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是多少种国家保护动物?
羚羊,正式名称为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体长约110厘米,肩高约50厘米。雄性瞪羚有一对黑色硬角,边缘呈环状,角向内弯曲,角长约30厘米。角下部粗壮,近角明显向内弯曲略向上,末端相对呈钩状,与向内向后弯曲的黄角不同。嘴唇是黑色的,下巴是白色的。全身棕褐色,屁股发白。夏季毛发短而亮,呈沙黄色,略呈石榴红色,深秋有变化,冬季颜色较浅,略呈棕黄色或乳白色。
栖息于山地平坦盆地及湖泊周边半荒漠地区,数头或数十头为一群,冬季常结成大群。以莎草科、禾本科和其他沙生植物为食。分布在青海省,包括青海湖周边,以及天峻县和* * *县。
普氏原羚与黄羊相似,但略小于黄羊,体长约110 cm,肩高约50 cm。雄性瞪羚有一对黑色硬角,边缘呈环状,尖端向内弯曲,角长约30厘米。角下半部粗壮,近尖明显向内弯略向上,末端形成相对钩,与北方不同。嘴唇是黑色的,下巴是白色的。成年体重雄性重约27公斤,雌性重约23公斤。尾巴短,不到11厘米。夏季头发短而亮,呈沙黄色,略带石榴红色。深秋换毛,冬季颜色较浅,略棕黄色或乳白色,四肢和腹部内侧有白色皮毛,中部有醒目的棕黑色尾巴。一旦受到惊吓,普氏原羚屁股上的白毛就会直立外翻,在绿草和黄草的映衬下格外醒目,警告同伴有危险逼近。
栖息地
栖息地是草原和沙丘。在青海省,普氏原羚是典型的沙漠和半沙漠有蹄类动物。它生活在干燥的环境中,有一些植被类型如芨芨草、苔草和蒿,还有几十米高的沙丘、缓坡和开阔的平原,沙丘深处常被用作它们的藏身之处。普氏原羚生活在相对平坦的半荒漠草原,一般在海拔3400米以下,从不到达更高的高山,也不在纯戈壁地区活动,因此被称为“谭黄洋”。
生活习惯
它有季节性层次的迁徙现象和群体活动,群体规模从几个到五六十个不等。和其他许多有蹄类动物一样,普氏原羚也有同性群聚的现象。在非繁殖季节,同性个体聚在一起活动。冬天,它们成群结队地向南方迁徙,到达植被丰富、积雪和水源稀薄的地区,夏天返回北方。视觉和听觉非常发达,但嗅觉较差,生性机警,行动敏捷,能在大范围内活动觅食。普氏原羚虽然受到惊吓后会逃到很远的地方,但危险过后又会回到原地,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
群居。夏季通常有10多只鸟组成小群体;冬天每组可达30多,但也有6组和12组。普氏原羚是一种小型精饲料反刍动物。食物主要是禾本科、莎草科等沙生植物的芽、茎、叶。冬季为干草茎和枯叶,每天进食量少,多次进食周期短,耐旱能力强。
普氏原羚主要在草地上寻找食物,沙丘是它睡觉反刍的地方。普氏原羚在植物生长季节对食物非常挑剔,只选择性地吃草、苔草的嫩部和杂草。冬季植物,普氏原羚以干树叶或干草为食。当积雪很厚时,饥饿的普氏原羚不得不挖开雪盖,将雪下所有可食用的枝叶啃光。通过对食性的比较分析,发现普氏原羚选择多种植物,与牦牛和藏羊的采食策略形成互补。这说明普氏原羚的适当密度不会影响畜牧业生产。
普氏原羚奔跑如箭,姿态各异。它把前肢和后肢分开放在一起,后肢用力一推,使身体跃向空中,前肢向前,着地时用力支撑。这种跳跃式的奔跑,让羚羊的身体在空中画出波浪形的曲线,特别好看。
普氏原羚喜欢群居,群体大小从几只到50到60只不等。和许多其他有蹄类动物一样,普氏原羚也有同性个体群聚的现象。即在非繁殖季节,同性个体聚在一起活动。母瞪羚分娩后,幼瞪羚随母瞪羚一起活动,直至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