们经常把地球视为我们的母亲。这种深刻的大地母亲意识源于女娲对人类的创造。

汉人重葬。强调土归土,埋在地下才安全。古人认为太阳死在西方,被埋在土里,第二天重生,跃入蓝天,这是大地母亲的帮助。伟大如太阳,但还是如此,形势渺小如人!这就是为什么汉人都埋在地下。

女娲神话也直接催生了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间信仰和最强烈的祖先意识。伏羲、女娲和神农在古代被称为黄三,据说祭祀在黄帝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今天,中岳嵩山上的三皇村,以及中原许多地方现存的三皇庙、黄三庙及其庙会,都是这一习俗的遗存。在中原,捏泥人、揉面团、吹糖的民间艺人也受到女娲的崇敬。

女娲神话中的“大地母亲意识”遍及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原一些地方,接生婆必须让刚出生的孩子站在地上,带着“生根发芽”的美好意愿。就算给孩子起名,也要带个脏字。

补天女神的“灵石意识”也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玉,美石也。古人佩戴玉,象征身份,彰显道德,用玉辟邪。盖房子是件大事。打好地基铺好碱脚后怕恶鬼夜宿怎么办?拿一块石头放在房子上,这样所有的鬼都躲起来了。房子的墙对着马路,房子不吉利。在墙上刻一个“泰山石敢当”,一切顺利。

女娲神话的“补天情结”也直接产生了汉族的“穿天节”。每年正月二十三(时间因地而异),家家户户都要烤一个大蛋糕,主妇在蛋糕上绑一根带红线的大针,然后在厨房顶上放一个梯子。根据民间传说,在女神补天的日子里,以女神补天为榜样,我们将能够在没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获得丰收。

女娲神话中的“大地母亲意识”、“魂石意识”、“补天情结”,是我们的祖先有意无意地认识和解释世界、征服世界的最根本的精神成果。中华民族在信仰上的祖先意识,政治上的民族意识,文化上的民族意识,情感上的认同意识,心理上的母神崇拜意识,都来源于此。它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撑,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天星(河南省民俗学会副会长、郑州大学教授):中原民俗文化还具有集体性、传承性、拓展性和变异性的特点。

集体性:民俗在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的基本特征。中原民俗是中原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流传、完善和创新都是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的。

传承: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中原民俗产生后,被人们继承,相当稳定。很多民俗并没有因为政权更迭或者社会变迁而立刻停止。

传播: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中原地区产生的许多民俗由于中原的中心地位和便利而向四面八方传播,影响了中国其他地区的民俗。比如过年的习俗,一些民间艺术活动,少林武术,陈家沟太极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