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分布在哪里,她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土家族在史籍中有很多称谓。在秦汉时期,因崇拜白虎而被称为“林俊种”,或因使用武器而被称为“半梅人”,或因称“富”为“争”而被称为“怨天尤人”。属于巴县“南郡人”和“武陵人”之一。第二次以后,他们大多被称为“Xi人”、“建筑人”、“八间人”、“新洲人”、“杨曼”。宋代出现了“土民”、“土蛮”、“土兵”等区别于武陵地区其他民族,专指土家族的名称。后来随着汉族的大量迁入,“土家族”开始作为民族名称出现。
关于土家族的起源,目前众说纷纭。一种是秦灭巴后定居在湘、鄂、川、黔的巴人。二是根据湘西龙山、泸西、大庸等县市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土家语人名,认为土家族主要来自湘西土著,与进入的巴人、汉人融合;第三,根据伏羲州府铜柱中与土家语、彝语相近的相关记载,以及云南土家族和部分彝族的风俗相同,认为起源于唐中期的乌蛮。
泰国灭巴后,生活在武陵的巴人以火耕水、渔猎伐木为生。它的首领通过他们同种或同姓的种姓血缘关系进行统治,并保持着内部关系。西汉末年,“武陵夷”天将揭竿而起,反抗王莽篡权。以后的“零杨曼”、“隋钟满”、“吴满”、“李钟满”都起来反抗压迫。三国时期,蜀汉和孙吴为争夺奎夏和武陵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土家族成为他们争夺的重要对象。蜀与吴的长期争斗,使得武陵地区各族人民难以和平相处。此后,南北朝、隋朝、武陵地区各部势力发展迅速,往往各自为政,中央控制松散,战乱频繁,社会动荡。自唐代以来,中央政府采取了治州县的制度,任命顺从的地方领导人管理他们在州县的土地,并允许他们世世代代继承土地,这使土家族日益稳定,并加强了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土家族人民抗击外敌入侵,支援红军长征。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社会经济学
土家族是一个较早从事农耕的民族。土家族由于生产技术低,生产工具落后,产量低,所以向汉族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从而提高了土家族的生产力水平,加速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唐宋时期,由于实行羁縻郡县制,社会相对稳定,土汉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然而,他仍然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他不习惯牛耕,他从事捕鱼和狩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主不仅奴役土著,还不时把“土兵”赶到邻近的汉族地区,掠夺人口和财产。元朝至清朝康熙年间,确立了土司制度。土司统治客观上使土家族的活动区域更加稳定,民族特色得以保持。但是后来开始出现地主经济。雍正时期,封建领主经济瓦解,地主经济迅速发展。“不出境,不进洞”的禁令被打破,大量汉族农民和商人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但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商品和鸦片于咸丰末在土家族地区大量销售,土布、靛蓝、蜡染等传统工艺产品逐渐失去销路,受到重创。帝国主义者低价大量收购桐油、茶叶、木材、药材等土特产,刺激了桐茶种植、榨油、木竹加工业的发展,城市商业和集市贸易繁荣。各行各业的行会组织开始出现。辛亥革命后,土家族地区频繁发生军事灾难,农村经济破产,商业停滞,人民生活陷入困境。直到解放前夕,土家族地区的经济还很落后。
解放后,党和国家制定并实施了民族政策。将土家族定义为单一民族。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于1957,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于1983,酉阳、秀山、石柱、潜江、彭水五个自治县成立于1983、1984。土家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武陵山区的土家族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
文化和艺术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土家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独特的习俗。“张古控天地”、“梅山杀虎”、“洪水上天”等民间故事流传至今。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最著名的是长篇叙事诗《眠记》。民间音乐有很多种。声乐包括劳动歌、民歌和神曲。器乐包括打击乐器和管乐。打击乐《刘孜》在音乐界被称为“土家族交响曲”。一般用四种乐器演奏,节奏感强,旋律快,声音多变,引人入胜。“演奏刘孜”也是“标题音乐”。有八哥洗澡、喜鹊闹梅、火车进山、马过桥、牛挠等固定名称。有200多首传统曲子。土家戏包括茅古斯、银华歌、傩戏、南戏、悠游戏等。土家族傩戏堪称“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贵州铜仁土家族地区是中国保存最完整、傩戏表演最多的傩文化圈,国内外专家都十分关注。传统的摇摆舞、八宝钟舞、丧舞古朴苍劲,民族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厚。“喜郎卡普”(土家族床上用品)是土家族女孩编织的独特工艺品。它编织精美,色彩斑斓,有100多种图案,与摆手舞一起被称为土家族的艺术之花。
习俗和重要节日
土家族勤耕山林,善渔猎,冬春“追棍”(狩猎)。主食是玉米和大米,土家族地区最受欢迎的风味食品是糯米粑粑、米炕腊肉和唐砖。服装方面,女装是大袖短外套,右开叉,2 ~ 3层蕾丝滚边,原本8罗裙,后改为翻边裤;男装是双排扣上衣,头上缠一条2-3米长的绿色手帕。很多地方土家族的服饰和汉族的很像。只有在盛大的聚会和节日,或者偏远的山村,才能看到土家族传统服饰。在民居建筑方面,土家山乡的吊脚楼最有特色。这是一个干燥的栅栏结构,楼下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楼上是少女闺房,在这里进行编织、刺绣、制麻、制鞋。这种设计既克服了山区地形不平坦的限制,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间;通风防潮;既安全又卫生。
在古代,土家族曾经流行过姑姑的女儿必须嫁给姑父的交错优惠婚姻(称为“还骨种”)。还有就是哥哥已故的哥哥和嫂子,哥哥已故的哥哥和嫂子的收养婚姻。以前男女相爱,结婚。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婚姻逐渐受到财产的限制和父母的约束。直到建国前,封建买卖婚姻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权有所增加,但父母包办婚姻在农村仍然存在。以前火葬多,出殡时请当地老师(法师)念经,道士开道。后来受汉族影响,实行土葬。
节日方面,以4月8日、6月6日、土家年为主。最隆重的是土家年,俗称“赶过年”,即在过年的前一天举行。新年是腊月二十九,小年是腊月二十八。
宗教信仰
土家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