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兴衰,你知道的中医不是传统的中医。
古代人生病都是按神农本草经吃药,都是吃单味药。单一药物虽然效果不错,但控制起来并不容易。所以在商代,有个厨子创制了药方,把药材配好,一起熬制。这个厨子就是伊尹,中药汤剂的鼻祖。他写了一本书,唐叶静法,由此诞生了方婧。
在古代,中医理论体系已有《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难经》完备,方剂体系也有《唐冶经》完备,但没有正规的辨证依据来指导如何使用经典方剂。由于缺乏正规的辩证基础,当时的老祖宗用方子就像无头苍蝇一样,极少有人能正确使用。
到东汉时,河南南阳有一位名医健在,张继、张仲景!仲景大师运用《黄帝内经》、《苏文热论》中的六经指导经典,创立了六经辨证治疗体系,为中医诊疗奠定了基础。此后,经典的使用获得了成文法,中医开始蓬勃发展。后人也把善用经方的医生归为经方。但时至今日,经典学派几乎已经消失,这是后话了。
仲景先师之后,出了一个名医!皇甫谧、孙思邈、葛洪、郑钦安、陈士铎、唐荣川、傅青主、李时珍...当然,还有一位古今通才,又自学中医的——许陵胎(许陵胎不仅在中医方面造诣很高,在经典、音乐、水土等方面也有造诣。).
中医的传承从宋代开始就被忽视,被误解。人们开始认为中医要慢慢来,于是中医慢医生的标签就被摘掉了。这个主流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
到了明朝,就更惨了!李时珍的错误言论让中医跌入深渊。我不知道他是从哪里想出“古代一两约合今日一元”这一重要错误言论的。从那以后,用药很轻(无痛),更像蜻蜓。李时珍也让细辛受了很大的委屈。据本草文献记载,“细辛不富”之说源于宋代陈诚的《不谈本草》:“细辛若只用于末,花不得过半钱,用多则窒塞而死……”。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陈的话:“细辛非华阴,不可为真。一个人用,花不了钱,闷死了。”虽然李时珍把钱从一半换成了一分,那又怎么样呢?再说细辛是辛味药,怎么能憋气呢?正是因为他收录的时候没有参考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随便引用,没有想一想。可见他的书就是不够严谨,让细辛受了委屈!!每次开细辛,我都很生气,因为药店不让我拿15克细辛。没有办法,只能三克拆开,然后再拼起来。每次遇到凯细辛,我都忍不住咒骂李时珍。
更何况李时珍的错误还不止这些,李时珍和叶石天误导中医,还有“南方没有伤寒”的谬论!被误导的中医叫温病学派。文化大革命期间,古典学派又被打出去了,所以中国大陆基本上只剩下温病学派了。所以现代中医主要用的是《本草纲目》,辨证依据的是温病学理论,不能有效治疗疾病,尤其是疑难杂症(如癌症、心脏病、结石等。)、杂病、急性病(需要立即抢救的突发疾病)。所以大部分人认为中医不能治病,开始生病就找西医。现代中医也开始自卑,乱改,中医现代化(无非西化),用西医仪器检查,看西医报告单开药。所以现代中医更差。中医的用药理论与西医完全割裂,有人认真研究中药的成分。这些基本都是徒劳的,因为中医的很多理论是现在的科技无法探索的。
还请那些还在用西医报告开药的中医。还不如打开中医经典好好研究一下。中医治疗肯定不慢,但是我们的后代没有传下去。现在的中医和古代的中医有本质区别。中医的历史就像一条抛物线。现代中医的疗效就像古代先人探索中医时乱治病的疗效一样。但不同的是,先人一直睁着眼睛努力探索,而后来人一直闭着眼睛走下坡路或者无视经典,还认为是进步。太荒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