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是怎么总结的?

四气是指药物的四种不同药性,分别为寒、热、凉。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它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释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药物的寒热寒性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的反应中总结出来的,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相对应。

所以药物药性的确定是以药物反应和寒热为基准的。能缓解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都是寒凉的,如黄芩、板蓝根,对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说明这两种药物都是寒凉的。

能缓解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都是温的或热的。如附子、干姜对腹冷痛、肢冷、脉弱等寒证有温中散寒的作用,说明这两味药偏热。

除了四性之外,还有一类药性平和的药物,是指寒热界限不清,药性平和,作用温和的一类药物。如党参、山药、甘草等。

顺滑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也有寒温的区别,所以还是叫四气(性)而不是五气(性)。

中医所谓的四气,就是寒、热、温、凉。

其中,冷暖属于两种截然相反的属性,是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具体表现。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的反应中总结出来的,是相对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而言的。和中医理论中的阴阳概念一样,所谓的“寒、热、寒”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比较参考,就不可能确定具体的药性。

了解中医的“四气”,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神农本草经》说:“以热医寒,以寒医热。”《素问·论真理》说:“冷者热,热者冷。”都是指导中医“四气”具体应用的相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