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在天上,对地为圣”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它从哪里来的?

“神在天,圣在地”就是说盘古的神高如天,地广如地。

出自三国徐峥的《三十五历》。

摘自原文:

天下乱如鸡,盘古生于其中。八千岁的时候,世界打开了。杨青是天空,阴浊是地面。盘古也在其中,一天换九次。上帝在天上,对地球是神圣的。天高十尺,地厚十尺,盘古十尺,所以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然后是黄三。数数从一开始,站到三,变成五,到七,到九,天就到了九万里。

翻译:

在开天辟地之前,天地混沌,像一个鸡蛋,盘古就诞生在其中。一万八千年后,天地分离,轻清阳升天,重浊阴沉地,盘古在天地中间,一日变化多次。

盘古之神,高如天,宽如地。天每天高十尺,地每天厚十尺,盘古每天长十尺。就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涨得很高,地沉得很深,盘古长得很高。天地创造之后,世界的黄三出现了。数从一开始,建立在三上,达到五,强于七,止于九,所以天地之间的距离是九万里。

扩展数据

三五日历也被称为三五日历,这是所有关于黄三的到来。这本书已经失传,只有一些段落保存在后来的书如《太平玉兰》和《文艺雷剧》中。

《三十五历》是第一部记载盘古开天传说的书。此后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的记载越来越多,发展到他死后,头化为东岳,腹化为中岳,左臂化为南岳,右臂化为北岳,脚化为西岳,眼化为日月,泪化为江河,息化为风,声化为雷电,夫妻化为阴阳。

盘古开天辟地说最早的形象可以在《广博传说》和《仙界审判》中找到,是一条长着龙首的蛇,或者是一条长着人面的蛇。

有学者认为盘古又名方,是因为后来人们把圆的地方作为最重要的地方。盘古是中国神话体系中最古老的神,其世代久远,长期以来一直口头流传,直到三国时期才有吴国学者徐峥的记载。

然而,1986年宗一世饶先生出版的《盘古图考》指出,汉末兴平元年为194年;饶先生的这一成果不仅把盘古的出现推到了公元二世纪末,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提供了启示:神话和宗教是同一事物的两面,语言和偶像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两方面的研究可以互相印证。

在中国的版图上,盘古分布很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都能找到盘古的踪迹。国学专家华都画了一张盘古地图。盘古遗迹全国各地都有,但广东最多。南方百越人主要居住在两广,是今天瑶、汉、苗、壮、黎等民族的聚居地。

在专家看来,被视为中华民族创世神话的盘古传说,应该起源于“百越”这片古老的土地;岭南,甚至广东的先民,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神话之一的创造者。

百度百科-35个日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