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胃癌的药物治疗
主症:胃脘痛、胁痛、呃逆呕吐、脉沉细、舌淡苔黄。
治疗:疏肝和胃,降逆止痛。
处方:加味逍遥散(太平惠民合剂方)、柴胡、香附、白芍、木香、枳壳、厚朴、陈皮、川楝子、降香、旋覆花、赭石、半夏、黄连、木瓜、沉香。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解析:本方用柴胡、白芍、川楝子、木香、香附、陈皮疏肝解郁;土木香、赭石、半夏、黄连、降香、沉香用于降逆止痛;厚朴、枳壳、木瓜和祛湿中药。肝胃相和,疼痛就会减轻。
2)气滞血瘀证。
主要症状:胃灼热刺痛,局部疼痛,心下肿块不按,口渴,发热,心烦,大便干燥暗,舌质紫,有瘀斑和瘀点,苔少或黄,脉细涩或弦。
治疗:理气活血,抗癌解毒。
处方:加味通幽汤(脾胃学说),桃仁15g,红花10g,生地黄30g,生地30g,当归30g,大黄10g,枳实15g,厚朴15g,法半夏15g。
解析:通幽汤用于治疗胃热气滞所致的幽门梗阻。生地黄、熟地黄、当归养血润燥;桃仁、红花活血润燥;大黄、枳实、厚朴用于清热;升麻和炙甘草用于清浊;白花蛇舌草和白花蛇舌草具有抗癌解毒作用,生姜汁和韭菜汁辛温散瘀。食谱每日服用1剂,水煎取汁浓缩至300ml,再倒入妻汁、韭菜汁中,分6-8次服用。胃癌气滞血瘀者,宜啜饮少量茶水。
3)痰气郁结证。
主要症状:胸腹胀气或隐痛,饮食不畅,甚至恶心,口无味,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化痰理气,软坚散结。
处方:加味傅玄代赭汤(伤寒论)、旋覆花、赭石、生牡蛎、昆布、海藻、木鳖子、僵蚕、龟板、山慈菇、半枝莲、煅瓦楞子、生半夏、丹参、白花蛇舌草。
分析:旋覆花、赭石、生半夏、降气化痰、生牡蛎、昆布、海藻、山慈菇、穿山甲、软坚散结、半枝莲、首乌、白花蛇舌草、扰癌解毒、木鳖子、僵蚕、祛风解痉、化痰散结。全方不仅减少了胃脘痛,还具有抗癌消肿的作用。
4)胃热致阴证。
主要症状:脘腹灼痛,脘腹嘈杂,厌食恶寒,口干嗜酒,吐血,潮热盗汗,手足发热,心烦失眠,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舌红少苔,无苔或灰黑色干苔,脉数。
治法:滋阴清热,养胃润燥。
处方:益胃汤(伤寒论)、西洋参10g(或太子参30g)、麦冬15g、白扁豆15g、生地15g、玉竹15g、姜半夏枝5g、麦芽。
解析:西洋参、生地、玉竹、麦冬养胃养阴;姜半夏、麦芽、烤甘草、竹茹和中江酱。藤梨根清热解毒,活血消肿。适用于胃阴受损的患者。
5)脾胃虚寒证。
主要症状:胃脘隐痛,温压,暮吐,或暮吐,面色苍白,四肢冰冷,乏力,浮肿便溏,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缓沉或弦细无力。
治疗: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方药:理中汤(伤寒论、刘贺君子汤)加减,党参15g,白术10g,干姜3g,豆蔻仁10g,吴茱萸6g,丁香6g,柿蒂12g,檀香6g,肉桂5g。
加减:疼痛剧烈者,加五灵脂10g,高良姜10g,三棱10g。
分析:党参、白术、干姜、豆蔻、吴茱萸、丁香、檀香、肉桂、附子、焦荞麦、诃子、利湿涩肠、伸筋草、半枝莲解毒抗癌。
6)气血两虚。
主要症状:全身无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晦暗,失眠,自汗盗汗,甚至四肢浮肿,舌淡少苔,脉沉弱。
治疗:益气养血。
处方:八珍汤(丹溪心法)、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0g、茯苓10g、当归10g、熟地12g、白芍15g、紫河车10g、黄精10g。
加减:大便发黑者加白芨12g、厨土(布袋)15g。
解析: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当归、熟地黄、白芍、紫河车、黄精、阿胶等。滋阴养血,白花蛇舌草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