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痛怎么办?这种情况好挽回吗?
1.什么是足跟痛?足底筋膜炎
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的、慢性的、轻微的创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跟骨下方内侧筋膜附近可有骨质增生,形成骨嵴。在侧位X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
后者常被认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临床研究证明其与足跟痛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确定。足底筋膜炎不一定伴有骨刺,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有足跟疼痛。足底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愈。
如果有足跟痛,可以垫足跟,从而减少跟腱对跟骨的张力,缓解疼痛。同时也可以通过药物注射治疗。
2.什么是足跟痛?脚后跟痛。
经常发生在老年人身上。足跟垫是由脂肪组织和弹性纤维形成的弹性垫,被跟骨下的纤维组织隔开。在青年时期,脚跟垫弹性强,能吸收震动。到了老年,足跟垫弹性下降,跟骨承受重量而无垫。严重时会形成疤痕和钙沉积,引起足跟痛。不像脚垫痛和足底筋膜炎,整个脚后跟下都有压痛。治疗方法是使用海绵足跟垫或局部药物注射。
3.什么是足跟痛?跟骨后滑囊炎。
最容易发生在跟腱和皮肤之间的滑膜囊,就是高跟鞋穿的不合适造成的。滑膜囊壁可增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压痛。治疗应该是改善鞋型。如果法氏囊肿胀不消失,可以穿刺抽吸,注射氢化可的松。
4.什么是足跟痛?跟骨骨神经炎。
好发于8 ~ 12岁的男生。病理变化类似于小腿和胫骨结节的骨硬化。是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被肌腱牵拉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以下,可同时发生在两侧。跑步和踮脚会加重症状。骨骺愈合后症状自然消失。一般对症治疗可以减少孩子的活动,也可以用足跟垫减少跟腱对跟骨的张力。
5.什么是足跟痛?距下关节炎。
多发生在跟骨骨折后,属于创伤性关节炎的一种。X线照片上,负重时前跗骨窦疼痛加重。如果保守治疗失败,应进行跟骨关节融合术。
陈旧性跟骨骨折或罕见的跟骨肿瘤或肺结核也是引起足跟痛的原因。足跟以外的疾病引起足跟疼痛,如类风湿性脊椎炎、腰椎间盘突出压迫骶神经根、小腿胫神经压迫等。
6.什么是足跟痛?
骨刺,俗称骨质增生,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这种病的名称国内外一直没有统一的说法。此病多发生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经常用腰活动的重体力劳动者和运动员易患此病。这里说的“跟骨骨刺”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大部分人都是因为脚后跟长了骨刺,而承受着法氏囊无菌性炎症带来的疼痛。
足跟痛外用药
药物组成:川芎20克、川乌20克、川牛膝30克、续断30克、川椒20克、威灵仙30克、木瓜20克、鸡血藤30克、延胡索2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芒硝50克(分装)和醋250毫升。
配方:川乌、川椒、威灵仙、鸡血藤,祛风散寒、通经活络;元胡、川芎、乳香、没药活血化瘀、行气舒筋;木瓜、续断、川牛膝滋补肝肾、强筋骨;芒硝软化硬块,消肿止痛;醋中含有醋离子,有很强的渗透作用,有助于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将药物煎熏,药物局部作用,穿透皮肤,直达患处,从而促进气血运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软化骨刺,促进炎症吸收,从而减轻或消除症状。
用法:先将12药材加3000毫升冷水,浸泡12小时,煮沸30~40分钟,倒入盆中,加入芒硝和醋,搅拌均匀。先用热空气熏蒸患处,在水温不太热的情况下浸泡清洗患处。水温下降时,可重新加热,每次熏蒸时间不少于1小时,早晚各1次。1可以用两天。
足跟痛的日常保健方法
尽量避免穿鞋底薄的鞋子。选择橡胶底的软鞋。避免在坚硬的地面上行走。
经常做足蹬动作,增强足底腱膜的张力,加强抗劳损功能,减少局部炎症。
尽量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时不时抬高脚跟,减轻脚跟负荷。
晚上喜欢开窗睡觉,这是脚后跟疼的一大原因。长期足跟受寒,导致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筋骨失养。所以可以用温水泡脚,可以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理疗。
如果疼痛剧烈,严重影响行走,可采用局部封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