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误食白屈菜后如何解毒
基本信息中文名白屈菜(救灾草药)分为三类:黄连、牛金花(植物集)、黄连(东北草本植物区系)、八步金、肾茶、西瓜(辽宁经济植物区系)、雄黄(陕西中药区系)、黄连(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罂粟科植物白屈菜的全草带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白屈菜。主根呈圆锥形,土黄色。茎直立,高30 ~ 100 cm,多分枝,白色粉末,疏生白色细长柔毛,乳黄色。叶互生,1 ~ 2奇数羽状全裂;基生叶长10 ~ 15厘米,全裂片2 ~ 5对,不规则深裂,深裂片边缘有不规则凹缺,顶裂片宽倒卵形,基部楔形,向下延伸,上表面近无毛,下面有稀疏的柔毛和白色粉末;茎生叶与基生叶形状相同。数朵花,近伞形,苞片小,椭圆形,长约65438±0.5毫米,丝状,被短柔毛;萼片2,早落,椭圆形,外面疏生柔毛;花瓣4,黄色,卵圆形,长约9毫米;雄蕊多数,花丝黄色;雌蕊1,无毛,短花柱。蒴果呈条状、圆柱形,长3.5厘米。种子多数,卵圆形,小,暗褐色。有光泽和网状。花期为5月至7月。结果期为6-8月。生于山坡或山谷,在森林旁边的草地上。分布在四川、新疆、华北、东北;亚洲的北部和西部,以及欧洲。这种植物(白屈菜)的根也用于药用,另一篇文章详述。另外还有白屈菜,花大,花瓣椭圆形,长1.3 ~ 1.5厘米。分布于中国东北。5-7月开花时采集地上部分,置于通风处晾干。化学成分新鲜植物有一种浓稠的桔黄色乳状液,乳状液中生物碱的含量为0.7%或0.97 ~ 1.87%。其中白屈菜碱为41%,原冠碱为22%,胡敏为17%,别隐品碱为9%,小檗碱为5%,白屈菜红碱为3%,血根碱为1.5%,伸筋草碱为0.1%,羟基白屈菜碱为白屈菜碱氧化物和甲氧基。除生物碱外,还含有白屈菜酸、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胆碱、甲胺、组胺、酪胺、皂甙、黄酮醇、白屈菜酮、强心苷,在花期含量最高。根含1.33%或1.90 ~ 4.14%生物碱,部分与地上部分相同,其余含黄连碱、元胡、白屈菜碱、菠菜甾醇、少量麦角甾醇和橡胶0.165438。叶含黄酮65438±0.43%;多摄入维生素C,维生素C的含量在花期最高,达到834 mg%,果实成熟期最低,达到231 mg%。该花含有2.10%的黄酮类化合物。果实含有大量胆碱、白屈菜碱和四氢黄连碱。种子含有40%的脂肪油和黄连碱。发芽的种子含有白屈菜红碱和小檗碱。性苦辛,微温,有毒。(1)救灾草药:“苦微辣。”②《四川中医志》:“性微,味苦辛,有毒。”③北方常见中药材:“味苦,性寒,有毒。”功能:主治镇痛、止咳、利尿、解毒。治疗胃肠疼痛、黄疸、水肿、疥疮、疮和蛇咬伤。①《中国药用植物志》:“治胃肠疼痛、溃疡。外用的是疥疮药和消肿药,涂上生汁。”②山西中医记载:“泻心火,清热退烧,消炎杀菌,止痛安神。”③《四川中医志》:“治肝硬化、皮肤结核、脚气、胆病、水肿黄疸。”④陕西中医记载:“治毒蛇咬伤,止痛消肿。”⑤《北方常见中草药》:“具有止痛、止咳、杀菌、利尿、解毒生疮的作用。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腹痛、腹泻、咳嗽、肝硬化腹水。”内服用法用量:煎服,0.5 ~ 2元。外用:捣碎的果汁涂层。方剂①治疗水肿黄疸:白屈菜、蒲公英、商陆、臭草根、茵陈。用水煎服。(四川中医志)②治疗胃肠疼痛:白屈菜、丁香、乌贼骨、浙贝母、胆南星、冬瓜仁。用水煎服。(《四川中医志》)③顽癣的治疗:将鲜白屈菜浸泡于50%酒精中,摩擦患处。(《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④疮肿的治疗:将鲜白屈菜捣碎,敷于患处。(《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⑤治胃痛、腹泻、腹痛、咳嗽:白屈菜五分至二分,水煎服。(东北地区常用中草药手册)⑥治稻田皮炎、毒虫咬伤、疥疮:将白屈菜捣碎外敷或制成浸膏外敷患处。(东北地区常用中草药手册)临床应用①治疗百日咳:100%糖浆剂由白屈菜全草制成,用量为6个月内儿童5-8 ml,6个月至1岁8-10-10。简单连续服务8天,混合服务12天。治疗500例,治愈355例,好转116例,有效率94.2%。简单型效果更好;混合抗生素应该一起使用。②治疗慢性气管炎,取白屈菜全草1 kg,生甘草1 kg,水煎3次,药液混合浓缩至每100 ml含生药4元左右,每日3次,每次30 ml。治疗34例,近期控制7例,显效15例。也可制成浸膏片(每片含浸膏0.5g),每次4片,每日3次。疗效和煎剂差不多。成熟的白屈菜看似效果不错,反之效果较差,容易产生副作用。③治疗幼年扁平疣,取新鲜全草榨汁,用棉球蘸汁擦患处,每日3次,每次5 ~ 15分钟,直至痊愈。经18例治疗,治愈4例,显效3例,有效4例,结果不详5例。服药后,半数出现不同程度的刺激症状,如疼痛、瘙痒等。(4)作为镇痛解痉剂,取等量白屈菜和地榆制成千浸膏粉,每日3次,每次1 ~ 2g。可以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