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中药防治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不贪食,食欲不佳,长期厌恶进食的一种常见病。属于一种慢性食欲障碍,多见于儿童脾脏疾病。中医没有厌食症的病名,但它的一些表现可以归入坏食、食伤、积食的范畴。
(2)厌食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宋倩易《小儿医证直诀虚胜》云:“脾胃不和,不能食乳。”《杂病》也说:“脾胃不和则消化不良,脾胃不和则消化不良。”说明厌食症的病变主要在脾胃。
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不充,脾常不足,脾胃的运化和受纳功能常受多种因素影响。
①饮食不良、喂养不当:家长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喂养油腻、甜腻的油炸食品,或孩子贪吃零食、偏食,均可导致脾胃受损、脾失健运、厌食。
(2)久患多病,伤脾胃:小儿多病或久病伤脾气,或伤胃阴,脾失运化,收胃功能,以致厌食。
3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小儿先天虚弱或喂养不当,导致脾胃虚弱,则食欲不佳。
④情志变化,思虑伤脾:孩子压力大,父母过分溺爱或生活环境变化,导致肝失调,气机不畅,恶心厌食。
(3)厌食症的治疗。
厌食症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和为贵,运为健”,能刺激食欲,运脾。
根据临床表现,厌食症可分为以下证型。
①脾失健运证:主要表现为恶食,食不知味,常伴有嗳气,胸闷,大便不畅,偶有暴食,腹胀,舌红,苔白腻或淡黄,手印淡,脉慢或滑。治疗以健脾助运为主,方子不改金正奇散。
②脾胃气虚证:主要表现为不思饮食,形体消瘦,面色苍白,精神萎靡,食少便多,大便中有不消化物质,舌质胖,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脉缓弱。在治疗上,主要是补运,加减方药。
③胃阴不足证: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少食多饮,面色萎黄,大便干燥,小便短黄,烦躁失眠,舌红津液少,苔少或脱皮花,手印紫,脉沉细。治疗以益胃养阴为主,选用养胃增液汤方剂。
(4)其他疗法。
因为孩子的特殊性,往往很难吃药。因此,内服中药方剂的同时,可采用针灸、按摩、外敷等外治法。
①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主要采用针刺四风穴、穴位贴敷中药的方法治疗本病。四风穴是经络外的奇穴,具有清热除烦、调三焦、调脾生津的功效。但临床研究表明,中药穴位贴敷关门穴、中脘穴、神阙穴对治疗小儿厌食症有效。
②捏脊疗法:机理在于刺激小儿全身阳气,行气活血,从而促进全身气血循环,调整脾胃、大肠、脏腑功能,达到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效果。
③单方:山药10g,焦山楂、鸡内金、扁豆各6g,甘草4g,乌梅、沙参5g,水煎。
④食疗:鸡内金30g、炒白术60g炒熟,研成细粉。加入红糖30克、炒芝麻粉30克、精粉500克拌匀。饭前服用1煎饼(约20片),5岁以下儿童每日两次,5岁以上儿童每日三次。
(5)预防和护理
预防:正确喂养孩子,合理饮食,少吃零食,避免吃太肥、太甜、太油腻的东西;加强护理,对于久病不愈的孩子,可以通过调脾开胃来治疗;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不要太娇惯,也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慢慢适应变化的生活环境。
②护理:保持心情愉快,不要强行进食或施加过大压力;纠正不良习惯,不要贪吃零食,挑食,增加食物种类,注意菜肴的色、香,促进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