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药店都叫“唐”,为什么不叫“店”?

古代中药店的名字大多叫“堂”而不是“店”。对中国传统医药感兴趣的朋友应该清楚,知名中药店的名字都会在末尾加上“堂”字,比如北京的“同仁堂”、湖南长沙的“九芝堂”等。

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药店的名字会和“唐”有关呢?相传这与“医圣”张仲景有关。张仲景,河南南阳人,东汉元嘉、永兴年间(公元215-219)人。

曾任长沙知府,人称张长沙。张仲景年轻时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医学书籍。他的同乡何清称赞他:“他若思虑缜密而又低韵,必是个好医生。”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政府腐败,人民贫困,人民生活流离失所。瘟疫在全国各地相继爆发,甚至达到了“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哀号”的地步,其中伤寒占了70%。爱民如子的张仲景看到这种情况非常难过。他在《伤寒论》中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治贵亲人之病,救贫济贱,保其健康,养其生命。”"

后来,张仲景刻苦钻研《苏文》、《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医录》等古代医书。张仲景在长沙做太守的时候,当地瘟疫流行,就干脆在衙门大堂给人治病,什么也得不到。而张仲景会在给人的药方上留下“坐诊大夫”的字样,以示治病救人的决心。

随着张仲景的医术越来越高明,人们尊称他为“医圣”。与此同时,张仲景辞职隐退,潜心学医,终于写出了传世的医学巨著《伤寒论》。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的医学成就和高尚的医德广为世人称道。后来的中医为了纪念张仲景,也把自己的药店叫做“唐”。时间久了,“堂”字逐渐成为中药店的专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