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求解答-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许多患者血液中存在与肠道细菌特异性脂多糖抗原发生交叉反应的抗体。此外,在结肠炎患者的血清培养后,淋巴细胞可对结肠上皮细胞产生细胞毒性。
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和表现
一、消化系统表现:
1.腹泻
2.腹痛
3.其他症状
二、全身表现:
在急性期或急性发作期,常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严重者可出现高热和心动过速。在病程中,可出现消瘦、虚弱、水电解质失衡等表现。
三、肠胃外表现:
常有眼色素、溃疡、慢性活动性肝炎、溶血性贫血等免疫状态异常改变。
临床类型:
光
(2)重型
(3)暴发型
①急性表现
轻度:粘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密集分布小出血点,散在渗出出血。
中度:粘膜充血,水肿明显。
重度:粘膜出血,水肿较明显,病变部位几乎无正常粘膜,粘膜呈颗粒状、粗细不等的假息肉。
②慢性期表现
活动期:正常黏膜结构消失,肠壁僵硬,肠腔狭窄呈管状,有炎性息肉或溃疡。
静止期:黏膜炎症较轻,苍白,出血较少,正常结构消失,看起来干燥粗糙。
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并发症
1.大量血便:
便血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便血的多少也是衡量疾病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但有时很难绝对量化。
2.肠道狭窄:
多发生于病变广泛、病程持续5-25年以上的病例,多发生于左半结肠、乙状结肠或直肠。原因是粘膜肌层增厚,或假性息肉成群阻塞肠腔。
3.肠穿孔:
多为中毒性肠扩张的并发症,严重型也可出现。皮质类固醇的使用被认为是肠穿孔的一个危险因素。
4.毒性肠扩张
临床表现为肠道高度扩张伴有中毒症状,腹部明显胀气,最明显的扩张部位在横结肠。腹部可有压痛甚至反跳痛,肠鸣音明显减弱或消失。
5.结肠癌
目前已公认溃疡性结肠炎并发结肠癌的几率明显高于同年龄、同性别人群的一般人群。一般认为,癌变趋势与病程长短有关。病程为15-20年后,每年癌变风险会增加1%左右。
6.息肉:发病率为10%~80%,这些息肉常被称为假性息肉。
7.内瘘:肠腔与肠腔或肠腔与其他中空器官(如膀胱、阴道)相互粘连形成内瘘;肠腔与皮肤相通形成外瘘,少见,但偶有发生。
8.肛门及肛周疾病:如肛裂、肛周脓肿、肛瘘、痔脱出等。
9.其他系统性并发症,如非特异性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角膜炎、口腔炎和腮腺炎,以及脂肪肝和胆管炎。
款待
一般疗法
休息,吃柔软易消化有营养的饮食,补充多种维生素。贫血严重者可输血,腹泻严重者应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药物
柳氮磺胺吡啶1.0g,4次/d,思密达3.0g,3次/d,丁醇165mg,3次/d,氢化可的松50-100mg可用于低位患者,保留灌肠60。中重度患者可口服泼尼松40mg/d或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300mg/d,症状改善后逐渐减量。有时需要广谱抗生素来控制继发感染。
外科疗法
肠穿孔、严重出血、肠梗阻、癌变、多发性息肉、中毒性先天性巨结肠、结肠周脓肿或瘘管形成可手术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直肠结肠疾病。临床表现为一天多次不明原因腹泻,并伴有血便或粘液便及腹痛,多为反复发作,由饮食及精神诱发。
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为:①结肠穿孔或穿孔。②便血很多。③中毒性巨结肠。④发病突然,病情严重,1周内科治疗后效果不理想。⑤慢性病程或反复发作,经长期内科治疗后,营养状况很差,难以维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⑥结肠已成为纤维性狭窄管,失去正常功能,导致持续腹泻。⑦已发生或疑似癌症并发症。⑧胃肠外并发症,尤其是关节炎,越来越严重。对于前三种适应症的患者,需要进行急诊手术,控制病情恶化,挽救患者生命。这些患者大多病变广泛,病情严重,全身情况较差,不能指望一次手术就能达到根治的目的。可选的急诊手术方式包括:①结肠次全切除术、回肠和乙状结肠造口术。结肠次全切除术后,中毒和出血症状可明显缓解,穿孔的可能性已不存在。不切开直肠,缝合乙状结肠断端,可以减轻患者的手术负担,防止断端缝合后愈合不良引起的腹腔内感染。②单纯回肠造口术。虽然手术相对简单,但由于病变的结肠还在,中毒、出血、穿孔等问题并不能得到圆满解决。因此,这种手术只适用于因全身或局部原因不能进行部分结肠切除术的患者。③回盲部造口和横结肠或乙状结肠造口适用于不能耐受结肠次全切除术的急性中毒性结肠扩张患者。结肠造口后可以达到减压和预防穿孔的目的。急诊手术后,待患者病情稳定好转后,根据需要进行二期择期手术。
溃疡性结肠炎最有效的手术是结肠和直肠全切除和永久性末端回肠造口术。虽然患者对永久性回肠造口术并不满意,而且确实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但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健康。在没有有效的非手术治疗的情况下,这种手术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疗效令人满意。权衡得失还是可以接受的。手术后90%以上的患者能获得良好的远期效果,恢复健康,生活和工作仍能维持或接近正常。为了减少末端回肠的排便次数或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有许多不同的手术方法,如在造口附近移位一小段抗蠕动香肠,或在造口近端袢上进行长边吻合,形成一个大回肠袋以储存更多的肠内容物,或在造口处形成一个唇状瓣以控制排便。
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溃疡,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对于有癌变倾向的溃疡、合并中毒性先天性巨结肠患者、爆发性溃疡、保守治疗难以控制的溃疡、并发症较多的溃疡、难治性溃疡等。,应该考虑或者说应该及时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口服、静脉注射和保留灌肠。根据病情需要三种药物一起使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
中医辨证内服汤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目的主要是改善阴阳大局,临床上一般分为四型。
(1)寒热混合型:此型多见于临床,表现为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病情,包括腹痛喜温压,冷,心烦,舌红,黄之热有苔,有时脓血混,急里重里。总之,发病机理很复杂,寒热可以一起看,非专业中医也分不清楚。口服吴梅丸比较好,或者将吴梅丸改为汤剂,随症煎服,见效更快。
(2)湿热瘀阻型:此型多见于中重度溃疡或急性暴发性溃疡或慢性溃疡的急性发作期。这种类型的特点是起病急,腹痛明显,突然打针下压,内急,甚至恶寒发热。当此证表里兼治时,宜用葛根全李安堂治疗,无表证时,宜用燥湿清热止痢法治疗,并可服用白头翁汤等中药。这种综合征还应结合其他疗法,尽快控制病情。
(3)寒湿凝滞型:此型慢性持续性溃烂,表现为持续腹痛,温热压迫感,食欲不振,内有轻度尿急感。舌苔白、滑或腻。治疗温中散寒、健脾利湿,可选用凌薇汤、温脾汤、香砂六君子汤。
(4)气血亏虚:此型因患者溃疡长期不愈,身心疲惫,故易见。这种类型的特点是气血不足,下焦无力,常见的症状是疲劳,四肢不温,消瘦贫血,腹部隐痛,腹泻,舌淡,脉细数。温补脾肾法,可用附子理中汤、金鞭肾丸治疗。
如何预防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和粘液。
脓血便、腹痛、急性腹泻严重,病情轻重不一。其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学者们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因素和本病的主要病因,精神因素与本生有一定的关系。临床上发现,该病患者大多存在焦虑、紧张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目前也有人提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是外因。
源物质引起的宿主反应、基因和免疫的结果。由于宿主对外来抗原过敏,一旦肠道的免疫激活建立,任何通过增加黏膜对这些抗原通透性的损伤都可能诱发肠壁的炎症反应。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目前有一定难度,只能通过饮食调节。平时应遵循质软、易消化、营养丰富的原则,少量多餐,补充多种维生素,忌食生冷、烟酒辛辣等食物;做到劳逸结合,防寒保暖,消除紧张情绪,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一旦出现肠道感染,要尽快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致病因素
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虽然有感染,有遗传,有精神因素,有过敏,但都不能完全解释疾病的全貌。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不是溃疡性结肠炎的直接原因。但患者的肠道菌落数比正常人多。在一些患者的配偶和家庭成员中可以检测到淋巴毒素。从大量病例随访来看,确实发现0.5% ~ 8.2%的菌痢患者常发展为本病。因此,不能排除肠道细菌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
(2)自身免疫因素:
近年来,它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根据研究事实,有以下几点支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因。
①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②体液免疫。
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如抗结肠抗体(主要是IgM),其抗原是结肠上皮细胞中的脂多糖。虽然对胎儿等结肠上皮细胞无细胞毒作用,但可介导抗体依赖的细胞毒细胞,起到导向作用,使细胞毒细胞杀伤靶细胞——结肠上皮细胞;该血清还可以含有抗大肠杆菌O14,其与结肠上皮细胞的抗原交叉反应。I型抗体。此外,血清中常含有一种(或一些)抑制巨噬细胞迁移的抑制因子。
③细胞免疫。
患者的淋巴细胞与正常成人或胎儿结肠上皮细胞共培养,损伤了结肠上皮,说明患者的淋巴细胞已经致敏,表现出细胞毒作用。这种细胞毒性可由大肠杆菌O14,O19?从细菌如大肠杆菌中提取的脂多糖是通过刺激正常人淋巴细胞和刺激K细胞产生的。细胞毒性是这种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④免疫复合物存在。
患者结肠内膜存在IgG、F、S表型的补体C3和纤维蛋白沉积的免疫复合物,血液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可能是引起肠外病变的因素。
⑤肠壁局部黏膜。
常含有大量IgG细胞,表现为T8(抑制性)细胞减少,T?4.(辅助)细胞增加的结果。
⑥胸腺器官。
免疫器官胸腺常出现明显增生和肿胀,表现为淋巴滤泡和上皮细胞B细胞的聚集,还可发现逆转录病毒颗粒,可被B细胞诱导向其他细胞扩散。
⑦皮质类固醇治疗往往有明显疗效。
综上所述,免疫学因素的研究进展很快,虽然尚未统一,但已初见成效。感染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直接原因,这一点已逐渐被广大医务工作者所接受。
(3)过敏因素:
特别是对食物过敏,比如牛奶。在一些患者中,当从食物中除去牛奶时,可以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还发现该病的肠粘膜对机械刺激过敏。还发现少数患者空肠缺乏乳糖酶。疾病急性发作时,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可活跃增殖,激素治疗有效。本病患者肠黏膜内肥大细胞增多,受刺激后可释放大量组胺类物质,均提示本病与过敏反应关系密切。
(4)精神和神经因素:
患者病情复杂或加重,与精神紧张、内心冲突、焦虑等情绪变化有关,因此躯体和精神因素可能在疾病的发起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公认这是一种诱因,是自主神经调解引起的结肠分泌、血管、运动反应的紊乱,每次都使病情加重或恶化。
(5)溶菌酶理论:
溶菌酶是一种溶解粘液的酶,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浓度大大增加,但在恢复时浓度降低。认为这种酶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过度形成,使结肠失去粘液保护,形成便于细胞入侵的局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