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金丸与龙胆泻肝汤的相似之处

左金湾

开放分类:药物、药品、中成药、处方。

脾胃病药物

方明左金丸

来源《丹溪心法》

异名惠玲丸(《丹溪心法》卷一)和朱利安丸(《医方集》)。

分类清热剂-青藏热

它由黄连(180克)和吴茱萸(30克)组成。

公式

功能:清肝泻火,减少不良反应,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胁痛,吞酸嘈杂,吐音,舌红苔黄,脉数。(本方常用于胃炎、食管炎、胃溃疡等肝火犯胃者。)

用法:末用水浸泡成丸,每次2-3克,温开水冲服。也可煎服,剂量按原方比例确定。

禁忌考虑。

本方证候为肝郁化火,胃逆,肝胃不和所致。肝的经脉分布在肋部,肝经有病时肋部胀痛;得罪胃导致胃失去平衡,所以吞酸吐苦,吵吵闹闹;舌红苔黄,脉细是肝经火郁的症状。《苏文至真大论》说:“一切对立都是火”;"所有的吐酸、突注和强迫,都属于热."火要清,气要逆,所以治疗要以清肝泻火为主,以逆止呕为主。方中以黄连为君,清肝泻火,可清肝泻火,不得罪胃;黄连还善于清胃热,胃火下降,其气自和,一药清肝和胃,标本兼治。但对于气滞火旺之证,若只用大苦大寒,恐滞伤中阳,故少加吴茱萸,辛热,疏肝解郁,可达肝气,开郁;另一方面有助于控制黄连的寒性,做到泻火不凉;其中一种用于降气,以和胃降逆;一可引黄连入肝经。所以盲目的加上四个功能,我以为是助手。两药合用可清肝泻火,减少不良反应,止呕。

本方配伍的特点是味辛味苦,肝胃同治,泻火不降温,降逆不阻火郁,相反相辅相成,清肝泻火,降胃气,则诸症自愈。

我们的药方之一,惠玲丸,也叫玉莲丸。

左金丸、龙胆泻肝汤均适用于肝经实火、胁痛、口苦。但左金丸主要用于肝经火郁所致的呕吐、吞酸等症,有降逆和胃的作用,但无清湿热作用,泻火作用较弱;龙胆泻肝汤主要用于肝经实火所致的目赤耳聋,或湿热下注所致的淋证瘙痒等症。有清湿热之功,但无和胃降逆之效,泻火作用较强。

根据处方,本方证候为肝衰竭,郁火,肝火犯胃所致。方中以黄连苦寒泻火为君,性味辛热的吴茱萸既能减轻不良反应,止呕抑酸止痛,又能制约黄连的寒凉。两味协同,一清一温,苦味减轻,达到对立互补的效果。

化裁黄连与吴茱萸的剂量比为6∶1。吞酸严重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制酸止痛;对于胁痛较重的患者,可配合四逆散,加强疏肝和胃的功能。

附方为乌鸡丸(太平惠民和记局方)和香连丸(太平惠民和记局方)。

注:本方常用于治疗肝火犯胃、肝胃不和。临床应用以呕吐、吞酸、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处方对比:

左金丸、乌鸡丸、香连丸有相同的解苦止痛的配伍方法。区别在于:左金丸黄连是吴茱萸的6倍,重在清肝泻火,和胃降逆,主要用于治疗肝火证的胁肋肿痛、呕吐吞酸;乌鸡丸连与俞同量,即清热解郁并重,加白芍以平急,主要用于治疗肝脾(胃)不和引起的胃痛、吞酸、腹痛泄泻;将万莲、煎后去乌,意在清热燥湿。加木香行气止痛,主治湿热痢疾,脓血便,腹痛急后重。

论吴倩《金鉴·医家方》(卷四):“左金丸独以黄连为君,实为肃子,以破炎之势。吴茱萸(吴茱萸)求助同类,诱热降,以辛燥解郁,惩其汉,故认为是佐药。但灵真土真者,可宜也。”

《丹溪心法》卷1:“肝火胁痛。”

中药名称

左金湾

拼音名称

左金丸

性格;角色;字母

本品为黄褐色水丸;气奇特,味苦刺鼻。

区别

(1)取本品,显微镜下观察:纤维束呈亮黄色,壁稍厚,凹坑明显。

非腺毛1 ~ 9细胞,部分细胞内充满红棕色物质;腺毛头部为多细胞,椭圆形,含棕黄色至棕红色,柄部有2 ~ 5个细胞。

(2)取本品65438±0g,粉碎,加乙醇65438±00ml,加热回流65438±0h,放冷,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外,取0.1g吴茱萸作为对照药材,用同样的方法制备对照药材溶液。

然后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65438±0ml含65438±0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试验(附录ⅵ b),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乙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浓氨水试液(6:3:1.5:1.5:0.5)为展开剂,置于饱和氨蒸气的色谱筒中展开。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图相对应的位置,出现相同的黄色荧光斑点。

药方

黄连600克吴茱萸100克

准备

将上述两种药物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合,用水泛丸,干燥。

支票

应符合药丸(附录1A)中的相关规定。

含量测定

取本品粉末约1g(过3号筛),精密称定,置于索氏提取器中,加入适量盐酸-甲醇(1:100),加热回流提取至提取液无色。

将提取液(必要时浓缩)转移至50毫升容量瓶中,加入盐酸-甲醇(1:100)稀释至刻度,摇匀。

照柱层析(附录ⅵ c)试验,精密量取5ml,置于处理过的中性氧化铝柱上(内径约0.9cm,中性氧化铝5g,湿法装柱,先用30ml乙醇预洗),用25ml乙醇洗脱,收集洗脱液,置于50ml容量瓶中,用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ml,置于50ml容量瓶中,加入硫酸溶液。

根据分光光度法(附录V A)在345nm波长处测量吸光度,计算c20h 18 clno 4(e 1cm 1%)的吸收系数为728。

以干品计,本品总生物碱含量以盐酸小檗碱(C20H18ClNO4)计不低于6.0%。

功能和指示

泻火、疏肝、和胃、止痛。用于肝火上扰,胁痛,口苦嘈杂,吐酸水,恶饮热饮。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3 ~ 6g,一日两次。

储存

密封防潮。

龙胆泻肝汤

开放分类:中药和方剂

方明龙胆泻肝汤

《医方集》出处引自《太平惠民和记局方》。

分类清热剂-青藏热

龙胆草(6g)、黄芩(9g)、栀子(9g)、泽泻(12g)、木通(9g)、车前子(9g)、当归(8g)、生地(20g)、柴胡(10g)、甘草(6g)。

配方用龙胆草、秦致酒、木通、泽泻、柴火炒,当归生地益阴补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功能: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失调,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胀;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痒,肌肉无力多汗,小便混浊,妇女湿热带下。(本方常用于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泌尿生殖道炎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结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属于肝经实火和湿热。)

用法:煎服,根据病情轻重决定剂量。也可制成丸剂,每次6-9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忌用此方药物多为苦寒之品,每次内服易伤脾胃,故不宜用于脾胃虚寒、阴虚阳亢之证。

方中龙胆草长于泻肝胆实火,能清下焦湿热。黄芩、栀子、柴胡为苦寒泻火,车前子、木通、泽泻均为臣药。肝为藏血之脏,肝经热易伤阴血,故用生地、当归养血益阴。甘草调和各种药物。配方中,* * *起到了泻肝胆实火,清肝湿热的作用。

本方治疗肝胆实火,肝经湿热扰降所致。如果被打扰,会觉得头和耳朵疼,或者耳聋;一面和两面都是痛苦和苦涩的嘴;投注伴有足厥阴肝经阴脏络所致的肿胀、疼痛和瘙痒。湿热下注膀胱是淋证等症状。故方中用龙胆,其性苦寒,泻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是两种擅长泻火祛湿的君药。黄芩、栀子有苦寒泻火之功,龙胆草为本方中臣药。泽泻、木通、车前草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路排出。肝主藏血,肝经火热,容易耗阴耗血。加苦寒燥湿会耗其阴,故用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以兼顾标本。柴胡的方剂设计是将各种药物导入肝胆,甘草有调和各种药物的作用。看整个方子,就是泻中有补,益中有补,使火降清热清,辨湿浊,经络引起的证候就能得到相应的治愈。

若肝胆火旺,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助泻火;若湿盛而热淡,可去黄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增强利尿作用;若玉茎生疮,或大便有毒挂痈,阴囊肿痛,赤热甚重,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泻火解毒。

附泻清丸、当归龙回丸

注:本方常用于治疗实火上亢、湿热下注所致的肝经亢盛。临床应用以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有力为辨证要点。

处方对比:

龙胆泻肝汤、泻清丸、当归龙回丸都是泻肝经火的药剂。它们的区别如下:龙胆泻肝汤能泻肝火,清湿热,养阴血,使邪不伤而除。泻清丸泻肝火,能散肝胆郁火,适用于肝火郁结证;而当归龙回丸,则集中泻实火,使之分二便。当归龙回丸是攻郁止泻剂。用于治疗实火肝经证,除非实火盛行,否则不宜轻用。

文献中对吴倩等人的论述是:“胁痛、口苦、耳聋、耳肿为胆经之病。肌肉无力和阴湿,热痒和阴肿,白浊和出血是肝经的疾病。故以龙胆草泻肝胆之火,柴胡为肝使,甘草解肝焦灼,秦、枳、通、泽、车为佐以解阴,使一切湿热皆可致。但是,都是清肝产品。病没了,肝就受伤了。所以加当归、生地养肝,肝上覆血,所以补血。妙就妙在把泻肝的药当养肝的药用,有打败伏髓的意思。”医宗金鉴:论名医的删补处方

各种展览

1.《医方集》:此药亦用于补厥阴、少阳。龙胆草泻厥阴之热,柴胡平少阳之热,黄芩栀子清肺三焦辅助,泽泻泻肾经之湿,木通,车前草泻小肠、膀胱之湿辅助,故均为苦寒泄泻之药,故用为臣使,以养血养肝,用甘草舒中而不伤胃。

2.修改流行的《伤寒论》:肝脏风木,胆宅火。肝气盛的地方,发生胆火,症状很多,如口苦胁痛、耳聋耳胀、阴湿瘙痒、小便赤血,甚至肌肉无力、阴痛等。故胆、疏、栀子、沁春为君;但火旺则阴亏,故我用鲜地,生甘,凉润燥,存肝阴以解肝虑;妙就妙在柴胡淡而清,必是清心安神;使泽泻、车前草咸湿,引肝胆火。这是一个很好的凉肝泻火、导红救阴的方子。但只是在肝胆火旺,阴道液不燥,脉象众多,舌苔紫红,苔黄腻的时候。

3.《金匮要略》:胁痛、口苦、耳聋、耳肿为胆经之病;肌肉无力和阴湿,热痒和阴肿,白浊和出血是肝经的疾病。故用龙胆草泻肝胆之火,柴胡作肝使,甘草解肝焦灼,秦、枳、通、泽、车助湿热。不过都是泻肝的产品。病没了,肝就受伤了,所以加当归、生地养肝。遮肝是血的脏腑,补血就是养肝。妙的是,泻肝的药,恰恰相反,是养肝的药,有克服舒经需要的意思。

4.《变方便读》:夫火发于肝胆,性易动,动静甚大。是多种综合征。或者人的肝阴不足,火元素旺盛。在六阴湿热火统帅之时,内外因互致,其气并生,故肝胆所跨经脉及其所支配的经脉皆受其害。所以龙胆草味苦性寒,泻肝胆湿火;肝胆属木,木则喜,邪火则郁,木则不舒。故以柴胡疏肝利胆,黄芩为使,其次以木通、车前草、泽泻,引小肠、膀胱邪热。古代治病,泻邪一定要正反兼顾,否则会把邪脱于负,可能导致药物过病之弊。所以归家要养肝血,甘草能缓中气,诸药要配合,这样苦寒性才不会伤胃、伤气、伤耳。

5.《千寨医学讲义》:本方以龙胆草为君,配黄芩、山治,泻肝胆火;以木通、车前草、泽泻清热利湿,生地黄、当归防其火伤阴,再以甘草、中草药解毒,柴胡导经散气。总的功能是敛苦寒,泻肝火,清下焦湿热。因此可用于治疗胁痛、口苦、目赤、耳聋等。,还可治疗小便淋漓、阴肿瘙痒等湿热证。

来源:蓝色房间的秘密收藏。

七味龙胆泻肝汤(《镜月全书》卷五十七)与龙胆汤(《幽游集成》卷四)的不同名称。

由柴胡3克、泽泻3克、车前草65438克、生地0.5克、当归9克、龙胆草9克组成。

在使用中,文件大如豆。做一份,用水450ml,煎至150ml,从我身上取出,空腹微温时随好菜服用。

清利肝胆湿热。

主治肝经实火所致的咽喉肿痛;湿热下注于肝经,小便涩痛,阴部瘙痒,有恶臭。

它由柴胡4.5克、青皮4.5克、龙胆草4.5克、栀子4.5克、大黄4.5克、白芍4.5克、木通4.5克、连翘4.5克、黄连4.5克和滑石4.5克组成..

肝胆湿热辨证。

治湿热,疏肝行气。

用法:水煎服,1剂量,每日2次。

其他类别

来源《主题选》第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