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吴茱萸的古今研究
1,神农本草经:“主中下气,止痛,止咳抗寒热,祛湿化瘀,驱风通络。”
2、《名医录》:“主要是除痰散寒,腹绞痛,寒,不必,邪,心腹痛,逆气,利五脏。”
3、《药性论》:“主心有病,寒积,气滞于心,胃灼热;治霍乱,转筋,胃寒,上吐下泻,腹痛无敌忍者;治全身顽,寒食不必,益大肠。”
4、《本草纲目》:“润肝燥脾,温中降气,除湿解郁,化痰杀虫,开痰散寒。治厥阴头痛,阴毒腹痛,呕吐吞酸,痞满膈噎。食滞泄泻,血滞阴疝,痔肠风,香港脚浮肿,口舌生疮,脉冲为病,气逆内急。”
5、《本草》:“杀恶虫毒,齿隐。”
6、《本草读书》:“祛厥阴之寒,下工夫疏肝降寒浊;脾虚燥湿,芳香治吐更寒痛。所以疝气适合香港脚,滞邪也有效。吞酸胸可以引导后面的动作,流浪的海豚可以用它来热身。”
7.《日华子本草》:“健脾接关节。治腹痛、肾气、脚气、水肿、产后出血。”
8.《本草纲目·半雅》:“主温,降气,止痛,除湿化瘀,祛风,化痰,止咳,寒热,杀虫。”
9.王:“治脘腹胀满,咽膈不通,润肝运脾。”
10,《本草崇元》:“主治温中降气,止痛,祛湿化瘀,祛风通络,抗寒热咳嗽。”
11,《本草纲目》:“开郁解郁。治吞酸,痰涎头痛,腹痛疝气。”
12,《本草纲目》:“入太阴阳明厥阴经,可温下气。取干姜治吞酸;黄连、白芍用于治赤白;茯苓治痰。只有损气动火、目昏疮、病不寒湿者不宜用。”
13,《本草》:“辛热,疏肝运脾,温中下气除湿,化痰解郁杀虫,通络驱寒,病气治脉冲。虽热,可诱热下行,有益大肠,产后之血用以除苦汁。”
14,《本草经解》:“调中降气,止痛,祛湿化瘀,祛风通络,止咳抗寒热。(泡泡烘焙)”
15,《本草笔记》:“调中降气,止痛,止咳,寒热,祛湿化瘀,祛风,通络。去除微寒,腹绞痛,寒,实,中邪,腹痛,气机不利,利五脏。根杀三虫。”
16,《本草》:“主咽寒,噎塞。祛除胸膈冷气,不利于呛咳。驱脾胃止寒,脐腹绞痛成阵。膀胱潮湿,阴囊疝痛。开窍祛风。止呕反转,霍乱除外。它还是弯曲了肝木的本性,把酸水当神一样对待。厥阴头痛,要引月经。气得吃不下多了,令人瞠目结舌。如果长期服用,也会损害你的生命力。”
17,新版《本草纲目》:“主咽阻塞,散气,用膈内冷气使阻塞窒息,散脾胃之寒,脐腹之绞痛,排膀胱之湿,绞阴囊,疏泄,祛风,止呕,消霍乱。因其折肝折木之性,治酸水如神。绝音头痛,引经据典也。”
18,《易读本草》:“温中降气,止痛除湿,解郁散结,除痹杀虫。止心寒痛,除腰脚无力,胃寒上吐下泻,周身麻木之痛,产后出血,心中吞酸。通过水平转筋治疗香港脚,消除水肿和疝气。肠风痔疮最有效,口苦舌疮也有效。喉膈不通,胸胁满。”
19,《本草纲目》:“温中下气,止烧心寒绞痛,益痰暖胃,通关节,解郁。浊阴不降的地方,厥阴上行,咽膈不通,食之开眼,阴寒膈不通,气不能下。此病无穷,猝死致腹胀而受益。”
20、《长沙药解》:“主温、降气、止痛、止咳反转、寒热、除湿和血瘀、祛风邪、开痰、杀虫于根。”
21,《德培本草》:“疏肝运脾,温中降气,解郁化滞。祛湿冷。治昏厥、昏厥头痛、呕吐、反酸、咽喉胀满、咽痛、肠风泄泻、香港脚水肿、疝气、隐痛、虫痈、产后出血等诸症。”
22、《雷公药性解》:“主气除痰,寒呛,心刺痛,霍乱转筋,香港脚袭心,逆咳,驱风,食之,除血,盐汤去毒。”
23.《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主温中下,寒上。止痛,祛寒湿之痛。咳嗽抗寒热,寒邪入肺。祛湿化瘀,辛能燥湿,温也能活血。驱风驱邪,开门,香消风通。”
24、《新本草》:“主温下气,止痛止咳,散寒清热,祛湿化瘀,祛风化痰,消精气,中邪,腹痛,逆气,利五脏。根杀三虫。”
24、《药鉴》:“主咽喉寒阻,胸中寒气阻滞不利,脾胃停寒腹痛,心刺痛郁。张口,解疝气,止呕反,除霍乱。还能屈肝木之性,对待酸水如神。厥阴头痛,要引月经。还杀三白虫,煎了就出来了。”
25、《药笼素描》:“疏肝运脾,温中降气,祛湿解郁。治厥阴腹痛,呕吐反酸。向善可降浊阴骄,益大肠。”
26.增和剂方剂的药理性质概述:“主中,降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化瘀,祛风,通络,除痰散寒,腹绞痛,诸寒实,中邪,腹痛,逆气,利五脏。”
27、《证本草》:“主温于下气,止痛,止咳抗寒热,除湿化瘀,祛风,疏痰,腹绞痛,寒硬,中邪,心腹痛,逆气,利五脏。”
28.《珍珠胶囊补药补》:“其用为四咽寒阻;胸中寒气受阻,不利;脾胃止寒腹痛;心的刺痛不止。”
29、《千金方毅》:“主温于下气,止痛,止咳抗寒热,除湿化瘀,祛风除邪,疏痰除寒,腹绞痛,一切寒性食物不必,中邪,心腹痛,逆气,益五脏。”
30.《冯秘方录》:“气温大,脾胃在胸,膀胱湿冷,阴囊疝气,久滑寒泻,阴寒小腹疼痛,肝经气分,脾经血分,天生燥结,阴虚火旺者不宜。”
31,《医学概论》:“治心寒疼痛,疝气,肠风,香港脚发作,霍乱咳喘,膈满。”
32、《本草经》:“凡脾胃之气喜温而恶寒者,寒即中气不能运化,或为寒,或为腹内拘挛,或寒痰停积,以致气逆而咳,五脏不利。吴茱萸温脾胃,散寒邪,故中温,下气,诸证皆除。”
33、《药用本草》:“霍乱转筋,胃寒吐泻腹痛,产后心痛。”
第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要含有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次碱等。它还含有回忆酸、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和挥发油。《中国药典》规定,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总含量不得低于0.15%,柠檬苦素的含量不得低于0.20%;制吴茱萸不得少于0.90%。
2.功能:本品具有抑制胃肠运动、抗溃疡、止泻、抗心肌损伤、降血压、抗炎、镇痛、抗肿瘤、抗血栓形成等作用。
3.药理学:
(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异吴茱萸碱、evolactone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痛作用;吴茱萸乙醇提取物静脉注射可提高家兔体温和电刺激家兔牙髓引起口腔肌肉挛缩的阈值。吴茱萸汤能明显延缓疼痛反应时间;口服吴茱萸有止吐作用,与生姜同用可加强止吐作用。
(2)心血管系统作用:吴茱萸醇水提取物对麻醉猫静脉注射后有依赖性升压作用,提高膈肌收缩力;对清醒大鼠腹腔注射也引起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