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不止、外邪犯胃证概述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定义4外邪胃证症状及证候分析6外感胃证治疗6.1治疗方法6.2方剂治疗6.3食疗6.3.1推荐食材6.3.2推荐食疗方剂7有关呕吐的参考资料8附件:1穴位2方剂3中成药4相关药物1拼音shíu wàI Xiéfàn w

2英文参考《外感型呕逆证》[中医术语审定委员会。中医术语(2010)]

3外邪犯胃证(1)呕吐过盛的定义是指外邪犯胃,胃气上冲,突然呕吐,起病急,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胸中胀满,无食欲,苔白,脉沉。

4呕吐过盛、外感犯胃症状呕吐过盛、外感犯胃患者突然呕吐,可伴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胸闷、苔白腻、脉缓[3][4]。

5证候分析:外感邪气袭胃,中焦郁气,气机失调:外感风寒,或暑暑湿浊,扰胃,浊气上行,故突然呕吐。邪气缚于肌表,营卫失和,故发热恶寒,头身疼痛,中湿浊,气机不利,故胸廓满闷,苔白腻,脉缓。都是湿浊的征兆。这种病的特点是突然呕吐,头身疼痛或寒热。[3][4]

6呕吐过盛及外感入胃的治疗6.1呕吐过盛及外感入胃的治疗应祛邪解表,使之芳香化浊[3]。

呕吐过盛、外邪犯胃之证,宜温中止呕[4]。

6.2治疗呕吐过盛、外感伤胃证,可用方药。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济举方):藿香、紫苏、白芷、桔梗、白术、厚朴、半夏曲、大腹皮、茯苓、陈皮、甘草、大枣为主要方剂。主方为藿香、紫苏、厚朴。半夏、陈皮、茯苓、槟榔皮等。若有郁结、胸闷、腹胀者,去白术、甘草、大枣,加神曲、鸡内金消郁结。若外邪突出,寒热不在,可加防风、荆芥祛风解表。夏季,对于感到暑湿、呕吐、心烦口渴者,本方去除了燥甘之药,加黄连、佩兰、荷叶,以清热解暑。若感污浊之气,突然呕吐,可先吞服郁舒丹【备注】山慈菇、大戟、麝香、腰黄等。[3]

6.3食疗6.3.1推荐食材外感病邪犯胃证患者,宜食生姜、花椒、芥末、香菜、葱白、胡椒[4]。

6.3.2推荐食疗处方[4]

1.胡椒姜汤(食疗本草学):生姜30克,微煨,胡椒1克,磨碎,每日1剂。

2.凉姜(《食疗本草》):生姜30 ~ 60g,调料适量。生姜洗净切丝,加入醋和盐食用;还可以加入适量的糖和香油。

3.芥末粥(本草纲目):鲜芥末200g,粳米50g。将新鲜芥末洗净切碎,与大米一起煮粥。空腹吃饭。

7呕吐(呕吐[1])为病名[5]。《黄帝内经》苏文著,《六郑源纪大论》出版。

呕吐是一种症状,是胃失降,气逆胃而生[3]。因此,任何对胃有害的病变都可能引起呕吐[3]。前人把有声音的叫呕吐,没声音的叫呕吐,没声音的叫干呕。其实呕吐和呕吐是同时发生的,很难完全分开,所以一般称为呕吐[3]。呕吐和干呕不同,但在辨证论治上基本相同,故合在一起讨论[3]。

恶心是指外邪犯胃,痰饮停滞,气火郁结引起的呕吐[6]。《景岳全书证治》:“凡因胃中邪实而呕吐者,必有因,有证。如果是因为寒凝,会更痛;患食滞者,必饱;逆气者,必附胁肋而痛;火郁者,会烦热燥渴,脉泛滑;因为外感因素,头身会热,脉会紧。”治疗要祛邪和胃[6]。

呕吐见于西医多种疾病,其中以胃肠疾病最为常见,如急性胃肠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或梗阻、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食管癌、十二指肠停滞等。其他如神经性呕吐、内耳眩晕症呕吐、脑部病变引起的呕吐等也可辨证施治[7]。

呕吐常分为实性呕吐(包括寒邪犯胃、食积、胃热、外感犯胃、痰饮、肝气犯胃、暑湿等。)和虚吐(包括脾胃气虚、脾胃阳虚、脾胃虚寒、胃阴虚等。)进行辨证论治。详见呕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