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阳寿阳镇
六通:所有20个村庄都有电力、邮政和电话服务,8个村庄有公路,6个村庄有自来水,2个村庄有有线电视。
文教卫生:有医院和卫生院2所,医生64人,床位37张。各类学校30所,教师477人,学生12659人。
经济指标: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8995万元,粮食种植面积3227公顷,粮食总产量8815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873元;财政收入477万元,财政支出477万元。
名优特产:种植党参、红芪、黄芪、板蓝根、甘草等药材。中药材批发市场
寿阳镇党委、政府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立足镇情,依托资源优势,加强中药材产业深度开发,先后建成占地200亩,集引种试验、野生品种驯化、示范推广、技术创新于一体的中药材科技示范园,中药材品种100余种;占地100亩,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也是拥有26家加工企业的中药材加工园区。培育形成了正东制药公司、庐陵制药公司、民安饮片厂等一大批中药材加工企业。成立了拥有80辆大型运输车辆和遍布全国的运销网络的海斯运销协会,推动中药材产业真正形成了引种示范、基地种植、市场管理、加工转化、组织运销的庞大产业链。常年从事个体中药材加工贩运的农户2400户,12000余人。年加工中药饮片8000吨。中药材5万吨,种子5000吨,种苗2万吨,饮片8000吨,运输销售。寿阳被誉为西北药都,寿阳药市被誉为全国党参黄芪市场价格的晴雨表。2006年中药材产业总产值达6543.8+0亿元,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65.438+0.8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65.438+0.83元的82.45%。随着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寿阳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逐年加深,流入流出人口日益增多。常年居住在寿阳从事中药材贩运加工的外来人口2600人,其中四川外来人口1600人;周边县镇有8000-10000农民工。在寿阳,转移了8000名工人,其中6000人在当地就业,2000人输出。寿阳镇党委、政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遵循"统筹兼顾;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基础先行、分步实施”的总体要求和“产业主导、项目支撑、科学规划、分步建设”的建设思路,不断推进小城镇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投资6543.8+0.5亿元,完成道路及排水、供水供电、邮电通信、广播电视、商贸流通、加工园区、餐饮服务、金融电信、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城镇面貌显著改善,城镇功能大幅提升,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全乡现辖寿阳、南门村,总人口2.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500人,城镇人口3000余人,流动人口1.000人。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城镇的集聚效应显著增强。寿阳不仅是陇西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也是定西最大的劳动力市场。中国西北最大的中药材市场。全镇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26家,个体加工户2400户,年加工中药材饮片8000余吨。市场年交易量中药材5万吨,中药材种子2000吨,种苗654.38+0万吨,饮片8000吨,年交易量654.38+0亿元。党参和黄芪的销量分别占全国销量的70%和50%,是全国党参和黄芪价格的“晴雨表”。
为适应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对市容管理的需要,寿阳镇市容环境管理处通过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实行“五抓”,逐步改变了过去简单粗放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改善了市容环境秩序,提升了城市品位,展示了良好的城镇形象。
热闹的市场
科学规划:1999年,寿阳镇被省体改委确定为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镇,被省建委确定为第二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镇党委、镇政府及时聘请西北市政设计院专家,深入寿阳对该镇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发展潜力等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完成了镇总体规划设计,经省小城镇建设评审委员会评审,县政府批准。规划将镇的性质定义为“陇西县中心镇,中药材加工、贸易、集散基地”。* * *规划建设用地225.35公顷,设计五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中药材加工及工业区、集市贸易区、中心区、居住区)、六市(中药材批发市场、粮油禽蛋批发市场、小商品批发零售市场、蔬菜批发市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牲畜交易市场)总体城市功能。城镇规划的出台,明确了小城镇改造的方向和建设的主线。镇党委政府根据总体规划和各区功能定位,逐年推进城市建设,确保性质不变、功能不乱、规划不变。
产业引领发展:产业既是小城镇活力的体现,也是发展潜力的体现。寿阳镇小城镇建设与支柱产业培育相辅相成。围绕城市功能定位和地方支柱产业,重点抓好中药材批发市场、西部中药材种子市场、中药材加工园区、中药材信息中心、货运中心等主要产业项目和中药材供水供电、道路交通、餐饮服务、金融住宿等服务项目建设,打造了产业培育发展平台,推动中药材由种植向加工运销一体化经营拓展。随着中药材产业逐年做大做强,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日益聚集,既凸显了城市改造建设的作用,又呈现出新的需求,促进了城市规模的逐年扩大、功能的不断完善和资金的集聚效应,实现了城市建设与支柱产业的相互促进、相互带动。
寿阳镇
一区一策,抓建设:城市建设存在土地供应和建设资金双重短缺的难题。2000年,镇党委政府贷款启动第一轮拆迁建设。虽然城镇面貌发生了变化,但沉重的债务负担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06年,新一届党委政府审时度势,一区一策,推动了新一轮建设高潮。具体而言,在道路建设中,土地管理、项目整合和重点工作应结合起来,多渠道筹集资金,构建全面的路网结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过移民搬迁、天津帮扶和通村油路整合,完成通安路、复兴路、宝田路3条道路建设,长300米,通安路260米,复兴路520米,宽20米,年内全面完成路基路面建设和亮化美化工程;二区,投资12万元,完成中药材加工园二期建设并投产;投入易地扶贫搬迁资金1290万元,完成住房建设,完成供水供电设施,6月底前验收,10年底前入住;二站,争取国家项目资金380万元,年内征地20亩,完成寿阳客货汽车站主体工程建设;依托中药材运销协会,聚集民间资本,计划投资300万元建设寿阳货运中心办公楼、综合调度室、配送场、仓库,今年投入使用。一个广场,信托土地,招商引资,投资800万元,开发建设杜尧广场,完成广场拆迁平整和综合楼主体工程建设。在市场建设上,招商引资和联合开发相结合。年内,通过招商引资,改造现有中药材市场,提升市场口味和服务功能;组织动员被征地拆迁户共同开发建设百货商店。投资400万在寿阳中药材饮片市场建设20个商铺、3000平方米交易棚,年内开始运营;投资50万元建设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占地2亩,总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依托第一对公路铺油项目带动寿阳至乔家河通村油路申遗,争取以工代赈支持,年内聚集资金360万元,2009年完成永济路改造和排水管网铺设。经营城市土地,聚集闲置资金,启动并完成同安东路建设;永宁路东段将通过中标小城镇道路和排水工程建设项目来建设。
寿阳镇
完善机构抓管理:建设与管理并重是解决小城镇“脏、乱、差”问题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由于小城镇自律意识差,管理难度大,镇政府作为小城镇和村庄的主体,人员、执法、经费都很短缺,镇公所负责管理,所以“脏、乱、差”的现象很难改变。2007年,镇党委、镇政府从管理体制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全面加强镇管理处人员的同时,向县编委申报成立了镇环卫队、镇市场管理服务所、镇兼职消防队。镇政府还成立了集治安巡逻和行政执法于一体的城市管理办公室。明确了各队、所、室的人员和职责,提供了相应的办公和服务设施。同时,镇办动员市场业主成立义务消防队和自管队,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制定文明管理公约。有力地促进了小城镇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了管理水平,彻底扭转了“脏、乱、差”的现象,提升了城镇的品位。
加强宣传聚集:小城镇建设管理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多个层面的系统工程,尤其是拆迁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否有积极广泛的群众基础,直接关系到小城镇改造建设的成败。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镇党委、镇政府全方位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城镇建设的意义和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把各级干部群众的思想凝聚到镇党委、镇政府对小城镇建设的决策部署中,形成了开发建设的强大合力。通过推进各级开发建设项目,积极吸引外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有效聚集了民间资金和产业资本,加大了对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投入。通过宣传动员,提高了群众的自律和自我管理意识,有效提升了城镇整体水平。从而为小城镇建设创造了宽松有序的建设和管理环境,为不断推进城市改造和加强城市管理提供了人力和财力支持。寿阳镇
2008年,寿阳镇被确定为十件为民实事。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力争四川沿线和浅山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完成寿阳汽车站和寿阳货运中心建设,形成寿阳交通枢纽,进一步规范客货市场;建设复兴路、同安路、永济路东段,硬化寿阳、南门五条车道8公里,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城市建设进程;建设杜尧广场和首阳商厦;扩建寿阳中学、寿阳第一小学、菜子坪小学、珞珈山小学,搬迁扩建寿阳幼儿园,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扩建寿阳卫生院,聘请专家开展寿阳、渭河巡诊活动,规范合作医疗管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改造三十铺、李佳颖、水月坪、新华等地中低产田1万亩;加快中药材信息中心和中药材展览馆建设,搭建中药材交易平台,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打造特色优势品牌;建设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提高农民工素质,增强劳动能力,扩大就业机会;连接峡口水库,解决董家堡、寿阳、南门、乔家河、三十铺五村当地灌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