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豆蔻(小豆蔻)
1,《名医实录》:“主温,腹痛,呕吐,去口臭。”
2、《开宝本草》:“主品空调,止呕,抗胃,消谷降气。”
3、《本草宣彤》:“豆蔻,其功皆在香气,一旦火起,则减其技;即入汤,但细磨时,以沸点取之,尤妙。”
4、“用药法”:“祛肺气滞,宽膈饮食。”
5、《本草纲目》:“治噎膈,消疟寒热,解酒。
6、《本草纲目》:“祛气滞,消酒积,祛寒湿,溶食消肿。治脾虚疟、寒腹痛、呕吐恶心(肺胃火盛、气虚者忌用)、眼白膜(眼白属肺,可散肺郁)、太阳过红筋(太阳脉起)。”
7、《本草读本》:“性热芳香,入肺宣邪破滞,味辛燥,胃止呕消寒。”
8.《本草半雅》:“主积寒气,止呕恶心,消谷降气。”
9、《本草从新》:“祛气滞,消酒积,祛寒湿,溶食消肿,治脾虚疟,寒腹痛,呕吐恶心,目赤。(白眼归肺,能散肺郁。)太阳的眼睛里有红色的筋。(太阳脉冲,从眼睛开始。)火起呕吐,咸宜因热腹痛,气虚而禁。”
10,《本草纲目》:“经络专治散结破积,脾虚疟,寒性腹痛,目赤,筋脉。砂仁甘草治疗小儿溢乳。砂仁、丁香和陈皮用于治疗恶心。凡患热者忌口,胃寒恶心,食后立即呕吐。取三片粉,取之。”
11,《本草分经》:“此药流行三焦,温脾胃,散气滞,除酒积,除寒湿,消食胀。”
12,《本草经解》:“主积寒气,止呕恶心,消谷降气。”
13,《本草》:“祛胸郁结,益横膈膜,升元阳。温脾土伤,退目除障。止恶心呕吐,消食胀。”
14,《本草求真》:“本与缩沙同。闻起来一样。没有其他优点。然而,还有另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奇妙精神。肺经上分为气。以及为肺散气求药。它的刺鼻气味是芳香的。流行三焦。暖脾胃。并使寒湿扩大。疟疾呕吐。恶心和腹痛。还有贴膜(要看有没有白膜)。)眼睛红筋等症状记下。不像缩沙,刺鼻,又香又苦。专事功和调理胃脾。在肺和肾的其他部位,两者都有。所以肺胃有火。而薄肺胃气也不应避免。所以,所有的药物都是用来治病的。最好是原谅气味。分别是形式和质量。以为是测试。不可忽视。两者没有区别。”
15,《本草》:“张文忠治胃风冷,食之欲吐。他用三粒豆蔻籽,过筛,磨得更细,喝一口好酒,微温调一下,喝三两。还有催吐、白术等六种汤。,还有豆蔻也用,一般胃寒,就是要服用。”
16,《新版本草》:“散寒滞胸之气,益心包元阳,温脾胃,止呕吐恶心,消消化不良。不过这个东西特别难认,店家大多用草豆蔻填充,用多了也没什么效果。总之最好是白的,所以没必要问是真是假。”
17,易读本草:“温胃消食解酒,止呕消肿,补肺益脾。”治疗窒息隔膜和感冒疟疾,治疗恶心和脱气。去掉白眼睛的面纱,去掉眼睛的红筋。"
18,《本草纲目》:“祛肺气滞,宽膈入饮食,温脾胃,感寒腹痛,止呕反胃。去太阳的经络,用眼睛里的红筋。不要清高,弥补精力不足。”
19,《本冯静原》:“豆蔻之辛上升,入脾、肺二经,宣肺凝滞之气。治疟疾因脾虚、呕吐、寒热、散劳、三焦流行、营卫移位,诸证皆自平。古方适用于治疗胃寒积气,呕吐恶心,消谷降气,宽膈饮食,解酒。若火起而使你生病,则热者不宜服用。”
20、《应本草》:“祛胸气滞,感寒腹痛,温脾暖胃。治疗红眼病的爆发,去除太阳穴的大红筋。杨世英的云豆蔻治疗脾虚、呕吐、寒热、散劳、三焦流行的疟疾。当营卫改变,证候自平。”
21,《雷公炮制药物性质说明》:“辛、温、无毒,入肺、脾、胃。主要是消除寒痰,下气郁结,退目止呕,刺激食欲,消除寒泻腹痛。研究用的爆炒服,白的完美。”
22、《药笼小品》:“流行三交,温脾胃,散滞气,祛寒湿,化食消肿。治疗慢性疟疾,脾虚,因寒腹痛。若因热、气虚、火上升而腹痛,咸宜禁之。”
23、《药性切》:“味辛温,三焦通俗,膈快散结,为肺之药,入脾胃。去壳,油炸,研究。壳主宽腹,力薄。”
24、《玉花楸药解》:“辛、香,入足阳明胃经,手太阴肺经。降肺和胃,止呕,开胸闷膈,饮食,噎膈可以有效,疟疾也好,除目痰,缓解腹胀疼痛。”
25.《和合剂方药药性概论》:“主积寒气,止呕,恶心,消谷降气。”
26、《证本草》:“辛,温,无毒。主要是积寒气,止呕恶心,消谷降气。”
27、《珍珠胶囊补药补》:“破气滞于肺;去除口腔中的异味;驱散胸中冷气;补上可乐。”
28、《医学源流》:《主治之秘》云,肺金此药,散胸中之气,感寒腹痛,温脾胃,目赤,目白。"
29、《本草经》:“主积寒气而伤积,呕吐,恶寒恶心。温能消物,故有主谷;温能通,所以主气。东原是用来散气滞于肺,宽膈以食,除白眼膜,散郁。”
30.《冯秘诀秘录》:“豆蔻,始于太阴肺。别有清高之气,散胸寒凝滞,益膈,温脾土,但伤,退目云气,除障止呕,消食消肿。若火升至反胃,有热腹痛、肺火痰盛者不宜服用。”
31,《顾松原医镜》:“温中除呕,开胃消食,疟疾宜治,腹痛宜简。”
33.《医学引论》:“豆蔻味辛温,上焦凉风补元,宣肺散结退云,助肺消食化积,止胃不爽。”
34.《中医大辞典》:“行气,暖胃,消食,宽中。治气滞、食积、胸闷、腹胀、呛咳、呕吐、恶心、疟疾。”
35.杨世英:“治脾虚疟,呕吐,寒热,能散能磨,普及三焦。”
36.王:“调肺气,益脾胃,调元气,收脱气。”
37.《中华本草》:“燥湿行气;温热止呕;食欲和消化。主湿阻气滞;脾胃不和;腹胀满;不要考虑饮食;湿温开始;胸闷、饥饿;胃寒呕吐;食物积累不是必须的。”
38.《本草宣彤》:豆蔻,其功全在芳香之气。一旦被开除,就会降低技能;也就是入汤,但是细磨的时候,把所有的药都煎好后用沸点服下,特别奇妙。
39、《医林编》:豆蔻,辛热,温养之火,达中州而浮于中,泻肺散寒,润泽沐浴。又干又冷。.....辛润能清燥之邪,故主要用于治疗寒性疟疾、解酒止呕、和胃、温脾胃、消食化积。
第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要含有桉叶油、β-蒎烯、α-蒎烯、丁香酮、乙酸龙脑酯等挥发油成分。中国药典规定原肉豆蔻仁含挥发油不低于5.0%,印尼肉豆蔻仁不低于4.0%,桉叶油不低于3.0%。
2.功能:本品能促进胃液分泌,促进胃肠蠕动,停止肠内异常发酵,排除胃肠积气,有很好的芳香健胃止呕作用。挥发油能增强小剂量链霉素对豚鼠实验性结核病的疗效。
3.药理:具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促进胃肠蠕动,停止肠内异常发酵,排出胃肠积气,止呕。但即使保存好,其芳香油也容易流失,失去香味,影响治疗效果。其挥发油能增强小剂量链霉素对豚鼠实验性结核病的作用。
关于豆蔻名称的注记。《中华本草》指出古代有两种豆蔻,一种是输入者,也就是今天的豆蔻;一种是国内的,也就是今天的草豆蔻。中国药典(2015版)将其列为两类药物,符合临床实际。但是,将豆蔻命名为“豆蔻”容易引起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