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阅读体验:给教师的建议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感师生之间应该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有新的认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最近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我就一些印象深刻的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他在第二十八条建议中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不是随便哪一种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必须是有思想的、能让孩子思考的、能让他把各种事实联系起来考虑的劳动。他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孩子的智慧从这个暗示就唾手可得。在这个建议中,他不仅强调阅读,而且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他说,我看到,手灵巧的孩子,热爱劳动的孩子,都能形成聪明好学的智慧。包含思想的体力劳动将对培养学生的智慧和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份建议书里,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学生应该选择的四种劳动方式。在我看来,这些苏联四五十年前就能进行的劳动,在中国可能找不到。不是条件不能满足,而是我们根本没有考虑过这样做。就像他说的,有多少学校愿意做设计制造各种装置、机械、仪器的活动室,以及家庭实验活动基地?尤其是农业劳动,他说,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有启发性的劳动活动类型之一。然而,在我们的城市学校里,它几乎已经消失了。
我不知道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即使是实验室,又有多少学校能真正重视它的建设呢?
建议35、36条都是培养学生记忆力的。
记忆力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年人的工作都非常重要。大多数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有很强的记忆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死记硬背能锻炼好记忆力吗?苏在这两条建议中作了详细的说明。他在文章中特别反对“死记硬背”。他认为这种记忆方法“甚至可能引起婴儿疾病,这只会把人变成傻瓜”。
那么他强调的是什么样的记忆方法呢?他说,靠自己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获得的知识越多,逻辑理解对学生情感领域的触动就越深,记忆力就越强,新知识在意识中的放置就越有序有序。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对记忆的理解。换句话说,在记忆的过程中,非自愿记忆的比例越大,他可能记住的东西就越强。
什么是理解性记忆,如何长期保持?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们提了一个建议,就是要确定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的合理比例。他说,如果我们用X来表示六年级学生需要记忆的课本量,那么学生要同时思考和理解的课本量要多几倍:3x。同时,这些没有用意识记住的东西和用意识记住的东西有一定的联系。虽然不一定是最直接的联系,但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至于用意识记住的东西都可以随时回忆起来。这样做的好处是,不用意识记忆(比如看书)有助于人的思维活跃。一个人的思想活动越活跃,他的随机记忆就越发达,对大量材料的保持和再现能力就越强。如果一个人思考过的材料比一本教材要背的多好几倍,那么按照教材背(背)就是死记硬背。
在这里,苏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一个学生知道的越多,不懂的就越多,越不懂的就越容易学习课本上的常规课程。这种现象不难理解。学生在学习知识之间的关系时,会举一反三,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自己的“知识树”。即使有些知识忘记了,他也会很快从一个分支开始,顺着分支找到自己需要的那部分知识。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知识的整体概念,这样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比如中药店里摆放整齐有序的药箱,就会被快速提取出来。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了解每一种知识的触角。只有他的触角伸得越长,他才能迅速找到它们。“学前班时期和小学学习时期,是打下坚实记忆基础的最佳时期。需要注意的是,那些关于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的重要原理,不应该让孩子通过专门的背诵来掌握,而应该让他们在直接观察的过程中掌握。”
在阅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时,我深感在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的时代,我们必须彻底改变储存教师知识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之比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旧观念,努力使我们的大脑知识储备成为一条无尽的河流,筛旧、激活新知、积累素养。有句话说得好:“老师不是看他读了多少书,教了多少年书,而是看他读了多少书,用心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学、创新教学、重复教学的效果有天壤之别。
教与读的生活让我意识到教师在生活中要有创新精神。春草年年绿,草年年不同。我们的学生也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所以教育不仅要面对所有的学生,还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活泼、健康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实行个别对待的原则,强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就像年轻的花朵,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所以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去浇灌和呵护,让他们健康成长。
我慎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