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是什么意思

苓,汉语二级字,读作苓(líng),指“茯苓”。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古同“零”,零落。

康熙字典

苓申集上艸部康熙笔画:11画部外笔画:5画。

《唐韵》《集韵》《韵会》郞丁切,音灵。《说文》卷耳也。《尔雅·释草》菤耳,苓耳也。《注》卷耳形似?耳,丛生如盤。《陆玑疏》可煑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如妇人耳璫。幽州谓之爵耳。《博雅》苓耳,枲耳也。

又《诗·邶风》山有榛,隰有苓。《传》苓,大苦也。

又茯苓,药名。《淮南子·说山训》千年之松,下有茯苓。《魏志》颍川郤俭,能辟谷饵茯苓。

又猪苓。《本草注》其块黑,似猪矢,故名。《韩愈·进学解》是犹昌阳引年,而进以狶苓也。

又地名。《晋书·地理志》扶苓县,属九德郡。

又通零。《说文》草曰苓,木曰落。

又《集韵》灵年切,音莲。草名。《枚乗·七发》蔓草芳苓。《注》古莲字。《韵会》亦作蘦。

又作?。?

说文解字

苓卷一艸部。

卷耳也。从艸令声。郎丁切。

说文解字注

(苓)苓耳、逗。二字各本脱。今补。说见苦字下。卷耳艸。艸字各本作也。今依韵会所引。释艸、毛传皆曰。卷耳、苓耳也。从艸。令声。郞丁切。古音在十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