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简介
2英文参考文献胆源性急性胰腺炎
3总结胆管结石和炎症可引起胰管梗阻,胰腺黏膜屏障破坏,胰液溢出,胰腺组织自行消化,形成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虽然中医对此病并无名称,但张仲景却指出了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如“呕吐、心中不安”、“心中疼痛”,同时提出了治疗原则和方药:“目前宜用柴胡汤治疗”。本病属于中医“胸痹”、“黄疸”、“腹痛”、“胃脘痛”等范畴。
4疾病名称胆源性急性胰腺炎
5英文名胆源性急性胰腺炎
6胃肠病学分类>;肝胆疾病>胆囊疾病
7 ICD编号K83.8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发病率高,仅次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急性胆道感染和胃十二指肠溃疡。
9病因各种胆道疾病,包括结石、蛔虫、感染、瘢痕狭窄、肿瘤和炎性水肿,均可引起急性胰腺炎。“* * *同道”是其发生的解剖学基础,其中结石和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
9.1结石胆道系统的结石在体内移动,不仅可引起壶腹狭窄,还可引起黏膜损伤,造成继发性水肿或感染,加重狭窄。壶腹狭窄,胆道内压力增加,胆汁回流到胰腺,胰酶被激活,导致胰腺自我消化。
9.2胆道系统受细菌感染时,胆汁中含有大量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其中一些如细菌酰胺酶可激活胰酶,导致胰腺自消化和急性炎症;胆总管的炎症可直接累及胰管,胰管会因引流不畅而回流至胰腺组织。
9.3其他胆道寄生虫、瘢痕狭窄、肿瘤和Oddi氏括约肌功能障碍可引起胰管梗阻、胰液排泄不畅、胆汁反流等。
10发病机制①结石嵌于壶腹,胆汁经同一导管回流至胰管,感染带入胰管。
②胆结石排泄过程中,Oddi括约肌麻痹性松弛,肠内容物反流至胰管,导致胰腺炎。
③有毒物质对胰腺组织的损害。它们包括:游离胆汁酸、细菌、未结合胆红素和溶血卵磷脂。游离胆汁酸有毒,可损伤胰管粘膜屏障;细菌可以分泌β葡萄糖醛酸酶,β葡萄糖醛酸酶可以将结合型胆红素分解为游离型胆红素,对胰腺有毒性。急性胆囊炎患者胆汁中有溶血卵磷脂,可直接损伤胰腺组织。
11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11.1症状(1)腹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从上腹部开始,出现早。典型患者常突然感到脐左侧疼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呈刀切状。它经常辐射到肩膀、疑病症患者和背部。随着炎症的扩散,腹痛可呈带状或扩散至整个腹部。
(2)恶心呕吐:是该病的早期症状,几乎与腹痛同时出现。初期发作较频繁,常呈喷射状,有食物和胆汁,后期出现肠麻痹,可呕出粪便。
(3)腹胀:是本病的常见症状。腹胀程度与胰腺炎程度有关,持续2 ~ 3天,严重者持续7天以上,常伴有排气和排便暂停。
(4)黄疸:一般较轻,多为梗阻性,但在少数出血坏死患者中,黄疸是严重腹腔内感染引起肝功能损害的表现。
(5)其他:发热、消化道出血、休克体征等。可能出现在某些患者身上。
11.2体征(1)腹部压痛和腹肌紧张:多数患者有腹部压痛,主要在上腹部,腹肌紧张,但程度不及胃肠穿孔或胆囊穿孔,部分患者有弥漫性腹膜炎。
(2)休克:部分患者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呼吸加快、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
(3)出血征象:溢出的胰液沿间隙到达皮下脂肪,使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故局部皮肤呈青紫色,可见于腰部、前下腹壁或脐部。
(4)肠梗阻和移动性浊音:肠梗阻常为麻痹性。腹腔出血渗出较多时,可敲出移动浊音。
12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并发症12.1黄疸少数患者出现出血性坏死,黄疸是严重腹腔内感染引起肝功能损害的表现。
12.2部分休克患者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呼吸加快、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
12.3出血体征局部皮肤呈蓝紫色,可见于腰部、前下腹壁或脐部。
13实验室检查13.1本病常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并发感染的白细胞多增多,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增高,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血糖在发病初期升高,持续数小时至数天。急性坏死患者血钙在2 ~ 5天开始下降。如果低于1.75mmol,说明病情严重。血尿淀粉酶升高是诊断胰腺炎的重要依据之一。70% ~ 95%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淀粉酶升高。24小时达到峰值,5天内恢复正常,持续增加超过12天,说明有并发症。尿淀粉酶升高出现较晚,持续时间较长。发病后24小时,血清脂肪酶增加到1.5诺单位以上。
13.2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腹腔穿刺时,腹腔穿刺常可抽出混浊液,可见脂肪滴,合并感染时可呈脓性。腹腔液淀粉酶常高于血清淀粉酶,持续时间比血清淀粉酶长2 ~ 4天。
14辅助检查14.1三分之二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腹部平片可显示异常。具体表现为:胰腺阴影增大,边缘不清,密度增高,局限性肠麻痹,横结肠切断(仰卧位结肠肝曲、脾曲充气,横结肠中段无气)。
14.2胸片胸片显示左膈抬高,左侧胸腔积液中度,或左下肺肺不张。
14.3 B超检查b超检查可发现胰腺弥漫性肿胀、肿大,轮廓线略呈弧形。阳性率可达45% ~ 90%,可发现胆道疾病。
14.4 CT检查是现代敏感的无创诊断方法。70% ~ 90%的患者有异常表现:胰腺局灶性或弥漫性肿大,密度不均,形态不规则,胰腺内或周围有积液等。
15急性胰腺炎的诊断目前仍无统一标准,往往需要结合临床、生化、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1988日本标准如下:
1.急性腹痛伴上腹部压痛或腹膜* * *征。
2.血液、尿液或腹水中的胰酶升高。
3.影像学检查、手术和活检发现胰腺异常。包括1项在内的两项以上标准,排除其他急腹症,即可确诊急性胰腺炎。有临床参考资料。
16鉴别诊断早期或水肿型胰腺炎应与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胆道疾病、肠梗阻、阑尾炎等鉴别。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应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绞窄性肠梗阻、肠系膜血管栓塞和心肌梗死相鉴别。如果通过一些特殊检查不能确诊,应进行剖腹探查。有时很难将这种疾病与非胆源性胰腺炎区分开来,但两者的治疗方法基本相同。所以不是鉴定的重点。
17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17.65438+临床上分为肝胆郁滞、肝胆湿热、热毒内蕴三型。
17.1.1(1)肝胆郁滞不利于胆腑,气滞,肝气不舒,脾不能健运。常见于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的早期。症见腹痛、胸胁胀痛、腹胀恶心、口苦、苔薄脉细。治疗:疏肝利胆,解郁。方剂为柴胡疏肝散,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香附、黄芩、虎杖、青皮、姜黄等。
17.1.2 (2)肝胆湿热不利于疏肝利胆。湿热是内生的和持续的,它是由肝胆的熏蒸引起的。症状有腹痛、发热、黄疸、口苦、小便黄、大便稀、舌红、苔黄腻、脉滑。治疗原则:清热燥湿,疏肝利胆。方剂为大柴胡汤,常用药物有:柴胡、大黄、黄芩、栀子、半夏、蒲公英、蒲川等。
17.1.3 (3)热毒蕴于肝胆湿热。热火化时火毒内生,可导致腐肉化脓,可耗气血,甚至阴阳。
症状包括持续高热、腹痛、持续不解、腹肌强直、口唇干燥、面红或体暗黄色、便秘、小便黄赤、舌红、苔干黄或灰黑色、脉数。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可见于热入血的患者。由于热而被困在心包内的人可能会昏迷或神志不清。伤阴损阳,若阴阳分离,可见肢冷多汗。治疗:清热泻火解毒。处方以黄连解毒汤调味,常用药物有:黄连、黄芩、生地黄、牡丹皮、栀子等。便秘腹痛不肯按者可加大承气汤。热入营血者可加清营汤。热陷心包者可加安宫牛黄丸。阴阳两虚者,可用参附汤、参麦散、沈度汤。
17.2西医对本病的治疗往往需要中西医结合,尤其是对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应结合抗休克、抗感染、对症、支持和手术措施。
17.2.1 (1)饮食控制和胃肠减压。症状较轻者吃少量清淡液体。恶心、呕吐、腹胀明显时,需要胃肠减压,可从胃管注入中药。
17.2.2 (2)支持疗法、静脉补充电解质、维持足够的循环血量和充足全面的营养对提高本病疗效至关重要。
17.2.3 (3)抗生素的应用主要是抑制肠道细菌的生长,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经常使用广谱抗生素。
17.2.4 (4)抗胰蛋白酶疗法可用于抑制胰腺分泌。
17.2.5 (5)手术治疗目前,对本病的手术期和手术方式存在诸多争议。目前的趋势是在积极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待患者急性症状得到缓解后再行手术,多在急性发作后7天左右。但如果诊断不确定,使用各种支持疗法后病情继续恶化,应及时手术。应根据不同的胆道疾病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胰腺本身可以通过胰腺引流和胰腺切除术来治疗。
18急性水肿预后较好,但如果胆道疾病治疗不彻底,往往一次发作后,频繁发作。出血性坏死预后仍然严重,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
19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预防是由胆道疾病引起的,所以积极治疗胆道疾病可以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
相关药物:胰酶、磷脂、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黄芩、大黄、安宫牛黄丸。
21相关性检查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二氧化碳结合力、尿淀粉酶、淀粉酶、血清脂肪酶。
治疗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穴位有胰胆、偏头痛、带状疱疹、中耳炎、耳鸣、听力下降、急性胰腺炎等。* * *方法:一般采用针埋压种。...
低三英里技术。足三里配合阳陵泉、间脉,具有调理脾胃、祛湿化浊、疏肝利胆、清利湿热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急性中毒性肝炎。足三里配百汇...
夏玲。足三里配合阳陵泉、间脉,具有调理脾胃、祛湿化浊、疏肝利胆、清利湿热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急性中毒性肝炎。足三里配百汇...
幽灵魔法。足三里配合阳陵泉、间脉,具有调理脾胃、祛湿化浊、疏肝利胆、清利湿热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急性中毒性肝炎。足三里配百汇...
足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