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偏方:红斑狼疮中医研究的方法之一
1.根据病因和类型进行治疗。
1.1痰瘀互结,热毒过盛。
临床表现:蝶形红斑或面部发红,高热(38。5C以上)或不规则发热、关节痛或全身肌肉骨骼疼痛、口腔溃疡、口干咽燥、脱发、小便黄、大便干或暗、舌质红绛、苔白或黄、脉滑或数。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正常或下降,血沉增高,尿液正常或有尿蛋白,可有少量浆膜腔积液。大部分抗核抗体呈阳性,效价高。相关抗体呈阳性,免疫球蛋白IgG升高,补体C3降低。
证候分析:此证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发作期,或激素撤药不当引起爆发性发作,或外源性因素诱发红斑狼疮急性活动期,稳定期乏力。中医认为,该证的症状是由于体虚痰瘀互结,导致火久不散,外邪诱发慢性疾病,火邪内蕴,热毒炽盛,产生上述一系列症状。
治疗原则:清火解毒,清气凉营。
处方:狼疮解毒方:黄芩、金银花、连翘、知母、盛迪丹苔、河车白前、羚羊角粉、黄花蒿、柳在雪。
临床应用:本方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主方,既清气又清营,解毒去火。持续高热者可复用石膏至60 ~ 100g,有蝴蝶斑或面红者可复用生地黄、紫草。对于关节痛或全身疼痛的患者。应重用,其次是海风藤和川牛膝。血细胞、血小板低者加苦参、茜草。
1.2肝肾阴虚,内生虚热。
临床表现:面部蝴蝶状红斑,皮肤光敏感,或面部暗红红斑,双手及指甲下红斑,皮疹,发热或自觉内热,五官心烦,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腰酸乏力,目赤,牙龈出血,舌红,苔少或薄黄,脉数。血细胞减少或正常,可有蛋白尿,血沉略快,相关抗体阳性,补体减少,免疫球蛋白增加或正常。
证候分析:此证见于轻度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或处于慢性活动期,或经激素治疗后病情尚未完全控制。中医认为,五脏之虚主要是由于肝肾阴虚,加上痰瘀阻滞,内生虚火,导致阴虚内热的一组症状。
治疗原则:补肾养肝,滋阴清热。
处方:狼疮养阴方:当归、枸杞子、山茱萸、六雪中黄芩、金银花、人参花粉、虎杖、茯苓、女贞子。
临床应用:本方滋补肝肾,清热养阴。因为此证为全身红斑,瘙痒患者可加蝉蜕、赤芍。面部皮损高于皮肤表面或增厚,阵发性发红者加山豆根、百草枯;腰酸乏力者加熟地、牛膝;易激惹者加白芍、柴胡;长期低烧不停加青蒿、地骨皮;生栀子花的气。红斑狼疮是慢性活动的基本证型,所以这种治疗方法应用最广,应该用于治疗红斑狼疮。
1.3脾肾阳虚,气血不足
临床表现:病程长,经年不愈,面色晦暗,或面色苍白,或面色晦暗,精神疲乏,少寐心烦,畏寒怕热,或午后赤热,或不规则低热,四肢冰冷,雷诺氏综合征手,头发晦暗,易折断脱落,月经量少,或浮肿,舌淡有齿痕,苔白,脉细。血细胞低,色素低,尿蛋白长期丢失,相关抗体阳性,但效价不是很高,免疫球蛋白正常或低。
证候分析:此证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血液中可见成分被红细胞抗体或其他血细胞抗体破坏。中医认为,病程长,虚实渐消,脾肾受损,气血被动。临床上表现为气血两虚,脾肾两虚,以虚为主症。
治疗原则:健脾补肾,益气养阴。
处方:狼疮双补方:黄芪、白术、山茱萸、当归、枸杞子、杜仲、续断、龟板、泽泻、茯苓。
临床应用:本方具有补脾肾、补气血的功效,常用于病程长、体质差、体虚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或经大量西药休克治疗后,机体处于虚损状态,病用调理气血阴阳增强自身体质。根据气血阴阳亏虚程度的不同,可分别选用黄芪为君或生地黄为君,两药用量均可在60克以上。雷诺综合征可辅以川芎、肉桂、元胡、青蒿。
1.4五脏皆虚,余邪犹存。
临床表现:患者患病已久,病情时有反复。面部红斑较暗或色素长期不退。他有意识地在脸上升起火,并没有爆发式的攻击。体虚乏力,心烦易怒,口腔溃疡,气短,食欲不振,下肢浮肿,腰膝酸软,舌淡白或淡红,或胖舌有齿痕和瘀斑,苔白,脉细或细。轻中度贫血,血液中白细胞正常或减少,血沉正常或稍快,免疫球蛋白低,抗体阳性。
证候分析:此证型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程长,身体虚弱,反复进行狼疮性慢性活动,或因疾病侵犯多器官而导致各器官功能低下。中医认为,此证是由于五脏俱虚,原有痰瘀不能留存,或因抵抗力低下,外感反复,正能量不足不能祛邪,病反复动,而产生一系列虚的症状。
治疗原则:补益五脏,扶正祛邪。
处方:狼疮补藏方:黄芪、山药、当归、白术、绞股蓝、忍冬藤、女贞子、白芍、川芎、茯苓。
临床应用:本方能补益五脏、祛邪,常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慢性活动。因为虚是本证的主要类型,所以余邪的留存应以补虚祛邪为主。如果疾病在临床上是活动的,大量的祛邪产品往往因为正气的过度损伤而达不到祛邪的目的。所以在补五脏的基础上,加一些祛邪的药物,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2.根据证候变化对五脏进行辨证施治。
2.1治疗肺痹
2.1.1气阴两虚,痰热内阻。
临床表现:咳嗽,咳痰呈黏稠或泡沫状,胸闷憋气,进行性呼吸困难,活动时喘息,口干心烦,面色无华,发热以反复低热为主,可伴系统性红斑狼疮,舌淡苔白,脉数。胸片显示双肺条索状和结节状阴影。白细胞减少,尿中可能有少量蛋白,血沉迅速升高,相关抗体阳性。合并感染时白细胞增多,两肺片有相关改变。
证候分析:此证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侵犯肺部形成狼疮性肺炎和肺纤维化的表现。此证因气血阻滞,肺脉受损,肺气衰,肺阴衰,气阴两虚,痰瘀积热于肺所致。
治疗原则:益气养阴,化痰清热。
方药:狼疮补肺方:黄芪、沙参、麦冬、桑白皮、竹茹、桔梗、川贝母、黄芩、白术、茯苓。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疗肺纤维化的主方。在治疗过程中,川贝和淫羊藿的剂量可分别增加到30-40克。感染明显时加鱼腥草、败酱草,气短明显时加紫河车、沉香,咳嗽严重时加百部、五味子,咳痰不舒服时加鲜竹沥。
2.1.2肺气虚,饮酒致胸肋积滞。
临床表现:胸闷气短、胸痛、严重呼吸困难、面部出现红斑或青白、关节痛、舌红、苔腻、脉滑。胸片显示大量胸腔积液,或胸膜增厚,或胸膜包裹性积液,以及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增多伴感染)。
证候分析:此证为狼疮性胸膜炎、胸腔积液。由于肺脉不通,水液运行不畅,水止于胸胁。这种综合征的胸水不同于普通的暂停饮酒引起的胸水,因此应特别注意这种综合征的原发病的治疗。
治疗原则:益气润肺,饮而利水。
处方:狼疮阴环方:黄芪、白术、薏苡仁、五味子、葶苈子、枳壳、桑白皮、丝瓜络、延胡索、忍冬藤。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疗狼疮性浆膜炎伴胸水的主方。治疗中,胸胁部饮水不宜抽水,宜宣肺活血,可重用葶苈子30-40g,用薏苡仁、白术健脾益肺,用丝瓜、金银花活血。如合并心包积液、关节腔积液,可加白芥子、桑枝、牛膝。
2.2心痹的治疗
2.2.2心气心血不足。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尤其是活动时,重者不能平卧,头晕、乏力、自汗盗汗、口干、四肢畏寒等狼疮活动症状,如舌淡或苔白、脉细等。心肌酶明显升高,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超声显示心包积液。其他与狼疮相关的测试都不正常。
证候分析:此证为狼疮性心肌炎或狼疮性心包炎引起的损害。由于心肌损伤,可能出现心肌无力、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心主血脉,心血不足,血脉不通,就出现了上交所生脉的现象。
治疗原则:益气养血,养心安神。
处方:狼疮保心方:黄芪、人参、甘草、五味子、麦冬、玉竹、五加皮、当归、枳实、丹参、何首乌、葶苈子。
临床应用:该综合征的治疗应加强心肌营养,恢复受损心肌细胞的功能。本方在保元汤、五味子汤的基础上制成狼疮保心汤,可配伍天王补心丹或辅以灵芝、酸枣仁、生地,加强养心作用。还可加入川芎、三七、赤芍和红花,改善心肌供血。
2.2.2痰阻血瘀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胸闷、心悸、气短喘息、胸闷、心痛,以及狼疮活动的症状,舌苔白腻或舌质暗有瘀点、瘀斑,脉滑或脉虚。心肌酶升高,心电图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超声检查心包积液,与抗体有关。
证候分析:此证为狼疮性血管炎、心肌缺血或狼疮性心包炎引起的症状。胸痹心痛的症状是痰瘀所致,但要与中医原发性胸痹相鉴别,治疗也要从原发性狼疮病入手。
治疗原则:化痰宁心,活血化瘀。
方药:狼疮逐瘀方,加减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半夏、陈皮、橘皮、枳壳,滴入雪中。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肌缺血的主方。治疗中,若狼疮活动引起血小板过度下降,有出血倾向,可减少活血类药物的数量,可加黄芪、人参等补气类药物,使气血通畅。痰瘀互结者,加竹茹、薏苡仁、茯苓。
2.3肝痹的治疗
2.3.1肝脾两虚,湿热瘀阻
临床表现:胁部隐痛,恶心厌食,食欲不振,或有轻度黄疸,面部红斑暗沉,胁下有肿块,小便黄,大便干燥,舌淡,苔黄腻,脉细或滑。白细胞减少,血浆蛋白减少,白蛋白比率逆转,转氨酶升高,超声显示肝脏部分纤维化或肝脾肿大。
证候分析:此证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损害肝脏的狼疮性肝炎。在红斑狼疮中比较少见。肝功能异常和消化道症状是因为肝损伤而出现的,肝纤维化是因为病程长而导致的。宜尽早控制狼疮活动。以上症状的发生是由于气血阻滞肝脉,湿热痰阻内阻,脾胃交结,气滞所致。应寻求早期治疗。
治疗原则:疏肝健脾,活血利湿。
处方:狼疮养肝方:柴胡、黄芩、公英茵陈、黄芪、白术、茯苓、玉瑾等。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疗狼疮性肝炎的主方。发病初期肝功能损害明显时,应重用茵陈、黄芩、五味子、女贞子。长期疲劳后,在胁下肿痛处加鳖甲、鳖甲、绞股蓝,重用黄芪、白术;对于肝纤维化患者,除龟板、鳖甲外,还有活血化瘀的药物,如桃仁、红花、丹参、莪术等。
2.3.2肝郁气滞,心肝旺。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或恶心呕吐,或癫痫性抽搐,甚至昏迷抽搐,或易怒、失眠、幻觉、猜疑、妄想、强迫观念等。舌淡或红,苔黄,脉滑。白细胞减少,抗心磷脂抗体阳性。计算机断层扫描可以显示脑血管变化的相应迹象。
证候分析:此证为狼疮活动期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肝郁化火,心肝火盛,上烧虚,“清阳之府”受扰,产生上述症状。
治疗原则:疏肝解郁,清心安神。
处方:狼疮清肝方:黄芩、龙胆草、黄连、莲子、天麻、柴胡、蒺藜、栀子、人工牛黄、水牛角。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疗狼疮性脑病的主方。精神症状患者可加入磁石、酸枣仁、远志;痰加天竺黄、青金石;扁虱加蜈蚣和全虫;脑血管意外按中风辨证治疗。
2.4脾痹的治疗
2.4.1脾胃不和,升降异常。
临床表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排便频繁或便秘,严重者可出现呕吐、腹胀、不排便、无肠鸣音(肠梗阻)。舌红苔厚腻,脉沉或滑。胃肠道体检可能有胃、肠梗阻、肠炎等相关改变。
证候分析:此证为狼疮胃肠受损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脾胃之气不升。
治疗原则:健脾和胃,升清降浊。
处方:狼疮和胃方:陈皮、半夏、苏穗叶、黄连、枳实、大黄、木香。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疗狼疮性胃肠损害的主方。胃肠功能紊乱是该证的主要症状,虚者可加吴茱萸、肉桂、豆蔻。用瓦楞子、佛手、香元吐酸水;胃痛加砂仁、砂仁;手术治疗肠梗阻。
2.4.2脾虚气血不足。
临床表现:低热或自觉内热,面色晦暗,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腰酸腿软,舌淡白,苔白,脉细弱。血细胞明显减少,或肌肉酶谱普遍升高。
证候分析:此证为狼疮损害血液系统,导致整个细胞下降,或狼疮损害全身肌肉,呈现肌无力症状。脾主四肢肌肉,脾失健运,气血不足,全身失养,产生上述症状。
治疗原则:益气健脾,生血补血。
处方:狼疮归脾方:黄芪、党参、当归、山茱萸、白芍、川芎、甘草、茯苓、白术和鹿角、紫河车。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疗狼疮性血液系统损害和全血细胞减少症的主方。如果血细胞和血红蛋白过低,则加入阿胶和鹿角胶;白细胞减少加苦参、冬虫夏草;血小板减少加茜草、地榆;肌无力可加入丹参、西洋参、忍冬藤等。
2.5肾痹的治疗
2.5.1肾阴虚,精微漏。
临床表现:低热,自觉内热,五心烦热,面部红斑,腰酸乏力,舌红少苔,脉数。持续性蛋白尿,尿蛋白常为(+2~+4),24小时定量尿蛋白在2g以上。血细胞可能减少,血沉增加,抗双链DNA抗体阳性,抗Sm抗体阳性。
证候分析: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常见的器官损害。刚开始主要是蛋白尿,后来发展成肾衰竭。因肾阴不足,内生虚热,肾虚不稳,遗精,主要证候为尿蛋白丢失。
治疗原则:滋阴清热,补肾固精。
处方:狼疮地黄丸:赤芍、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黄芪、鬼针草、玄参、女贞子、白花蛇舌草。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疗狼疮性肾炎的常用方剂。以六味地黄丸为主方,黄芪益气。若伴有内热、有毒物质,可加大黄、紫花地丁。小便不利加车前子、石韦;腰痛加续断等。
2.5.2阴阳两虚,水湿内停。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红斑暗沉,腰酸背痛,手足发冷,咽部微热,下肢浮肿,甚至全身浮肿,或腹水,舌淡,苔白,脉沉或滑,弦滑。超声可见贫血、大量蛋白尿、血浆蛋白严重减少、血尿素氮增高、相关抗体阳性、肾脏炎性损害。
证候分析:此证由于狼疮肾,病程长,大量蛋白渗漏,形成低蛋白血综合征并见腹水等。,常伴有贫血、高血压等。病程长,起阴阳,阴阳两虚,水湿不融,泛滥而耗病。
治疗原则:滋阴助阳,利水消肿。
处方:狼疮补肾方:淫羊藿、山茱萸、泽泻、茯苓、赤小豆、黄芪、白术、车前草、白花蛇舌草。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疗狼疮性肾炎水肿的常用方剂。狼疮性肾炎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由肾阴虚转为阴阳两虚,用滋补品治疗是常用的方法。在治疗该证时,不使用附子、肉桂等热药,以防阴伤加重病情,此外也不应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果有严重的“水肿”和“禁区”,就要分开处理。综上所述,周痹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一种疾病,有其独特的发病规律和固定的辨证标准。周痹的气血不通,主要体现在五脏不通在某一器官形成。此时是周痹的变化发展,根据各脏腑痹阻的不同证候进行治疗。但在各种脏腑梗阻发生的同时,本病的病机并未消除,只是侧重点不同。所以临床上在治疗各种脏痹的同时,也要兼顾本病的治疗。此外,本病的主要病机变化为五脏虚,邪阻三焦。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调理五脏气血,疏通三焦。黄芪、生地、山药、五味子、白芍等。已经成为各种治疗阶段的常用药物。
提醒你:关于红斑狼疮的中医研究有一篇来自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