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蜗牛教你要慢一点喔!」

有一阵子,常念陈致元的绘本<很慢很慢的蜗牛>给孩子听。

有一阵子,常念陈致元的绘本<很慢很慢的蜗牛>给孩子听。

故事的大意,是一只很慢很慢的蜗牛,想爬去葡萄树上吃葡萄,结果被路过的水管蛇和大青蛙嘲笑,说它爬得太慢,等爬到时,葡萄早就被吃完了。结果,水管蛇和大青蛙急急忙忙冲去吃到的葡萄,因为还没有成熟,既酸又硬,根本不好吃,反倒是蜗牛,虽然动作慢,爬到时只剩下一颗熟烂掉的葡萄,但是它懂得往好处想,又会变通,熟烂掉的葡萄,被它和毛毛虫一起变成好美味的葡萄酱,还可以做出树叶葡萄酱三明治呢!

孩子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它情节生动,画面活泼。妈妈我也很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它总是把我的孩子逗得呵呵笑,更重要的是,小小的故事里有大大的哲理,更是给了急性子的我最好的提醒: 很多事,慢一点,结果更好。

因为未成熟的葡萄,强采也不会美味。

有一天,因着这个故事,我们母子有了这么一段对话:

「妈妈,我要葡萄乾,我要,我要--- 我马上要!」

「阿雷,你看妈妈正在准备餐具,你不要急,妈妈很快就会拿给你,你记得那只蜗牛吗? 蜗牛教你要慢一点,好吗?」

「好。」小孩马上温顺下来。

接着,因为孩子感冒,我给他加一点可以温热身体的中药粉在汤饭里和著吃,以前对中药粉并不排斥的他,这回硬是不肯,我也急了,没耐性的本性跳出来,正要发作之际,转念提醒自己,声调马上跟着放柔,对他说:

「那你先喝汤,待会想要的话,再加中药,好吗?」

孩子也跟着软化,「好!」随即再补上一句: 「妈妈,你不要急嘛,蜗牛教你要慢慢来,好不好?」

「好。」我忍不住大笑。

蜗牛,开始成了我们家的耐心导师,感谢陈致元先生的好作品,也让我回想起这三年来的育儿历程。

?

做为一个两三岁孩子的妈,和当小婴儿的妈,心情真的不一样。

孩子不到一岁时,光是天天看着他的成长就已经满足,总是一直用手机、相机、摄影机,试图补捉那每一个不会重来的历史性时刻;

到了两岁多,各种机子仍常不离手,不同的是,随着孩子越来越独立,做妈的反倒不再那么轻易满足,对他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开始会要求他体谅妈妈、不要一直搞破坏;

开始会跟他说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要碰;

会在又累又失去耐心的情况下,忍不住吼那个调皮捣蛋、「不听话」的他;

会要求他更「独立」一点,好让妈妈有更多自己的时间。

两三岁的孩子,更有自己的想法与主见,有叛逆心,活动力也更强,不再是牙牙学语,爬爬学走的年纪,而是讲话没事要反对你一下,跑跑跳跳冲撞力强,不小心就可能破坏东西的年纪。

此外,因为语言和认知能力已经进展到不错的阶段,有时候做妈的,会不自觉地「要求」他太多,检讨自己的同时,也同时惊觉:

是不是有时候我会忘记,一个看似各方面都越来越能独立行动的小人儿,其实还是个小小孩?

是不是很多时候,我少了些耐心,多了些情绪?

是不是有时候,为了自己的时间表安排,我会不由自主地太心急,催促他快一点快一点?

是不是有时候我忘了,小小孩其实还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情绪,闹脾气的时候也不一定说得清楚为什么,有时,他只是累了、想睡了?

是不是正因为这年纪的孩子,听得懂很多,也会说很多,因此,偶尔会「高估」他的心智成熟度,给他「不够合理」的要求?

而我自己,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他的成长,多了一些习惯性的理所当然,少了一些与他站在同样高度的体谅与理解?

越来越觉得,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其实最需要教养的,是自己。孩子就像一面镜子,不断反映出自己做为一个母亲,不足的一面,藏都藏不住。

有个朋友戏称: 「孩子是我们的照妖镜」,真的,我再赞同也不过。

养育孩子的过程,真的把我没耐心,心急、脾气不够温和的这些缺点,全都照得一清二楚。

孩子上幼儿园、妈妈开始有自己的时间后,我也不知不觉地恢复某种「有效率」的思考方式,哪怕人还没开始正式工作,思惟和速度已经回复那个步调,常常不小心忘了,那些与孩子全心***处时,可以拥有的单纯快乐。

而孩子,无论是否才刚被妈妈责备,无论妈妈有没有时间陪伴他,面对妈妈,他永远是最开心的笑脸、最无保留的拥抱,哪怕妈妈刚才凶过他,过一会他就忘了,仍朝着妈妈飞奔而来,搂着妈妈,又亲又抱。

反省的同时,我正好在芬兰提倡「缓慢教养」的团体脸书专页上,读到一段感动我的话:

「在现今的世界里,我们成人总是习惯要有效率的运用时间,

因此当日常生活的时间表必须按时往前推进时,孩子的慢吞吞有时会让我们不耐烦。

然而,缓慢,也可以是无价珍宝。

孩子才最能教导父母,活在当下的艺术。

他们会在自然中,专注地投入微小的新奇事物,

他们会在游戏中,完全忘记时间的存在意义。

当父母走进孩子的世界,慢下脚步就会成为最自然的事,

随之而来的是许多在无止尽的忙碌中,不会有机会体会的珍贵时刻。」(注一)

这段话,再次点醒了我: 在追求自我实现之时,也该重新找到与孩子相处的角度,要学着将心比心,常提醒自己,他还只是个孩子,规矩和生活常规要教,然而最重要的教,是父母自身日复一日的行为示范,真正要做得更好的,其实是我自己。

我决定,重新体会与孩子***处的单纯欢喜,在每一天的育儿忙碌和快失去耐心前,提醒自己蹲下来握著孩子的手,看着他单纯闪亮的眼睛,再一次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哪怕是要指正他的行为,也可以用更温和的方式。而且,最简单自然的方法,就是自己先做好的示范。

想教孩子不要太性急吗? 自己先学学做一只蜗牛吧!

?

注一: 原文来自芬兰儿童教育与咨询协会(Suomen Kasvatus- ja perheneuvontaliitto) 的脸书专页: 缓慢教养 (Hidas vanhemmuus)

* 本篇文章由 北欧四季透明笔记 授权刊登,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本文为合作之严选作者观点,不代表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