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优势:防病一

有人说西医急,中医慢;还有人说中医是伪科学,经不起现代科学的检验。

真的是这样吗?西医经得起现代科学的检验吗?

链霉素可导致永久性耳聋;反应停导致了大量“海豹畸形儿”的诞生;面对超级细菌,西医专家束手无策等等。用发展的理念看待科学是正确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本,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要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

一句话:中医是中华民族5000年的实践经验,是通过预防疾病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的学问。

人类健康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未来的基石。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医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让你不生病。”这是健康医学的新概念。健康是经济、和谐、责任。

长期以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污染、饮食结构的改变、学习、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大、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疾病谱的变化等因素,中医“治未病”及其预防保健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医“治未病”的特点注重防治,更符合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两年多前,中医已经认识到疾病的发生与外邪入侵人体有关,但必须是在气血脏腑不和的情况下。换句话说,疾病的发生是外因(邪气)作用于内因(正气)的结果。所以,呵护正气,防患于未然是非常重要的。中医预防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自《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治未病”以来,通过历代医家的推动,中医预防医学理论日臻完善。

“没病”是指没有发生的疾病。中医“治未病”起源于苏文《黄帝内经》?《四气调神论》中指出“圣人未治,而未治,此亦谓乱也。老公的病成了药,乱成了治。过一口井,争一个锥,为时不晚!”。也就是说,治疗疾病,就像治疗世界一样,要在乱世发生之前就停下来,否则就像渴了打井一样,为时已晚。

中国第一部中医经典理论著作,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春秋战国及以前中医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距今已有2500多年。

《黄帝内经》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针灸处方、养生预防等内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帝内经》是黄帝和他的臣子齐伯假借许多著名中医的名义写的一部医学著作,因此中医也被称为“黄之的异化”。

“凌叔?”顺顺》还提出“上班的人捅未出生的孩子,...所以有这样一句话:上班的人治病是为了治病,不上班的人治病是为了治病”。此后,“治未病”的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思想价值在于把“治未病”作为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人们珍爱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能掌握治未病思想并善于治疗的医生,称为“工”,这也说明了中医对“治未病”的重视。

什么叫“没病”?这个概念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层含义:病前预防、病后早期治疗、病后预防、病后康复。

“没病”的第三层含义可以理解为病了但没有传播,即没有从单个病变器官传播到多个器官病变。根据疾病传播规律和器官相关规律,身体某个器官有病,会影响其他器官,使其患病。中医里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肝能散脾,先健脾”来预防。

“未病”的最后一层意思,也可以理解为“病愈”后的养生,防止疾病复发。强调人们逐渐形成维护健康的意识和观念。

其实“治未病”的思维模式在中医医疗中已经应用了几千年。因此,“防病”成为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它继承了中医的整体观、辩证观和个体服务观,本质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中医治未病是让人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延年益寿的需要。

应该倡导“治未病”的核心理念。

目的是让人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以病延年,提高生活质量。科学养生,引导人们改变不良习惯,提高生活、工作、学习的质量,自我管理健康,把握健康,赢得健康,享受身心健康的快乐和和谐社会的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