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医大师大多都是自学成才。原因是什么?
朱丹溪家族的几个成员死于庸医之手。当他40岁时,他的妻子也被庸医杀死。当时,朱丹溪的老师瘫痪在床。老师说朱丹溪悟性高,适合学医。他说:我的病要等你学习回来才能治好。
因此,朱丹溪下定决心学医。他从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入手,在不懂的地方做了记号。一年多以后,朱丹溪去杭州拜师学艺。名医缇(约1243-1327)是宋末元初的名医。
此时,罗志瘫痪在床,无法就医。都是听完问完之后告诉徒弟自己的病情和药方。
朱丹溪想向他学习,但罗志拒绝接受他。朱丹溪每天都站在罗志门口,即使是在下雪天。这一停就是三个多月。看到朱丹溪真的在学习,罗志同意收他为关门弟子。罗志把他的一切都给了朱丹溪,并把他一生所学的知识传授给了他。一年多后,罗志去世,朱丹溪等师兄弟安葬了老师,回到浙江金华义乌老家。他炖了一锅牛肉药膳给老师吃,瘫痪在床的老师吐了一盆痰,然后他就能走路了。
朱丹溪后来建立了一个教派,成为养阴派的领袖。
深受周总理宠爱的近代名医岳美忠也是自学成才。
为什么名医都是自学成才?因为他们都是为了治病和生存而自学中医的。他们或者是为了拯救自己,或者是为了拯救他人,或者是立志于帮助生者,所以他们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潜心研究和学习。
志存高远,强者成就伟业。
不像现在的人,考医科大学是为了养家糊口,野心太小。那些愿意做得少的人将会成就少。中医院校毕业的中医有多少是硕士级别的中医?
“博士开导。”没有了解,名师难成大师;理解,自学造就伟大的老师。
很多中医都是自己或家人有病,西医无效,然后开始求医,逐渐走上自学之路。所以在用药方面会有一些体会。我就是这么做的。虽然从小学习医学知识,但一直选择在外打工谋生。我和我的家人用中医来治疗小病。记得1988年,大儿子一岁多,拉肚子很久了。附近几个医生都说是肠胃炎,但是吃药打针都不管用。都是用消炎药消食水。看着越来越瘦的儿子,我决定用自己的方法。第一,听老人说番石榴叶是用来煅灰的。再看中医书上小儿腹泻的方子,发现理中汤应该是对症的,也知道理中丸是专利药。最后一次看病,我硬着头皮问医生,是不是孩子肚子里没有火就不会化了?医生说中医是这么认为的。我再问一句,理中丸是帮助胃火的吗?他答应了。其实我就是想通过医生的确认给自己信心。得到批准后,我悄悄去另一家药店买了三粒理中丸,每粒用开水冲服三次。一天下来,我看孩子散了,胃口也不错,就继续吃剩下的。过了两三天,所有症状都消失了,我也和同村的小朋友玩得很开心。从那以后,我真的对中医的神奇疗效深信不疑。三蜡丸比附近几个西医都有效,不是说不行,因为学的是西医的理论。从那以后,我成了中医迷。三个孩子在童年和成长阶段都没有住过院,也很少用西药。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稍微感冒就住院输生理盐水,一感冒就是肺炎和支气管炎。这是过度治疗。现在他们甚至对感冒和发烧进行血液测试。医生考虑过这对孩子的健康会有很大的危害吗?
如果你不是一个好医生,你就是一个好医生。公立医院能把脉的中医很少。他们是学院派。也有很多中医能把脉。藏龙卧虎生命力很强!它们是中医在中国的土壤和根。脉诊必有天赋。他们是中医老师。看、闻、问,“切”一定要有天赋,手背像弯弯的月亮一样上翘,才能感觉到,否则学了100年也感觉不到,永远成不了名中医!年龄:45-50岁(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你还必须有天赋(手背上翘),第一动力(努力挽救亲人),中医老师临床指导,经济基础保证家庭生活,时间充足。否则很难成功。
以前有一句话(久病成医),我觉得很有道理。我有经验,也懂。现在一般的问题我自己就能简单解决。
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话题。很多人以为只有上名校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其实他们只知道一件事,不知道另一件事。
纵观历史和现实,无论哪个行业的大师,其实都是那么的无师自通,勇于创新。
我们以李时珍为例。他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早年,他三次科举失败。面对科举考试的失败,李时珍最终放弃了科举考试,决定继续深造,行医,走一条适合自己,能够造福人民的道路。
历史上甚至有这样一种说法,他“读书十年,足不出户”。他阅读的内容涵盖了诸子百家、史经、传记、声、韵、农圃、医药、占卜、星象、相面、乐府。
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李时珍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湖广、南直隶、河南、北直隶等地采集药物标本和药方,拜渔民、樵夫、农民、人力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历代医学书籍有925种。历经27年寒暑,《本草纲目》初稿完成于明朝万历十八年(1578)。
这一年他61岁。后来在10年间修改了三次,总共近40年。他死后第三年(公元1593年),192万字的《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出版。
我只知道前任主人有多漂亮,谁在乎他身后的苍桑。付出往往想不到的,吃的比普通人吃的饭还苦。理解和天赋只占成功的10%,付出占20%。
中医是祖国的医学宝库,传承了几千年,有着多年的治病经验。大部分来自人民。因为一些慢性病,我找了一些自主的方法,很有效,也不花我钱,所以久病不愈就成了正式医生。我知道中医不仅能治病,还能保健益寿。
学习中医需要兴趣和理解。学校培养的中医,如果只有书本知识,没有消化总结,是很难成为名医的。名医大多来自民间。他们大多年轻时对中医感兴趣,很有天赋。他们熟悉医学书籍。他们大多能收集药物,治疗自己的疾病。比如神农尝百草,积累实践经验成为医大师。
我只是自己上山采药,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逐渐总结经验。中草药真的不是有些人认为的“没用”,因为不懂人的人只是草根和根。比如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些草药可以根治“根”。也许大多数人不相信,但是我治好了很多人,包括我老婆,很有用。可惜这些草药长得太慢,而且都在深山里。每次都很难挖,能挖的也不多。
确实有中医大师自学成才,古今皆有。古代圣贤建立在对自然的普遍理解和天人合一的基础上。是古代劳动人民同疾病斗争总结出来的经验。先贤们通过实践验证,修订成书,反复指导实践至今。圣贤的中医大师一般都有很高的文化背景,从秀才到翰林学士都有,有的是官位出身的博士。如果你没有一张好脸,你会成为一个好医生。带着拯救整个世界的信念,拯救世界的信心和决心去专攻医学,具备热爱医学的天赋,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强大的推理和理解能力,去专攻医学技能的成就。医生都是心地善良的,没有帮助世界的信心,不可能做到医疗技术的高超和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