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风怎么样?

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4,10,15。原名江苏省中医学校,后扩建为南京中医学院。于1995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发展至今已有半个世纪,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建校伊始,学校为贯彻落实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要加以发掘和提高”的思想和当时的国家卫生政策,积极挖掘、整理和编写了新中国第一套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和教学大纲,培养和输送了以董建华、程莘农为代表的第一批教师,接收和培养了第一批外国中医留学生。诞生了程丹安、叶菊泉等新中国中医药领域最早的学术部门成员,为新中国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模式的建立和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摇篮”。学校坐落在历史悠久、风景秀丽、人文浓郁的古都南京。它有两个校区,即汉中门和仙林。学校现设有基础医学院、药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经贸管理学院、护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学系、人文社科系、成人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港澳台培训中心)等12个直属学院(系)。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6个,其中4个为建设地;有江苏省中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南京市中医院等18所附属医院,2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南京鼓楼医院、无锡中西医结合医院);有15教学医院,100多个教学和毕业实习基地,形成了万人大学的规模。学校现有18个本科专业,涵盖医、管、理、工、经、文等学科。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点22个,硕士点29个,涵盖了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两个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以中医为主体、中西医结合的多学科支撑。建设了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等27门省级精品课程,中医温病学、儿科学被列入国家精品课程,一大批特色专业、品牌专业不断涌现,综合办学实力稳步发展。学校拥有博士生导师自考权和主要学科的教授评审权;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临床医学博士、硕士学位试点单位,有权授予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2006年4月,南京中医药大学以其鲜明的办学特色、雄厚的办学实力和突出的办学成绩,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实现了真正的本科教学水平国家质量认证。学校科研实力雄厚,隶属于江苏省海洋药物研发中心、江苏省植物药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4个,科技部中药药理标准化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3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4个。近年来科研成果丰硕,多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局级、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是国际连续出版物,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出版物,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核心期刊,江苏省优秀期刊,江苏省一级期刊。学校图书馆是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的分中心。由该校编著并担任总评的《中华本草》是对中医药几千年发展成就的系统总结,被李鹏同志誉为“当代本草纲目”。近年来,学校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来校参观的党和国家、有关部委和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南京中医药大学治学严谨,学术氛围浓厚。半个世纪以来,名家荟萃,人才辈出,涌现出一批批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教授。作为一代儒医和高等中医教育专家,代代相传,名师云集已成现实。近年来,我校多名教师被授予“全国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多名教师被列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先后有4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数十人被授予“江苏省名老中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百余人先后进入江苏省“333工程”、“蓝色工程”等人才培养梯队,为我校名师园增添了新的光彩。该校学术氛围浓厚。近三年毕业生四六级通过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六级通过率达到30%左右。医学生毕业综合测量(含毕业论文)优秀率超过80%,非医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优秀率超过75%。在“挑战杯”、“商业计划书大赛”等比赛中,多次获得佳绩。就业形势稳步发展,大批毕业生成为各类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医学院校、政府机关和国内外著名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南京中医药大学自建校以来一直开展留学生教育,在校留学生人数一直位居江苏省高校前列。1994与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合作开设中医专业,这是中国首次与西方正规大学合作举办中医文凭教育。目前,学校与五大洲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的交流,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高等院校或学术团体、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邀请我校大量专家学者出国讲学、考察、科研。通过国际交流,弘扬中医药事业,扩大国际影响力。美国羽绒工业基金会及香港朱教育基金会在学校设立奖项及资助,支持中医药高等教育。我校还设立了香港念慈庵奖学金和美国世足谷奖学金。学校还是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是卫生部确定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全国中医教师继续教育基地、临床药理基地、中国中医文献检索中心分中心。是教育部确定的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是首批批准接收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和台湾省留学生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经过“十五”期间的建设和发展,我校办学结构和规模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进展,办学活力显著增强,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高。面向“十一五”,我校将继续继承和进一步升华50年来的优良办学传统和作风,不断坚定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大力实施创优战略、质量立校战略、科技兴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国际合作战略和社会服务战略,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努力提高办学质量。 通过学校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研究教学型学校。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