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药的培育和育种中,中药有什么特点?

在人工栽培的200多个品种的中药材中,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的生长习性,每个品种对土壤、温度、水分、光照、温差等自然条件都有严格的要求。只有在砂壤土中生长良好的中药材品种,才能在粘性或沙土中种植,如丹参、半夏、白术、白芷、地黄等。低温下完成生长周期的品种,高温下会枯萎或掉苗,如红花、白芨、浙贝母等。有些品种喜欢干燥的土壤,如芍药、甘草等。有些品种喜欢湿润的土壤,如薏苡、泽泻。但有些品种既怕旱又怕涝,只有保持土壤干湿才能正常生长,如白术、半夏等。不同品种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要求不同。比如半夏,生长前期需要一定的湿度,土壤含水量为10-20%;生长中期,土壤应湿润干燥,含水量20-30%,空气湿度大;生长中后期,也是块茎膨大期。如果土壤过湿,含水量超过30%,五天半夏就会大量腐烂,半个月就会迅速蔓延到整个田间,导致块茎全部腐烂,甚至绝收。像红花这种需要长日照的品种,如果种植在日照短的地区,产量低,品质差。半夏幼苗在土壤干燥、温度高的条件下会掉落,只有在强光下才能正常生长。甘草、丹参等根茎类品种,进入生殖生长期,必须经过一定的温差刺激,才能完成营养物质的积累。在中药材种植的实际操作中,如何合理调节温度、水分、光照的关系,是高产优质中药材的种植技术;有人说温度超过30度半夏幼苗就会倒伏,但笔者经过多年实践得出结论,只要土壤湿润,含水量在20%左右,在隐蔽的环境条件下短时间内温度达到35度,半夏就能正常生长。即使温度低于30度,在干旱(土壤含水量低于10%)和强光的条件下,半夏上的植株也会枯萎、倒伏。因此,要种植高产优质的中药材,必须根据生物学特性科学选土,论证最佳播种或栽培时间,合理调节温、光、湿关系,保证中药材正常健壮生长,在优质的基础上获得最高产量。

土壤是中药材生长的基础和场所,其环境质量是GAP生产的前提。现代中药材生产必须充分重视地理环境和农业生态条件对产量和质量的综合影响,以GAP为核心导向,走建设中药材GAP基地之路,确保中药材质量的均衡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