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过程
端午节的起源
总结起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以下几种学说:为纪念屈原,这种学说最早记载于南朝梁朝吴军的《续齐之和》和北周的《荆楚纪年》。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河自尽了。死后为龙所困,天下哀悼。他每天都往水里扔五色的丝绸粽子来驱赶恶龙。也有人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立即划船施救,一路到了洞庭湖,却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当时下着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博士时,又冒雨出门,冲进了茫茫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在江河上划船,后来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似乎都与纪念屈原有关,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盛传是屈原。楚江空空如也,不能直洗,真是可笑。”
欢迎来到陶神,这是来自东汉的曹娥碑。曹娥,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在河里淹死了,几天都没有看到她的尸体。那时,孝顺的女儿曹娥只有十四岁,日夜在河边哭泣。17天后,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尽,5天后捞出父亲的尸体。春秋时期,吴国忠臣伍子胥冤死后,成了沈涛,天下哀悼,祭祀,于是有了端午节。
端午节,这个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节考试与端午节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龙”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主要原因是:(1)吃粽子和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都与龙有关。粽子扔进水里经常被蚊子和龙偷走,而赛龙舟。(2)人种穿越与古代吴越的关系尤为深厚,除此之外,吴越人还有不断纹身以“形似龙”的习俗。(3)五月初五用“彩丝扎臂”的古代民俗,应该是“如龙”纹身习俗的遗迹。
倒霉日,在先秦时代,一般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倒霉日。据《礼记》记载,端午节起源于周朝的兰花浴。《吕氏春秋》中的《仲夏》规定,人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郑潇》记载:“此日贮药以除毒气。”《大戴礼》中记载“畜兰是五月五日洗澡”,还有很多传说认为重五是洗澡驱邪的忌日。《史记·孟尝君列传》历史上著名的孟尝君诞生于5月5日。他的父亲要求母亲不要生他,认为“五月生的孩子,比一家人还长,对父母不利。”《风俗通》失传,“相传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作者王充也有描述:“正月、五月为忌;正月五月杀父杀母,不可。”东晋大将王镇恶,生于五月初五,祖父赐名“镇邪”。赵霁,宋徽宗出生于五月初五,从小被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将五月初五视为恶日是一种普遍现象。可见,自先秦以来,这一天就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这样,这一天插菖蒲、艾叶驱鬼,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避疫,也就顺理成章了。
关于夏季至日,持这种观点的刘德谦在《端午节》中提出了三个主要原因和一个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趣谈:(1)权威著作《荆楚岁记》中并未提及五月初五吃粽子的节日习俗,而是写在了夏季的至日节。至于杜菁,隋代杜太清的《玉烛集》将其列为夏季至日上的娱乐活动,可见并不一定是为了打捞投江的大诗人屈原。(2)端午节习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踩百草”、“斗百草”、“采药”,与屈原无关。(3)《季华礼》中对端午节的第一种解释是:“阳光普照,端午在仲夏,故又可称为仲夏节。因此,端午节最早的起源是夏季的至日。争议颇多,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杰出的人格和艺术,人们愿意把这个纪念日归功于他。
纪念女词人秋瑾,秋瑾字瑞熊,号建湖,小顾,浙江绍兴人,年轻时诗、词、歌、赋俱佳,喜骑马、击剑。她被称为木兰和秦良玉。28岁参加革命,影响很大。在预谋起义时被清兵逮捕,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宣恒口英勇牺牲。后人为了赞美她的诗歌,悼念她的英勇事迹,便与诗人节合并纪念她,将诗人节定为端午节,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得最多,达到20多个,是别名最多的节日。比如有端午节,端午,端阳,重阳节,重阳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长节,普杰节,端午节,玉兰节,粽子节,午时节,女儿节,迪拉节,诗人节,龙节,午时节,天中节,五月节等等。
端阳节,据《荆楚春秋》记载,叫端阳节,是因为仲夏爬山,太阳当空的时候是仲夏,它的第一个下午是太阳下山时天气好的一天。
中秋节,中午,属于十二个分支。在农历中,五月是午月,五与五是谐音,所以端午节也叫中秋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至于中天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太阳重于人,故称“中天节”。
沐浴兰花节,端午正值盛夏,是皮肤病多发的季节。古人用曹兰汤洗澡和去污。汉代《大戴礼》说,“午后洗蓝汤”。
在解糙米节,古人在端午节吃糙米时,有一个比赛,比较每个人的叶子长短,长辈获胜,所以也叫“解糙米节”。
女儿节,《万杂记》系明、沈所列:“五月女儿节是端午节,戴艾叶和五毒符。万习俗从五月初一至初五,用小姑娘装饰,尽最大努力。已婚女性也有自己的母性。因为这叫女儿节。”沈邦万《杂记》记载:“五月一日至五日,燕京家将小女儿妆饰得极美。已婚妇女也会回到刘桦的家中,这一天被称为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忌日,此时五毒已尽。所以端午节的习俗多为驱毒,如在门上挂菖蒲、艾叶等,所以端午节又叫“菖蒲节”。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装饰品
任剑,旧时江浙妇女的装饰品。一般用金银线或铜丝金箔制成,形似小人骑虎,也有铃铛、铃铛、流苏、大蒜、粽子等。插在女人的发髻里,也用来喂奶。《贾青录》云:“(五月五日)城中人以金银丝为繁缨,编钟,骑虎,极细,饰以小钗,串成串,或以铜丝金箔供女子插鬓。他们还互相献祭,称为任剑。”当健康人说认同Ai人的时候,只是用屌丝换Ai人而已。吴曼云《蒋香节词序》说:“挂俗,健者为爱民,易用帛使其如虎,女穿之。”好像这样会有驱邪控疫的效果;说到古时候走路,纯粹是女人的点缀(注蔡赟《五仙》)。
豆娘,旧时五结女子的头饰。多见于江南。有些地区也叫健康人。这个东西起源于远古行走,是Ai人的一种不同形态。《贾青录》引《唐宋遗事》云:“谁在大江南北,五日得一等奖之制,殊为巧妙。艾叶全部压制出售,或绣上仙、佛、和、武、虫、鱼、兽、八宝花等形状。绉蛛,美凤林,茧虎绒陀,草坪蜥蜴,螳螂蝉蝎,葫芦瓜,色彩逼真。上面盖着一个宝,绣球无数,铃铛几百个形状,或者串在一起。名字叫豆娘,无敌。”
旧时端午节的驱魔人艾虎也被用作装饰品。在中国古代,老虎被视为神兽,被认为可以镇邪保平安。《风俗通》云:“虎为阴茎,兽亦长。能吃鬼,...亦恶”。因此,人们经常用老虎来辟邪,尤其是在艾虎的端午节期间。艾虎要么用艾叶剪成,要么剪成老虎的丝带,用艾叶粘好,戴在头发上。一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以艾虎的习俗为装饰。宋陈元贵引《宋本广记》年号杂注:“端午以艾为虎,连大如黑豆,或剪彩为虎,贴艾之叶以戴之。王《端午帖》诗:“钗头凤,驱邪知驱祥云七宝。"清代夫差敦冲《燕京年间笔记》:"每到日暮,闺中巧者,以丝制虎,以粽子...用彩色的线穿起来,挂在发夹的头上,或者系在孩子的背上。古诗说‘玉吞簪,轻爱虎’,就是这个意思。除了装饰之外,端午节还有用雄黄在孩子们的额头上画“王”的习俗,这也意味着用老虎来辟邪。
画额是端午节给孩子额头涂雄黄的习俗,云朵可以驱走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在孩子额头上画“王”字。一种是借雄黄驱毒,一种是借虎额(“王”如虎,虎为百兽之王,因换成虎)镇邪。清夫差敦冲《燕京年谱》:“自农历正月初一起,取雄黄洒酒,敷于小儿衣领及鼻耳,以避毒。”除了额头、鼻子、耳朵,其他地方也可以涂,用意相同。山西河曲县志记载:“端午饮雄黄酒,敷小儿额、手、足...能延长病情。”
长寿缕缕,端午之时,讨厌佩戴饰品。又叫延寿线、延寿线、延寿线、长寿线,又叫‘白索’、‘冰少’、‘彩线’等。,名称不同,形状和功能基本相同。端午节时,用五色丝绸制成,或挂在门口,或戴在孩子的脖子上,或系在孩子的胳膊上,或挂在床帘、摇篮等地方。据说可以避灾祛病,保佑安康,延年益寿。这种节日有五种形状:简单的五色丝线组合成一根绳子,绑在手臂上;将金锡饰品装饰在五颜六色的绳子上,挂在脖子上;五颜六色的绳子折成方形胜利装饰在胸前;五颜六色的绳结被人像佩戴;用彩色丝线绣画太阳、月亮、星星、黑兽等物,向长辈致敬。这种习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写《风俗失传》:“午后以彩帛缚臂,避鬼避兵,使人不至得病。一个是长命鬼火,一个是兵士。”后来两人渐渐习惯了,直到近了现代。清福查顿的《燕京岁月》记载了当时的风俗:“每到太阳落山的时候,那些在闺房里乖巧的人,就会用彩线做成老虎、粽子、葫芦、樱桃、桑葚,挂在发簪的头上或者系在小孩子的背上。”其中唐宋时期,朝廷给大臣的是省物之类的东西。唐代宗兴元元年,朝廷曾赐一百把绳斧。《宋史·礼记十五》:“前一日,赐金线以官延寿,赐彩线以官。逢年过节穿。”
佩戴香囊,也叫香囊、香袋;钱包等。由彩色丝线和破布缝制而成,内装有香料(由中草药制成,如白芷、川芎、白花蛇舌草、三棱、山奈、甘松、山奈)。戴在胸前,闻起来很香。陈仕良《岁时广记》引用《岁时杂记》说“端午以红白两色,如一袋,彩线贯穿,状如一花。”而另一种“贻贝粉铃”:“第五日,贻贝粉放于帛中,以棉饰之,若数珠。让孩子拿去吸汗。”这些随身包里的东西几经变迁,从吸汗的蚌粉、辟邪的护身符、铜钱和雄黄粉,到装满香料的香囊,其制作也日益精美,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术。
佩戴香包是相当讲究的。为了防病健身,老人一般喜欢佩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莲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花等造型,象征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相亲相爱、家庭和睦。孩子喜欢鸟兽,比如老虎、豹子;猴子,斗鸡等。年轻人最讲究佩戴香包。如果是热恋中的恋人,深情的姑娘会在很久以前就精心制作一两个各具特色的香包,以赶在节前与爱人相见。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的香包,自然引起周围男男女女的议论,纷纷称赞小伙子对象的别出心裁。
端午节五毒的化解、消除和避免
如上所述,端午节在古人眼中是毒日,是邪日。这种思想在民间信仰中流传下来,所以有各种求平安、解灾的习俗。其实这是因为夏季天气炎热干燥,人容易生病,瘟疫也容易传播;另外,蛇和昆虫容易咬人,所以要非常小心,这就形成了这个习惯。采药、雄黄酒洒墙门、喝蒲酒等各种习俗,看似迷信,实则也是有益于健康的养生活动。端午节可以算是一个传统的医疗保健节日,是人们与疾病和毒虫作斗争的节日。时至今日,这些养生习俗仍应发扬光大。
各种祭祀仪式,纪念仪式,无非就是烧香烧钱烧鸡,烧饭,烧肉,水果祭品,粽子等等。现在这些迷信的仪式已经不多见了,但以前人们到龙宫祭祀时,气氛非常严肃,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辟邪辟邪,万事如意,还祝福划船安全。用人们的话说,“要吉祥”表达了人们内心的美好愿望。
正式比赛开始时,气氛非常热烈。唐代诗人张剑锋写的《种族穿越之歌》:...两岸罗衣闻香,银钗照霜刃。鼓声三响,红旗开了;两条龙跳出了水面。影浪飞向万剑,鼓浪声如千雷。鼓声越来越近,两条龙看着标记,就像一瞬间。坡上人惊雷,杆上虹晕。前船中标下水,后船失势挥手。..... "这些诗生动地描绘了龙舟比赛的壮丽景色。女人平常不出门,如今争着看龙舟,银簪闪闪;战鼓红旗指挥下的龙舟飞来,落下如飞剑,鼓声如雷;终点线标有彩色的杆子。龙船正快速接近目标...现代的龙舟赛也差不多,只是规则严格了一点。近年来,国际龙舟比赛在国内外出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运动员。
划龙舟等活动。比如龙舟下乡,就是在赛龙舟的时候划着龙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子里游玩,集合。有时龙舟也有各种花样,有表演的意思。比如广州的龙舟,手挽手用桨叶插入水中,然后拿起,让水花四溅;船头船尾的人有节奏地跺着船,使龙舟像游龙一样起伏。在浙江省余杭县,有的龙船上有人把龙尾踩得很低,使龙抬头,船头的尖浪从龙口喷出,像龙吞云吐雨。
唐、宋、元、明、清历代皇帝都喜欢在水边看龙舟,也属于游戏之类。《旧唐书》中记载了和,两人都有“观赛”的事迹。《东京梦中华》第七卷记载了北宋皇帝在临水寺金铭池观看龙舟比赛的习俗。其中有彩车、音乐船、小船、画舫、龙舟、虎头船等。观看和播放音乐,以及40英尺长的龙舟。除了龙舟之外,其他的船也排着队作为娱乐来竞拍。张松则端的《金迟明中标》描绘了这一场景。还有明成祖,在中南海紫光阁看龙舟,看朝廷弓箭手疾驰射箭。清代在福海、圆明园举行赛跑,乾隆、嘉庆皇帝都去观看。
晚上又有龙舟了。在浙江武进,过去有一种夜间龙舟,四面挂着小灯比赛。夜龙船从1982开始出现在四川吴彤大桥。船上装饰着电灯、烟花和漂浮的河灯,光彩夺目。浙江少数地方还在水面上搭起一堆堆漂浮的火苗,让挂满灯笼的龙舟穿过火苗。
还有旱龙舟,是模拟陆地上的龙舟比赛。如《南昌县志》载:“五月五日干龙舟,使数人(y6、* * *)齐拾物,传花代鼓,盛满通途,士女给钱祈福,争鞭炮消灾。”浙江省武义县过去有旱地推龙舟的习俗,也认为可以辟邪。另外,广东的佛山、东莞、信宜都有在旱地划龙舟的习俗,其实是一种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节。旱地龙舟是佛山秋季最壮观的。又如《徽州府志》记载:“五月五日,驾船迎神驱疫,以竹为之。画如泥巴,十二人奉若神明,环城而行。”还有小龙船,供孩子们做玩具。
划龙舟的时候,有很多类似龙的歌,唱着玩的。比如湖北秭归划龙舟的时候,就有完整的唱腔,歌和歌都是以当地民歌和歌谣融合为基础的。歌声雄壮激昂,就是“赞和”的遗风。再如广东省南雄县的龙船歌,四月龙舟下水后一直唱到端午节,表演非常广泛。流传于桂北桂林、临桂等地的龙船歌,在比赛时被许多辐手传唱,有人称之为。他们的表演大多与龙舟和端午节的习俗有关,他们的歌曲影响深远,令人感动。《广西民乐选集》收录了临桂县(4首龙船歌)组曲,节奏明快热烈如歌,唱起来一定很感人。
另外,还要说说女龙舟。过去,许多地方不允许女性参加龙舟比赛,女性触摸龙舟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如今,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女子龙舟队,英姿飒爽的女子勇于争光,争夺第一,不弱于男子。
就像春节有舞龙、舞凤一样,端午节也有龙舟、风船。风船的来源如上所述,源于古代的黑船和鹳船。古代宫廷(如天府广济的明廷)有凤凰,民间有风船竞速。《广东囊》载:“龙舟挂大夫,风船挂天,皆以五日必胜。耿武之夏,番禺石桥村聚万金做风船,长十尺,宽三尺,头尾高擎,两边重翼舒炼,载一座庙,使其拜完天,遍游各水乡。”1964后,香港有一场风船赛。船稍短,可坐16玩家。用风头和风尾装饰,由女选手参赛。确实是一种很好的竞争形式,龙凤呈祥。
有些地方有龙凤船。《顺德县志》载:“大良龙船奇,华丽。”但是现在没有了。湖南省汨罗县的龙舟,前有龙头,后有风尾。凤尾呈扇形,用红纸包着竹签插在船尾,像一条长方形的尾巴。也可以叫龙凤船。龙凤船似乎是龙船和鸟船融合后留下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