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闭合术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耳漏病因病机概述5耳漏症状6耳漏的诊断7需要与耳漏鉴别的疾病的治疗8.1辨证8.2证候分析8.3方药治疗8.3 1疗法8.3.2处方8.4针灸治疗8.4 1体针8.4.2穴位注射8.5其他疗法9患者的日常保健 治疗耳漏的方子2治疗耳漏的穴位3治疗耳漏的中成药4耳漏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耳漏1拼音ě r bě

2英文参考堵耳【中医术语审定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耳聋[中医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耳聋[湘雅医学词典]

中医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13)]

编年不修奥的斯传媒[中医药术语审定委员会。中药术语(2013)]

3耳罩概述;;慢性非化脓性奥的斯媒体)是疾病综合征的名称[1]。是指以耳部肿胀、堵塞,听力长期丧失为特征的耳病[2]。发病初期,耳朵肿痛称为耳胀或耳痛。

《黄帝内经·苏文·怒举苍天》:”...聋了就听不见了。”

《净月全书》卷二十七:“耳聋综合征”...症状有五种:火阻、气阻、邪阻、窍阻、虚阻。

闭耳类似于西医的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3]。

因为耳肿、耳闭、耳鸣干扰听力,所以也属于“突聋”、“风聋”、“气闭聋”的范畴。可与耳鸣耳聋相互参照[3]。

4耳漏的病因病机外感和内伤均可导致耳漏[1]。

塞耳多因耳肿不愈,或反复发作,致邪毒滞留,气血凝滞,脉络不通,塞住耳孔,或因脾肾两虚,精气不足,无法注射,耳孔失养,塞住而废用[3]。

《医林绳墨》卷七:“闭耳者,属少阳三交经络之气闭。”

5有耳漏症状的患者,耳朵长期肿胀堵塞,听力下降,听力不真[1][2]。

患者耳朵长期感觉肿胀、堵塞,即使被物体堵塞,听力损失也会逐渐增大。耳鸣如蝉,或声音嘈杂[3]。

检查发现耳道清洁,耳膜明显内陷,甚至粘连,活动度降低,耳膜有灰白色沉积斑块[3]。

听力检查显示传导性耳聋[3]。

全身症状不明显,或有脾虚肾虚症状[3]:

脾虚导致饮食减少,腹胀,便溏,乏力,唇淡,舌淡,脉细数[3]。

肾虚导致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头晕目眩,失眠多梦,流涕;肾阴虚患者主要有五个症状:心烦发热、咽干舌燥、舌苔少而干、脉细。是不是主要是肾阳虚,也符合面相?白,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3]。

6耳漏的诊断耳漏的主要症状是耳内肿胀、堵塞,但耳道内没有堵塞[3]。每次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病变长期不一[3]。

7临床诊断需要与耳漏鉴别的疾病时,要注意排除其他耳部疾病引起的耳肿胀症状[3]:

如果耳内有耵聍或异物堵塞,耵聍或异物堵塞等症状就会消失或减轻,所以很容易识别[3]。

脓耳耳膜未被刺破时,也有一种胀满、堵塞的感觉,但脓耳的耳膜疼痛更厉害,耳膜也更红肿。严重耳痛后可刺破耳膜,流脓,故可鉴别[3]。

8治耳塞8.1辨证气滞血瘀型耳塞是指气滞血瘀,表现为耳内肿胀堵塞,听力持续下降,耳膜极度内陷,甚至粘连,或耳膜增厚,有灰白色沉积斑,舌质暗沉,或边缘有瘀点,脉细涩。

脾虚湿阻型耳堵是指脾虚湿阻,表现为耳内肿胀、堵塞,久之不愈,听力下降,鼓膜内陷,混浊或积水,或伴有胸闷、纳差、腹胀、便溏、肢体乏力、面色暗沉、舌红,或舌胖有齿痕、脉象。

8.2证候分析耳胀不可治愈或反复发作,使邪毒滞留于耳孔,气滞血瘀,故耳内堵塞、鼓胀感明显,久而不愈,甚至被物堵塞,听力减退逐渐加重[3]。

脾肾精气不足,不能上耳窍,以致耳膜内陷,失去正常光泽,或见灰白色沉积斑块[3]。

因为耳膜失去正常功能,声音传递受阻,听力下降越来越严重[3]。

由于脾虚、肾阴虚或肾阳虚,临床症状也有所不同[3]。

8.3方剂治疗8.3.1疗法应行气活血,通利窍[3]。

8.3.2方剂和药物可选用《医林盖厝》方通芪散或《医学六经》方通芪散。两药虽不相同,但始终以行气活血为目的,临床上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3]。

通芪散(林逸盖厝方)【备注】通芪散(林逸盖厝方):柴胡、香附、川芎、赤芍等。:通气散中,香附、川芎、赤芍行气活血,而柴胡是主入少阳经的药物,其味淡而清,与石菖蒲同用,能行气活血于耳穴,故能开窍。

若症状较重,可配合通窍活血汤【注】通窍活血汤(益林改错):赤芍、川芎、桃花、红花、葱、姜、枣、麝香:借助麝香香的强大之力,疏通窍窍,配合赤芍、川芎、桃花、红花、葱,行气活血,佐以姜、枣调和营卫,祛邪。

《医林补正》卷上:“耳洞小管通脑,管外有瘀血。它是通过挤压管子闭合的,所以它是聋子。这个方子晚服早服通风散,一天两次。耳聋30、20年就能治好。”

通风散(六法方药)【备注】通风散(六法方药):小茴香、木香、人参、元胡、陈皮、石菖蒲、羌活、僵蚕、川芎、蝉蜕、穿山甲、甘草:小茴香、木香、元胡、石菖蒲、川芎行气开窍,人参、川芎

如果看到脾虚的症状,用通窍法健脾益气,用补中益气汤【备注】(脾胃学说):黄芪、炙甘草、党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和痛风散;肝肾阴虚者,宜宣补肝肾开窍法,用二龙左慈丸【备注】二龙左慈丸(重新定义宽温学说):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茯苓、五味子、磁石、石菖蒲合通风散;肾阳不足者,宜温补肾阳,用通窍法,加减傅贵八味丸(又称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泽泻、霍玲、山药。、制附子、肉瓜心和痛散[3]。

8.4针灸治疗8.4.1体针除耳周局部穴位外(指“风邪入侵,经络气阻”型),脾虚患者选用足兰里、中脘、脾俞;肝肾阳虚者,选取三阴交、关元、肝俞、肾俞等功能较强的穴位;虚寒的人可以用艾灸,每天1次[3]。

8.4.2穴位注射取听官、益风、耳穴等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每个穴位注射0.3 ~ 0.5 ml [3]。

8.5其他疗法应经常采用吹气的方法,即捏鼻、闭唇吹气,使空气进入耳孔。此时耳膜能感觉到向外扩张,但如果吹气失败,就没有这种感觉了。如果有大量鼻塞和流鼻涕,这种治疗方法是不适合的[3]。

还可以使用咽鼓管金属导管吹气法[3]。

9耳漏患者的日常保健刚开始时,大多会出现鼻塞、流鼻涕等症状。要保持鼻腔清洁,正确使用滴鼻剂,用正确的方法擤鼻涕,防止鼻子被推入耳孔,加重耳朵肿痛症状,或引起中毒化脓[3]。

预防10耳漏预防耳胀,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积极预防感冒和鼻部疾病。“唱天鼓”的引导法对这种病有保健和预防作用[3]。

11耳聋是疾病的名称[4]。出版《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指以听力受损为特征的耳病,轻则听不真切,重则听不到外界声音[2]。先天、后天、外源、内伤、外伤、年老等都可以导致耳聋[4]。耳聋是耳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和耳鸣一样,可以作为很多疾病的并发症,也有独立作者。

左传:“不听五音之和,则聋。”

《名释》解释为:“聋子,笼中之鸟。如果你处于无知,你就听不进去。”

耳聋症状是指不同程度听力下降的表现[2]。

详见耳聋篇。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