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遗传病的解读

肝豆状核变性(HLD)是一种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的遗传性疾病,由铜代谢紊乱引起。表现为肝硬化,脑基底节、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环)软化变性,伴有血浆铜蓝蛋白缺乏和氨基酸尿症。也被称为威尔逊氏病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杂合子无症状,约10%表现为血清铜和铜蓝蛋白降低。目前杂合子的生化诊断还比较困难。地中海地区的发病率很高。

此病中医属于“震颤”、“癫狂”、“黄疸”、“积滞”、“腹胀”范畴。

本病的主要病机是先天禀赋不足导致的铜毒内蕴,所有证候均由其引起。肾阴(精)不足,精不能化为血,精血不足,筋脉失养,甚至火生风动,故四肢震颤,僵硬;肾阴(精)不足,内生虚火,火过炎,心神不宁,则神智错乱;火灼肝胆,导致胆热津液排出,为黄疸;肝胆湿热久存,肝络瘀热交织,积而成团;日积月累,隧道不通,津液运不出去,津液积聚湿如水,肿胀;肝遥不可及,肝气侵脾土,脾失健运,痰浊毒盛,上半部被舌所阻,故涎欲滴,口齿不清;凹陷沿肝静脉注入眼中,角膜是一圈色素;肾阴不足,精子不能生髓,脊椎骨丧失,导致佝偻病和骨折。总之,是先天禀赋不足,肾阴不足所致。

病理病因

首先,肝脏

光镜下最早的组织学变化是肝小叶周围区肝细胞核内糖原变性。细胞核中糖原呈团块状或空泡状,有中度脂肪浸润。脂肪滴由甘油三酯组成,然后脂肪滴数量增加,融合度增加。形态学上,脂肪变性类似于酒精脂肪变性。与脂肪变性共存或在脂肪变性之前已经患病的细胞器是线粒体。线粒体体积增大,与膜分离,嵴扩张,排列成晶体状,有空泡,基质明显颗粒状。线粒体的改变可能与脂肪变性的发病机制有关。用D-青霉胺处理后,线粒体的变化可减轻甚至消失,说明线粒体的变化是铜的毒性作用所致。

肝脏从脂肪浸润到肝硬化的变化速度因人而异,差别很大。部分患者可有慢性活动性肝炎,单核细胞浸润,多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并有碎屑状坏死,且这种坏死可跨越界板,可有肝实质塌陷、桥接性坏死和肝纤维化。这种慢性活动性肝炎是有区别的。肝病可自然缓解,可进展为小结节性肝硬化或重型肝炎,后者治疗效果差。

在肝硬化过程中,可出现炎性细胞浸润或肝实质实质坏死,最终形成大结节或大结节小结节的肝硬化。纤维间隔可宽可窄,胆管增生可伴有肝豆状核变性早期的一些病理改变,如核糖体变性、脂肪变性等。

第二,大脑

整个神经系统均可受累,尤其是豆状核、丘脑、尾状核、岛叶和带状核,尤其是豆状核内的壳核。肉眼观察,大脑半球有不同程度的萎缩,豆状核萎缩变软,小空洞形成。组织学上,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星形胶质细胞肥大、增生、变性。

第三,肾

铜沉积在近曲小管,呈脂肪变性和水样变性。

第四,角膜

铜沉积在角膜后面的后弹力层膜周围形成棕绿色色素沉着,称为凯塞-弗莱舍环。

临床表现

虽然铜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在肝脏中积累,但肝病的症状很少在6岁之前出现,50%发生在65,438+05岁之前,偶尔只有在60岁时才会出现。首发症状42%肝病,34%神经系统,65,438+00%精神症状,65,438+02%内分泌或血液系统继发于肝病。

首先,肝脏

以肝病为首发症状的人往往更年轻。其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可为急性或慢性肝炎、暴发性肝衰竭或肝硬化。因此,肝豆状核变性肝脏病变引起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在无症状期或肝硬化早期,肝功能可正常,或仅转氨酶轻度升高,且多种疾病隐匿,呈慢性病程。起初有乏力、厌食、黄疸、蜘蛛痣、脾肿大、脾功能亢进,最终导致门静脉高压、腹水、静脉曲张出血、肝衰竭。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肝脏往往体积缩小或正常,具有坏死后肝硬化的特点,腹水和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可为首发表现。此外,临床表现、生化检查、组织学检查与慢性活动性肝炎相似。有些患者只是在偶尔发现K-H环或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后,才想到这种疾病并得到诊断。因此,对于35岁以下HBsAg阴性的慢性肝病患者,应想到这种疾病,做实验室检查以确立诊断。

第二,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表现一般出现在12 ~ 30岁的患者,几乎都伴有K-F环。发病初期较轻,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快就会发展到严重的程度。早期有腕关节震颤、鬼脸、口吃、书写困难,还有步态僵硬、吞咽困难、四肢强直波动、表情差而固定、持续流涎、智力尚可。脑电图是非特异性慢波,对诊断没有帮助。另外,此时CT检查和脑诱发电位无特异性表现。MRI在测量脑、小脑、脑干病变方面比CT更敏感,但无症状患者往往正常,肝功能检查更正常。

第三,精神症状

表现为行为异常、躁狂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和痴呆。精神障碍至少有四种:情绪异常、行为异常、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当有上述表现时,治疗只能部分缓解。

第四,眼睛

K-F环位于角膜周围膜后的弹性层,呈褐色或绿色,或金黄色,宽达2mm,斜灯或肉眼可见。这个色素环与铜颗粒的分布、密度和大小有关。K-F环几乎总是伴有神经系统症状,但在无症状儿童或肝损害患者中,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中,可无k-F环。K-F环的出现有助于诊断,但不是Wilson病的特征性表现。如儿童期长期肝内胆汁淤积、慢性活动性肝炎合并肝硬化、隐源性肝硬化等,都会因铜排泄障碍导致角膜等器官铜沉积。

向日葵白内障也是一种罕见的Wilson病眼部表现,常与K-F环并存。当用D-青霉胺处理时,这种特征通常比K-F环消失得更快。

动词 (verb的缩写)血液系统

肝豆状核变性病程中常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至少有15%的患者出现明显溶血。溶血往往是一过性和自限性的,往往先于肝病数年,溶血往往发生在没有K-F环的情况下。因此,对于20岁以下的溶血患者,其他原因引起的溶血应排除在生化检查之外。肝豆状核变性的溶血性患者,Coombs试验阴性,属于非球形红细胞溶血。偶尔同时出现急性溶血和急性肝衰竭,说明病情严重,往往在几周内死于肝或肾功能衰竭。

溶血的原因不明。有人认为肝脏在短时间内将大量铜释放到血液中,红细胞大量吸收铜,导致细胞膜和血红蛋白氧化损伤。也有人认为铜的毒性作用是细胞膜磷脂的氧化。

此外,肝损伤患者,如急性肝衰竭、严重失代偿期肝硬化、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血小板质量差、脾肿大等,均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这些威尔逊氏病患者容易出血。

第六,肾

威尔逊病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包括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血流量减少和肾小管病变。其中,近曲小管可受氨基酸尿、糖尿病、尿酸升高(伴低血尿酸)、高尿磷、高尿钙和蛋白尿的影响,后者包括低分子量球蛋白和胶原分解产生的羟脯氨酸多肽;远曲小管pH值降至5.2以下,也是肾结石形成的原因。青霉胺可以明显改善肾功能,但偶尔会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如肾病综合征和青霉胺引起的良好牧场样综合征。

七,骨头

可能有脱钙、骨软化、佝偻病、自发性骨折、软骨下囊肿、骨关节痛、剥脱性骨软骨炎和软化性钙化。临床症状往往不明显,患者可出现膝关节或其他大关节疼痛、僵硬。

八。其他人

心脏可能有心律失常、心肌病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继发于肝病的内分泌改变、年轻女性闭经、男性生长发育迟缓、乳房发育、胰腺功能障碍和糖尿病伴胰腺受损、甲弧发蓝和铜含量增加。

从理论上讲,该病的自然病程可分为四个阶段:ⅰ期:铜最初在肝细胞内蓄积直至饱和,临床上无症状;阶段ⅱ:铜从细胞质转移到溶酶体,部分释放到血液中。大多数患者(60%)铜的再分布是逐渐发生的,临床表现不明显。然而,这一过程的快速进展可导致溶血,在肝脏中的快速再分布可导致肝脏坏死或慢性活动性肝炎,从而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ⅲ期:肝硬化,神经、角膜、肾脏损害,相应临床表现,溶血,肝衰竭死亡,或缓解至无症状;这一时期有多种表现,如肝硬化进展缓慢,肝外铜蓄积缓慢等。患者可以多年无症状,但快速进展导致危险的临床经历。ⅳ期:复合体长期治疗后的缓解期。

鉴别诊断

对于患有慢性活动性肝、暴发性肝炎或肝硬化的儿童和年轻人,必须考虑排除这种疾病。K-F环、血清铜蓝蛋白和尿铜的测定是必要的诊断步骤。肝活检一是观察组织变化,二是测铜含量,所以有诊断价值。如有必要,应进行64Cu结合试验。此外,应用DNA限制性长度多态性连锁分析有助于研究和发现杂合子,诊断Wilson病。

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除外。

用纯中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355例,临床治愈276例,显效7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