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头痛的背诊与辨证调理
头痛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外感和内伤。外因包括风寒头痛、风热头痛、暑湿头痛;内伤有肝阳头痛、痰浊头痛、血虚头痛、肾虚头痛、血瘀头痛。临床上,风寒型是外感头痛最常见的类型;内伤引起的头痛多见于肝阳上亢型。
?额头头痛是阳明经;偏头痛是少阳经;头顶疼痛是足厥阴的督脉和肝经;头痛之后,就是太阳穴。如果头痛的性质持续时间较长,有时重有时轻,多为虚损;阵发性头痛,头部肿胀,严重头晕,似重度针刺,面色苍白萎黄,常伴有呕吐、坐立不安等。大多是神经性头痛,这是真正的症状。
风池穴、肝俞穴压痛明显。颈椎2 ~ 4节段有圆形结节。右侧偏头痛由左侧阳性病变引起,左侧偏头痛由右侧阳性病变引起。用手指在第2 ~ 4颈椎处按压,也可加重原发性或诱发性头痛。
外感风寒型:病程短,疼痛剧烈,疼痛持续,遇寒加重。你经常戴着帽子避风,伴随着鼻塞,流鼻涕,皮毛薄白。
外感风热型:头痛如裂,伴恶寒发热,面红目赤,口渴多饮,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苔黄。
肝郁气滞型:头胀痛,心情好时轻度疼痛,胸闷,舌淡紫色。
痰浊上盖型:头痛、胀满、沉重、缩颈、缠绵、胸满、呕吐、痰涎、苔白腻。
瘀血阻络型:头痛持续时间较长,有外伤史,局部疼痛,或针刺、麻木、健忘、心悸、舌苔紫暗或有瘀斑。
肝肾阴虚型:一侧头痛,头内头痛,颤抖加重,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苔薄白。
气血亏虚:头痛微痛,头晕耳鸣,面色苍白,乏力,舌淡苔薄白。
治疗原则:疏风散寒清热,疏肝理气,健脾化痰,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益气养血。
穴位配伍:颈椎夹脊穴2 ~ 7节,阿是穴。外感型加合谷穴、外关穴;肝郁气滞型加枳钩穴、阳陵泉;痰浊上蒙型加足三里、三阴交;血瘀型加合谷穴、太冲穴;肝肾阴虚加太溪穴、太冲穴;气血不足者加足三里、三阴交穴。
穴位处方:颈椎2 ~ 7节可疏通颈部经络,使血液畅通;合谷、外关穴祛风散寒、清热解表;枳沟、阳陵泉同为少阳经穴,疏肝解郁功效强;足三里、阴三交趾法可健脾化痰,补法可益气养血;合谷、太冲穴为“四关穴”,活血化瘀;太溪、太冲为原穴,益肝肾,滋水,涵木。
1,黄某某,男,39岁。主诉:两年前头疼。每次发作都是从后脑勺开始,逐渐扩散到整个头部。口服中西药物无效。最近很忙很累,经常加班,头疼一天比一天严重。吃药的效果还是很小,连我的头疼都像裂开了一样。
见后面门诊:风池穴、风府穴压痛明显,有圆形结节,肝俞、胆俞穴压痛明显。这种反应是由于邪气堵塞经络,证候属于经络不通。治疗活血化瘀、解郁通络、止痛。
2.谢某某,女,28岁。主诉:近年来,头痛一直隐隐作痛,时轻时重。最近由于一周前感冒,头痛加重,尤其是额头和头顶,精神低落。
回诊:风池穴、风府穴压痛,风门、舒菲穴压痛明显。这种反应就是外防不固,肺窍不利,老脑失光。治疗就是益气强身,疏通肺窍。重点是颈背部明显压痛反应,手法以平修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