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的炮制方法

加工方法主要指清洗和加工。

一、净选的含义:中药材在切制、加工、混配、炮制前,应选择指定的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和异物、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从而达到医用纯度的要求,即清洁处理。

二、净化目的:1,将莲子肉与心分开,分别能健脾补肾、清心火。2.在净选的同时对药物的大小进行分级,便于在水火制备时控制工艺质量,保证加工均匀,防止过多过少。3.去掉非药用部分。将质量差的部分(厚朴树皮粗糙、诃子核)、毒性大的部分(尖吻蝮蛇头)、副作用强的部分(枇杷叶绒毛)清洗干净,便于准确配制,安全有效配制。4.除去杂质和异物:除去在收集、加工、运输和贮存过程中混入的泥砂、异物、虫蛀和发霉的药物。现代研究概述:一些传统的提纯方法费时费力,增加了药材的损耗和成本。应该具体分析,系统研究,不能轻易否定,更不能盲从。结果表明,厚朴的粗皮占总重量的65438±05.47%,其内皮中厚朴酚、和厚朴酚及β-桉叶素的含量远高于粗皮。诃子果核50%以上,但鞣质含量只有4.0%,果肉含量26.06%。这些清洁过程是必要的。但也有值得研究的:如牡丹的粗皮只占2.06%,其中含有少量丹皮酚,干燥后难以除去;过去是在产地新鲜的时候刮,产品叫“刮牡丹皮”。结果,通过含量测定发现其中丹皮酚的含量降低。药典没有规定牡丹皮去粗皮是否合理。再比如,杏仁过去被称为“皮尖仁兼有毒”。实验证实,杏仁的皮尖和仁的成分是一样的,去皮是为了增加溶解和破酶来保护糖苷。在古代,据说马钱子脱毛可以降低毒性。发现其绒毛中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含量分别仅为种仁的30.7%和65,438+06.1%。《症候本草》中要求人参去芦头,说“不去者吐人”,后人去芦,人参芦占人参总重量的65,438+02% ~ 100%。他们在LD50没有什么不同。90年版药典不再要求人参去芦,但实际的园参还是要去芦的。

4.清洗加工方法:中药材大多来源于大自然,在生长、采集、加工、运输、储存过程中会混入泥砂、残枝、锯末、变异药材等。这些杂质和异物必须人工或机械清除。

1.挑选:是指通过人工挑选去除杂质。选取的对象是:(1)挑出非药用部分;(2)挑出肉眼可见的不适宜用其他方法清除的杂质,如锯末、碎石、杂草、树枝、鸡蛋、鼠粪等。(3)、挑出霉变、虫蛀等腐烂药材;(4)、大小放码,根据粗细的大小,一手挑选放码。

2.筛选:根据药物和杂质的体积不同,选用不同规格的筛和罗,过筛除去杂质。筛选的对象是:(1)与药物体积相差较大的杂质;(2)残渣和残留辅料;(3)、用不同规格的筛子罗对药物进行粒度分级。

3.风选:根据药物和杂质的质量不同,利用风力除去杂质,目标是与药物质量相差较大的杂质。

4.水分离:用水冲洗除去杂质,或利用药物与杂质比重的不同,借助水的浮力除去杂质,分离非药用部分。其对象是:(1)附着在药物表面或内部的土壤盐类,如蝉蜕、海藻等;(2)浮选药物与非药用部分,如酸枣仁、核的分离。选水时,注意不要在水中浸泡过久,以免失去药效。

以上方法结合使用,针对不同性质的杂质。如去除大的杂质、筛浮土、用水冲洗内部土壤、风吹走杂草等。

不同药用部位的分离和非药用部位的去除不同药用部位的分离和非药用部位的去除方法相同,目的不同。

中药是从不同的药用部位加工分离出来的:很多中药来源相同,比如荷花,药用的有:莲藕(地下根茎,清热凉血)、莲藕节(茎节,止血散瘀)、藕粉(根茎制成的淀粉,益血调冲)、莲藕茎(叶柄、花柄,清热解暑,利尿)、荷叶(叶面,清热解暑,利湿止血)、荷花。再如青木香、威灵仙、马兜铃,分别入药。有些药物性质不同,如麻黄发汗、根发汗。

去除非药用部分:去除根、茎、壳、毛、心、芦苇、核、头、尾、脚、翅、残肉筋膜。1.面粉焖法。

把药包在湿面团里,埋在热滑石粉或沙子里,煸炒煨至面黑或褐色的方法,叫面粉煨。比如用面粉煨肉豆蔻,将适量面粉打湿压成薄片,将肉豆蔻一颗一颗包好,或者用清水将肉豆蔻表面湿润后,用3-4层面粉包好,如水丸法,稍晾干后倒入炒好的滑石粉或沙子中(如100kg药, 50kg滑石粉或适量沙子)翻炒后在170 ~ 190℃小火焖20分钟左右至面团呈棕色,取出后去掉滑石粉或沙子将面团剥离,放凉。 肉豆蔻文火煨后,可使挥发油减少20%左右,避免肠滑脱,减少肉豆蔻醚的毒性成分。甲基丁香酚和甲基异丁香酚增加,强肠止泻作用增强。面粉焖诃子可去除一部分脂肪油,避免对肠道的刺激作用,增加单宁,增强涩味,增强涩肠止泻的效果。用于慢性腹泻、痢疾、脱肛,与传统的“温胃强肠”理论相一致。

二、纸煨法

将卫生纸打湿,将药包三层,在火中或灰烬中爆炸,直到纸烧到一定程度,将纸剥掉。方法叫纸煨。纸煨木香,取未烘干的木香片,在铁丝板中间隔铺上几层纸莎草和木香片,压平,放在烟火上或干燥室中,用文火或低温烘烤,直到木香中所含的部分挥发油渗入纸中,取出,放凉。煎煮后挥发油减少20%,折光率、旋光性、比重等物理性质发生变化,煎煮后木香的强肠止泻作用增强。纸煨姜:将新鲜姜片用纸莎草纸包好,用清水湿润,放在炉子里煨或放在炉子上烤,纸烤焦了就可以把纸剥下来。生姜经过煨制后,挥发油减少了20%左右,改变了它的性质。辛散力不如姜,止呕力比姜好。生姜煨后,温胃和中功能增强,发散功能减轻。适用于胃寒呕吐、腹痛症状。净化处理:采用挑、簸、筛、刮、刷等方法去除尘埃、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物洁净、纯正。

粉碎处理:采用捣、磨、捣、锉等方法将药物粉碎,以符合制剂及其他加工方法的要求。

切制处理:将药物切制、剁碎成一定规格,便于干燥、贮存、调配时的其他处理和称量。根据药材的性质和医疗需要,切片有多种规格。用水或其他液体赋形剂处理药物的方法。水制备的目的主要是对药材进行清洗和软化,以进行切割和调整其性能。常用的有洗、淋、泡、漂、泡、润、水飞等。主要内容如下:洗净:将药材放入清水中,迅速洗净,除去漂浮的杂物和下沉的污垢,及时取出晾干备用。除了少数易溶或难干的花、叶、果、肉外,大部分都需要淘洗。

淋浴:将不适宜浸泡的药材用少量水喷洒,使其干净、软化。

浸泡:在保证药效的原则下,将坚硬的药材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使其软化。

跑:又称闷或蹲。根据药材的软硬质地,加工时的温度和工具,采用淋、洗、泡、晾、泡、盖、润、露润、袋润、复润、双润等多种方法。用于使清水或其他液体辅料缓慢进入,在不损失或少损失药效的前提下,软化药材,便于饮片的切割。

漂:将药物在宽水或长流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反复换水,以去除腥味、盐分和有毒成分的方法。用火加热来处理药物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应用最广泛的加工方法,常用的火加工方法有煎、烤、烤、炖、烤等。其主要内容如下:

炒菜:炒菜有不同的方法,如煸炒、焦炒和炭炒。除炒制外,还可加入土、麸、米等固体辅料,减少药物的刺激性,增强疗效,如土炒苍术、麸炒枳壳、米炒斑蝥。用沙子、滑石粉、蛤粉煎的方法,习惯上叫做烫。药受热均匀酥脆,易煎有效成分或易取,如砂炒穿山甲、蛤粉炒阿胶等。

焙炒:是将药材和液体辅料混合后进行炒制,使辅料逐渐渗透到药材中的一种加工方法。焙炒可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

煅制:将药材直接或间接用猛火煅制,使质地酥脆易粉碎,充分发挥疗效。煅烧方法不同于开放式煅烧(直接煅烧)和封闭式煅烧或焖烧煅烧(间接煅烧)。

煨:将药材用湿面粉和纸包裹,热灰加热,或用草纸和饮片分别加热的方法称为煨制法。

焙炒:将药材用小火加热烘干的方法称为焙炒。常见的水火系统有蒸、煮、沸、淬。煎煮:是用水或液体辅料和药物加热的方法。如醋煮芫花和酒煮黄芩。

蒸:是用蒸汽或水加热药物的方法。没有辅料,叫蒸;加辅料叫辅料蒸。加热时间取决于加工的目的。

勺子:是一种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时间后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于种子药剥皮,肉质药干燥。如杏仁、桃仁要去皮;马齿苋和芦笋容易干燥和储存。

淬法:是将药物烧红,迅速放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变脆的方法。淬火后不仅容易被压碎,而且辅料也被其吸收,能发挥预期的疗效。如醋淬自然铜、鳖甲、黄连煮汁淬炉甘石等。除了修理,水系统,消防系统,水和消防系统,一些特殊的方法总结在这一类。常用的有蒙砂、发酵、发芽等。

霜:将种子药材压榨去油或矿物药材重结晶而成的产品称为霜。相应的处理方法叫做蒙砂。前者像巴豆霜,后者像西瓜霜。

发酵:将药材与辅料混合,置于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下,使其发泡、发霉,改变原药的药性而产生新药的方法,称为发酵。比如神曲,豆豉。

发芽:将具有发芽能力的种子药材用水浸泡后,常保持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下发芽出芽,称为发芽。如稻芽、麦芽、黄豆黄卷等。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