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穴位止血?有哪些穴位促进血液循环?活血止血,养血祛湿,答案在脾经。

足太阴脾经起于大拇趾,上行于腹部,属脾,与胃相连,最后与舌根相连,传于舌下。心脏有一个分支。另一条止于腋下大宝穴(见图2-18)。脾经有21个穴位,主要用于脾胃病、妇科、尹倩病等经络循环部位的疾病。以下介绍以针灸为主,专业人士可以参考。非专业人士可以使用按摩艾灸,有保健作用。

1.隐藏的白色(SP 1)井洞

在大脚趾的趾甲角旁边定位0.1英寸(见图2-19)。

适应症①月经过多、子宫出血;②便血、血尿等慢性出血;3狂、多梦、抽搐;④腹胀、腹泻。

体验0.1英寸的浅刺。刚才我说了,井穴的作用是泄经络之火,治疗癫狂等精神疾病。另外,隐白还有它的特殊作用,就是止血。据报道,用三棱针点刺白胤、大墩穴,每日或隔日放血65438±0次,每次2 3滴。可治疗月经过多。另据报道,用艾条温和灸白胤穴,每次65438±05 20min,每日3 ~ 5次,效果良好。学过肺经的穴位可用于治疗咯血,如孔嘴穴,属脾经,故用于治疗消化道出血,或妇科出血,主要用于脾不统血、脾虚所致的出血。

2.太白(SP 3)穴位输液;原始点

找到1跖骨小头的后缘和红白肌间凹陷(见图2-19)。

主治①肠鸣、腹胀、腹泻、胃痛、便秘;②身体沉重,关节肿胀。

体验0.50.8英寸的直刺。太白穴是脾经的始穴,对脾经疾病有很强的疗效。可用于脾虚湿盛引起的肠鸣、腹胀、腹泻,外湿引起的身痛重。经常有朋友问我,水分是什么,怎么获取?可能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吧。我在这里告诉你,湿分内湿和外湿,两者相互影响。在潮湿的地方,容易受到外湿的侵袭,脾虚容易产生内湿。太白可以治疗脾虚引起的内湿,也可以治疗外湿引起的身倦、关节痛。所以湿气重的患者可以自己按摩太白穴,对身体有帮助。

3.公孙(SP 4)络穴;八脉交会点(引冲脉)

找到第一跖骨基部的前下部,在红肉和白肉的交界处(见图2-20)。

主治: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

体验0.6 1.2寸的直刺。公孙穴作为八脉的交汇点,通脉,“公孙之脉通胃、胸,内关之阴通下维”。公孙穴常可与内关穴合用,治疗胃病、心脏不适、胸闷气短。

4.三阴交

位于内踝尖端和胫骨内侧后缘上方3英寸处(见图2-20)。

主治①胃肠音、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②生殖和泌尿系统疾病,如月经不调、白带过多、阴僵、不孕、延期分娩、遗精、阳痿、遗尿等;③心悸、失眠、高血压;④下肢瘫痪;⑤阴虚。

体验直刺l 1.5寸。孕妇不能打针。三阴交穴是一个常用的穴位,因为它是三阴经的交汇点,所以可以治疗三阴交穴及其相关脏腑——肝、脾、肾的疾病。三阴交是脾胃虚弱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其次是月经不调。此外,还可以治疗失眠。失眠在现代社会非常普遍。我最喜欢的三个穴位是唐寅、内关和三阴交。也可以自己按摩这三个点。三阴交多采用补法,具有滋阴的作用,可治疗一切阴虚疾病。不过三阴交穴上也有下法。最著名的是《针灸大成》中记载的南北朝北齐医家徐文伯的病历,说宋太子喜欢药,外出游玩,遇到一个孕妇。王子说:是女的。做出徐文伯的诊断。文博说:是一男一女。王子有暴力倾向,想剖腹。文博赶紧停下来说:“请给我一根针。”。所以足为泻,手为阳明填谷,胎要落针。我们不知道这个病历是真是假。必须要知道的是,合谷穴和三阴交穴在孕期是不能针灸的。三阴交穴的针刺力度很大,大部分能辐射到脚底,所以刺激不要太强,轻度传导为好。

5.阴陵泉合穴

定位胫骨内髁下方的凹陷(见图2-20)。

适应症①腹胀、腹泻、水肿、黄疸、排尿困难;②膝盖疼痛。

体验1.2寸的直刺。阴陵泉是脾经的汇合处。《内经》说“调主泄逆”,所以阴陵泉对治疗脾虚湿盛引起的腹泻、水肿、小便不利。早前胃经丰隆穴用于治疗痰湿,阴陵泉用于治疗水湿。前段时间治疗了一位面瘫患者,80岁的老太太,面瘫恢复的不好,已经进入后遗症阶段。为了提高疗效,我选择了远端的足三里和三阴交穴来调理气血。小腿露出来的时候,肿的很厉害。我问她有没有查原因。她说看了很多科室,主要是血管反流不好,没办法治疗。我加了银岭泉。经过一个月的治疗,虽然她的面瘫有所好转,但仍未痊愈,但下肢水肿明显消退。阴陵泉也可用于治疗膝盖疼痛,常与阳陵泉同刺。

6.血海(SP 10)

将膝盖置于髌骨上缘上方2英寸处,股四头肌内侧头的凸起处(见图2-21)。简单取穴法:患者屈膝,医生将左手手掌按在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直上,拇指倾斜45度左右,取穴在拇指尖下方。拿反面来模仿这个。

适应症①月经不调、痛经、闭经;②成瘾疹、湿疹、丹毒。

体验直刺l 1.5寸。血海是一个非常常用的穴位。顾名思义,主要用于治疗与“血”有关的疾病。大家马上想到月经不调。事实上,这是它的第一个迹象。那么为什么它还能治疗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病呢?这里要说的是中医的一个原理:“先治风,后治血,血自灭。”这句话出自宋《妇良方·卷三》,说治疗各种风证,要活血化瘀。“无风不痒”。荨麻疹、湿疹等瘙痒性疾病可以用血治疗。记得刚上班没多久,跟着我们科室的一个老医生,有个关节痛的病人。当时我们常规是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患者很快出现瘙痒和荨麻疹。当时我没有经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带我去的医生说可能是对当归注射液过敏,马上在足三里、曲池、合谷、三阴交、雪海、神阙穴进行了针刺拔罐。患者很快就不痒了,第二天荨麻疹也退了。从那以后,我经常用这些穴位治疗过敏、湿疹、慢性荨麻疹、皮炎等,效果很好。

7.大宝脾大络(SP 21)

位于侧胸腋中线,第6肋间隙(见图2-21)。

适应症①哮喘;②胸胁疼痛;③全身疼痛,急性扭伤,四肢无力。

体验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大宝穴在第六肋间隙,前锯肌内。最常见的治疗是胸胁疼痛,身体突然扭动时引起分叉,可以用大包。大宝穴虽然是“脾之大络”,但主要治疗局部疾病,与脾胃关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