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花?

虎杖

别名酸桶棒、酸桶苇、大骨关节、斑壮根,拉丁文学名:蓼?虎杖为蓼科虎杖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壮,横向。茎直立,不仅用于观赏,也用于食用。嫩茎是菜,根是冷饮。它们被放在冷水中冷却(尤其是放在冰箱中),被称为“冷饮”来代替茶消暑。它的汁液可以染米粉,有一种特殊的风味。吃法也因其酸味而被称为“酸汤棍”。虎杖含有蓼属、有机酸、糖苷、多糖等。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健胃消食的作用,为蓼科植物。主产于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华东、华中、华南、四川、云南、贵州;朝鲜日本也有。

本草纲目:虎杖,棍称其茎,虎称其斑。或牛膝之云,非也。一种同名的斑贴,和头相同的类似。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壮,横向。茎直立,1-2米高,粗壮,中空,具

虎杖

明显的纵棱,小突起,无毛,散在红色或紫色斑点。叶宽卵形或卵圆形椭圆形,长5-12厘米,宽4-9厘米,近革质,顶端渐细,宽楔形,基部截平或近圆形,边缘全缘,稀疏小突起,两侧无毛,沿叶脉有小突起;叶柄长1-2厘米,有小突起;托叶鞘膜质,斜生,长3-5毫米,褐色,具纵脉,无毛,顶端截短,无毛,常断裂,脱落。花单性,雌雄异株,花序圆锥形,长3-8厘米,腋生;苞片漏斗状,长1.5-2毫米,顶端逐渐变细,无毛,每个花蕾有2-4朵花;花梗长2-4毫米,中部和下部有节;花被5深裂,浅绿色,雄性花被片具绿色中脉,无翅,雄蕊8,长于花被;雌花外3花被片背面有翅,结果时增大,翅向下延伸,花柱3,柱头具流苏。瘦果卵圆形,有3个角,长4-5毫米,暗褐色,有光泽,被宿存的花被包围。花期8-9月,结果期9-65438+10月。

生长习性

山坡灌丛,山谷,路旁和田野附近的湿地,海拔140-2000米。

虎杖

3地理分布

陕南、陇南、华东、华中、华南、四川、云南、贵州;朝鲜;韩国

虎杖

日本也有。【1】分布在江苏、浙江、广东、安徽。

4药用价值

根茎入药,有活血化瘀、通经止咳的功效。

虎杖

。[1]

性味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春秋两季采收贮藏,挖除须根,洗净,新鲜时切短或厚片,晒干。放在干燥的地方,防止霉变和虫蛀。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胆退黄,祛风利湿,化瘀止痛,止咳化痰。用于关节痛、湿热黄疸、闭经、产后瘀血、痈肿、咳嗽痰多、水火烫伤、跌打损伤、痈肿疮毒。

适合人群:孕妇禁用。

虎杖

用法用量:口服:煎服,9 ~ 30g。或者泡在酒里。研末外用或水煎服。

虎杖实践指南:

1.妇女血瘀经闭痛经,可单用汤剂治疗;或与当归、川芎等配伍。

2.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者,可与附子、羌活、防风同用。

3.疮肿毒初起未溃者,可单用鲜品捣之,或与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同用,以增强其清热解毒之功效。

不良反应:虎杖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虎杖中所含的鞣质可与维生素B1永久结合,故长期大量服用虎杖时应酌情补充维生素B1。

5栽培技术

适宜条件:喜温和湿润气候,耐寒耐涝。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疏松肥沃的土壤生长更好。

种植模式

用种子和根繁殖:

虎杖

种子繁殖:可采用直播或幼苗移栽。3 ~ 4月直播,穴距33厘米,每穴播8 ~ 9粒种子,覆土3厘米。条播,浅沟播种,行距33-45厘米,播种后覆土浇水。育苗,苗床播种或条播,覆盖1.5cm细土,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幼苗出土后要间苗除草,苗高7 ~ 10 cm时移栽。

生根繁殖:返青前,控制母株,分根,每根1 ~ 2芽,然后种植。

常见疾病

有蚜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