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免疫学的问题?哪位好心的师傅帮忙?
(1)干扰素:干扰素是1957中从病毒感染细胞上清液中发现的第一种细胞因子。当时证明其具有抑制病毒复制的生物活性,也是第一个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明显疗效的细胞因子。目前多用于肿瘤、病毒感染和免疫调节的治疗。其副作用主要是发热和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停用后可恢复。但长期应用干扰素会诱导体内产生抗干扰抗体,削弱治疗效果。
(2)集落刺激因子:在造血细胞的体外研究中,发现某些细胞因子可以刺激不同的造血干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这些因子被命名为集落刺激因子(CSF ),根据其作用靶点又被命名为粒细胞-CSF、巨噬细胞-CSF、粒细胞-巨噬细胞-CSF和多集落刺激因子。后来证明所谓的多集落刺激因子是白细胞介素3。不同的CSF可以促进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是血细胞繁荣必不可少的刺激因素。当然,刺激红细胞增殖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造血干细胞的干细胞因子、刺激胚胎肝细胞的白血病抑制因子和刺激血小板的血小板生成素也可以包括在集落刺激因子的范畴内。目前临床应用报道最多的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常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细胞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肿瘤放化疗的辅助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因能增加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增加其体力而成为一种新的兴奋剂。EPO用于体育比赛,因此对EPO的监测成为反兴奋剂的新课题。
(3)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的本义是指一种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的命名方法和标准是在1979第二届淋巴因子国际会议上正式确定的。从那以后,每年都有新的白细胞介素被发现。到2000年,有21个官方命名的白细胞介素。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不仅介导白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参与其他细胞的调节,并相互影响和制约,从而形成一个开放而复杂的细胞因子调节网络。例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通过各种系统分泌的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而联系在一起。对细胞因子网络的研究不仅将丰富免疫治疗的手段,还将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免疫系统复杂而精确的调控机制。
白细胞介素2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白细胞介素-2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并参与许多免疫过程。因为辅助性T细胞既是IL-2的产生细胞,又是IL-2的靶细胞,所以存在一种正反馈现象,即少量的IL-2就能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这也是一种细胞因子的自分泌现象。自从美国学者Rosenberg发现白细胞介素-2诱导的淋巴细胞具有很强的肿瘤细胞杀伤能力(LAK)后,白细胞介素-2的应用更加广泛,尤其是用于肿瘤和病毒感染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白细胞介素-2的体内半衰期极短,有研究认为其体内半衰期仅为20分钟。所以目前提倡大剂量持续输注,增加了成本,使用不便。而且大剂量使用白细胞介素-2有发热、水肿、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其他白细胞介素远不如白细胞介素-2应用广泛。只有白细胞介素-3用于治疗血液病,白细胞介素-5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白细胞介素-12用于纠正艾滋病TH1细胞进行性减少。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3可以诱导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重链类并分泌Ig,因此抑制这两种因子的活性可以防止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抑制白细胞介素-6。
(4)肿瘤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种能直接引起肿瘤细胞死亡,直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细胞因子。根据其结构和来源可分为两类,即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α和活化T细胞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β。后者称为淋巴毒素,前者临床用于肿瘤治疗。最近发现了一些肿瘤坏死因子家族的新成员,但尚未见到临床应用的报道。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又称恶病质,大剂量应用于人体后引起恶病质,表现为进行性变稀和脂肪重新分布。
(5)趋化因子:趋化因子是一类具有趋化性的细胞因子,能够将免疫细胞吸引到免疫应答部位,参与免疫调节和免疫病理反应。大多数是少于65,438+000个氨基酸的小分子肽,根据其结构主要可分为趋化因子的四个亚家族:CXC、CCC、C和CX3C,其中C代表半胱氨酸,X代表任意氨基酸。CXC家族成员的大部分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包括白细胞介素8、IP-10 (IFN诱导蛋白-10),CC家族成员的大部分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上,包括MIP-1α。β(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CP-1(巨噬细胞趋化蛋白)、RAN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