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发的贝类有哪些?简述它们的生物学特性。
甲壳类动物
左右对称,不分节,由头、斧足、脏囊、外套膜、壳五部分组成。头部有感觉器官,如嘴、眼睛和触角。斧足在身体的腹部,由结实的肌肉组成。它是爬行、挖沙或游泳的器官。内脏囊位于身体的背部,包括心脏、肾脏、胃、肠、消化腺和性腺。外套膜覆盖在身体外部,由两层表皮、表皮之间的结缔组织和少量肌肉组成。外套膜的表皮细胞分泌贝壳,外套膜和贝壳都是贝类的保护器官。
贝类的神经系统由四对神经节组成:脑、足、侧和内脏,以及与它们相连的神经。脑神经节位于食道背侧,向头部和身体前方发送神经;足神经节位于足前部,向足发出神经;胸膜神经节位于身体的前部,将神经发送到被毛和鳃;内脏神经节位于身体的后部,向内脏器官发送神经。原始种类的贝类神经系统简单,没有明显的神经节。与进化的物种相比,它们形成神经节,而更进化的物种形成“大脑”,每个神经节都集中在头部。感觉器官主要包括触角、眼睛、平衡囊和嗅检器。
各种贝类图片(5张)
消化系统包括口、舌、食管、胃肠道、肛门和副消化腺,其中舌是摄食和研磨贝类的特殊器官,也是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贝类通过鳃和肺呼吸。水生物种有鳃,通常由外套膜内表面的皮肤延伸形成,被称为鳃。每个鳃片在鳃轴的两侧或一侧有鳃丝,在鳃上有纤毛。根据纤毛的运动,呼吸水按一定路线流经鳃进行气体交换。一些物种失去了初级鳃,但利用皮肤表面或在皮肤表面形成次级鳃(后鳃)进行呼吸。陆生物种外套膜的一部分形成具有密集静脉网的肺腔,以便呼吸空气。
循环系统一般是开管的,但在高等头足类动物中,动静脉血管由微血管连接,成为闭管。贝类循环系统的中枢是心脏,它有1个心室和1、2或4个耳廓。血液中含有血蓝蛋白,一般无色。只有少数种类,如双壳类的蛤蜊和腹足类的扁形虫有血红蛋白,而且血是红色的。
排泄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肾脏。肾脏由纤毛状的肾导管构成,其一端与心包腔相通,另一端在外套腔内开口。肾的数量因物种而异,有6对、2对、1对或只有1对。除了肾脏之外,心腔壁周围的某些腺体或肝脏的一部分也具有排泄功能。
生殖系统包括生殖腺、生殖导管、连接器和一些附属腺体。雌雄同体还是雌雄同体。
编辑这一段的生物特征
贝类的生活方式因物种而异。陆生物种属于腹足类,都是用肌肉发达的脚在陆地上爬行。
水生生活方式包括漂浮、游泳、爬行、固着、穿孔和寄生。各种浮游生物在水中漂流。一般个体较小,壳薄或无壳,有些种类特化为鳍,如翼足类和异足类。一些物种可以分泌一种漂浮囊,携带漂浮在海洋表面的动物,如海螺(Janthina)。游泳生物的种类可以在海洋中长距离洄游,如头足类中的乌贼、墨鱼、章鱼等。它们的脚特化成手腕和漏斗,躯干两侧有鳍,通过从漏斗喷水和摆动鳍可以快速平稳地游泳。虽然有些双壳类,如扇贝、栉孔扇贝、阿姆斯乌姆和利马等不是游泳生物的种类,但它们可以借助贝壳的快速开合和必要时外套膜触须的作用,在海里游蝴蝶。水生贝类大多生活在底栖生物中,或在水下爬行爬行,或在沉积物中挖洞隐居,或生活在其他异物上。例如翡翠螺和泥螺在沉积物底部爬行,鲍鱼、马蹄螺和蜗牛在Trochus上爬行,一些裸鳃亚纲动物如海牛(Doris)、萝卜螺(Radix)和plan蜗牛在水生Planorbis上爬行。它们的足部肌肉特别发达,足底面宽阔平坦,适合爬行。许多底栖贝类生活在地下,大多数双壳类属于这一类型。它们的脚肌肉发达,呈斧刃状,适合在泥滩挖泥挖沙,把身体埋在下面,如维纳斯、泰利娜、索伦、米亚等。它们通过发达的进水管和出水管与底面相通,进行摄食和呼吸。一些底栖贝类,如贻贝、扇贝、畸形贝等。能从脚上分泌足够的丝,以岩石、珊瑚礁、其他贝壳或物体为食。牡蛎、茶马、斯邦德卢斯生活在有壳的外物上,这些物种固定后一般不会移动。一些底栖贝类在岩石、珊瑚礁、贝壳、竹子和其他异物中打洞,这些生物也被称为穿孔生物,如石斑鱼、一些种类的Pholadidae、Saxicava、Teredo、Martesia和Xylo。一些贝类也寄生生活。外寄生,如Stilifer,寄生在棘皮动物手腕的台阶沟内;内寄生物,如Endoconcha Entovalva,寄生在锚定海参的食道中。
贝类的养殖方式也因物种而异。单翅目、水龙骨科、双足目、头足目和大部分前鳃是雌雄同体的,而少数后鳃、鳃足目、前鳃和双壳类以及所有的肺螺都是雌雄同体的。在一些物种中也有性别变化,例如某些种类的牡蛎、船蛆和埃及蝇。雌雄同体的物种有的是通过交配受精,有的是通过在水中或母体的鳃腔或“子宫”中排出精子和卵子受精。雌雄同体物种两个个体相互受精。在一些物种中,许多个体连续交配。第一个个体只扮演女性角色,最后一个个体只扮演男性角色。中间的个体同时扮演着女性和男性的角色,比如槭树和海兔。有的卵散生,肉芽化产生,有的卵被卵鞘包裹,许多卵鞘粘在一起形成卵团。卵的形状和结构因物种而异,如纳提卡的卵粘上泥沙形成项圈,拉帕纳的卵鞘呈花瓣状,像菊花一样连在一起;海兔的卵呈粉丝状,俗称海粉。每个鱿鱼卵都被1个圆形胶囊包裹着,像一串葡萄一样连在一起。由于在受精和孵化过程中受到保护,贝类产卵的数量变化很大。一些在水中受精孵化卵的物种,卵数特别高,如产卵的美洲牡蛎(Crassostrea virgnica),产卵数千万至6543.8+亿以上。幼年食用牡蛎(Ostrea edulis)的产量只有几十万到654.38+0万只。一种文蛤(Nucula)能把卵保护在附着于其壳上的几丁质囊中,仅产20 ~ 70枚卵。原始腹足类直接在海水中受精卵,并产下大量卵。比如鲍鱼可以产卵65438+万,而在“子宫”内受精并孵化卵的物种,如蜗牛(胎生),只产几十个卵,蜗牛(马尔加亚)只产3-5个卵。某些种类的贝类,如裸鳃亚纲和某些种类的头足类,在第一年就达到性成熟,寿命只有1年。有些物种寿命很长,但大多数物种在1年达到性成熟。生长速度因物种和环境条件而异。温度适宜的话,饵料充足的话长得快,不充足的话长得慢。双壳类寿命最高,贻贝和海甲虫(Mya arenaria)可活65,438+00年,珠母贝可活65,438+02年,贻贝可活很久,珍珠可活80年。
贝类的摄食方式可分为捕食和过滤。掠食性物种可分为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许多原始腹足动物,如鲍鱼、马蹄螺和贻贝,以及许多肺螺,如Lymnaea、蜗牛和黄皮螺,都是食草动物。腹足类中一些有水管的物种,如斯特罗姆布斯和新腹足类,多为肉食性。它们中的一些以动物尸体为食,而另一些吃珊瑚虫、环节动物、双壳类、螃蟹、鱼和其他食物。头足类也是食肉动物,它们捕食双壳类、螃蟹,甚至追逐鱼类捕食鱼类。大多数双壳类是滤食性动物。
编辑本段中的消费方法
想要避免贝类的隐患,享受美食,必须从清洗和烹饪入手。
第一,不吃内脏。重金属等污染物容易在贝类内脏团中富集,而肌肉中重金属含量最低。所以只能吃贝类的肌肉部分。“看颜色”是比较简单的判断方式。开壳后,微微发黑的肉块多为内脏团。有些贝类里面有黑色的沙线,不能吃。
第二,挑个光滑的壳。与粗糙的牡蛎和扇贝相比,蛤蜊和贻贝外表干净光滑,附着的污垢少,污染小。
第三,盐水浸泡和充分加热。烹饪前,贝类应在盐水中“养”一段时间。这样可以帮助贝类排出各种毒素和沙子。然后,用小刷子仔细清洁外壳表面。首选蒸、煮等烹饪技术,可以彻底加热杀菌。加工时,锅要用冷水煮,保证内外熟度一致。烧烤的方法容易造成加热不均匀,建议少用。[1]
编辑本段的经济价值
大多数种类的贝类都是可食用的,许多贝类都很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头足类中的乌贼、墨鱼、软鱼、章鱼等海洋生物,腹足纲中的鲍鱼、凤螺、海螺、东风螺、涡螺、红螺以及许多陆生螺类都是捕捞对象,鲍鱼也是养殖对象。双壳类有很多种类,如虹鳟科、扇贝科、贻贝科、凤尾鱼科、牡蛎科、鳞鲂科、帘蛤科和蚌科。许多种类的竹蛏资源丰富,已发展成为海水养殖的重要对象。除了新鲜的食物,它们也可以被晒干、腌制或制成罐头。产品包括贻贝(干贻贝)、扇贝(闭壳肌)、蚝油(干牡蛎)、干蛤蜊和罐头食品。许多贝类是不可或缺的优良中草药,如珍珠和珍珠粉、鲍鱼壳石决明、贝贝、墨鱼内壳海獭、蜗牛肉、海兔卵。产量高的小贝类可用作农田的肥料和家禽家畜的饲料。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是烧制石灰的原料。还可以用来制作颜料、贝雕等工艺品,珍珠是很有价值的装饰品。
贝类(18)
但是贝类对人类也是有害的。有些贝类有毒,人吃了或摸了会中毒。一些淡水和陆生腹足动物是人类和家畜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如寄生在蜗牛体内的日本血吸虫幼虫。海洋中的船蛆和海笋是钻透木头或岩石的物种,对港内的木船、木桩、木石建筑危害极大。
天然贝壳
公元前21世纪——前2世纪,主要在中原地区使用,逐渐被金属货币取代。单位是“朋友”,每枚硬币都是“一个朋友”。先秦时期,贝具有货币和装饰的双重功能。直到明末清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仍以贝为货币,称为“巴(左右结构,贝在左,巴在右)”。
天然贝壳
公元前11世纪,于海滨产生,因其坚固美观而便于携带和计数,并逐渐演变为实物货币。
天然贝壳
公元618-1368,产于于海滨,因其坚固美观,可携带,可计数,逐渐演变为实物货币。
人造贝类(贝类)
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的商周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对货币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弥补自然货币流通的不足,仿玉壳、骨壳、陶壳、石壳统称为人造贝币。其形状一般仿照天然贝壳,交换价值约等于或略低于天然货壳。
人造贝类(骨贝类)
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世纪
人造贝类(玉壳)
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世纪
人工贝类(桃贝)
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世纪
通北
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世纪
包金贝
公元前11世纪,商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掌握了冶炼技术,于是出现了金属贝币。形状像天然贝壳。有金壳,银壳,铜壳。青铜铸造的无铜壳是中国最早的金属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