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文学作品

如果要选择科幻小说中的“老兵题材”,恐怕一定是机器人。这类故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使用锄头和刀剑的时代。可以说,制造一台和人类一样有灵性的机器,几乎是人类最古老的梦想之一。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经典著作《列子·唐雯》中,有一篇名为《颜氏》的短篇小说,被公认为是当今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一个炼丹师向国王献上了一个木偶。这个木偶不仅会跳舞,还会唱歌,而且设备齐全。最后,它甚至向公主眨眼睛,最终惹恼了国王,把它撕成了碎片。《颜氏》虽然收录在介绍民间炼丹术的文集里,但它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技术玄幻小说,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机器人科幻小说。

几乎与此同时,古希腊神话中出现了能工巧匠代达罗斯的形象。在他的众多发明中,有一个叫Tyrus的青铜仆人,是个牛头。青铜人的职责是守护克里特岛上米洛斯国王的宝藏,但最终被造访金羊皮的“伊戈尔”英雄们所灭。Tyrus可能也是个机器人。

在犹太人的民间传说中,有一个用粘土制成的假人“戈林”。只要在一个“科林斯人”的嘴里塞一张写有上帝名字的纸条,它就会像真人一样动起来,为它的主人努力工作。

在唐代一部名为《乐府杂记》的文献中,也有一部像《颜氏》一样将机器人与性暗示结合在一起的作品:魔都可汗率领匈奴士兵攻打西汉。无法抵抗,刘邦采纳了陈平的计划,让一个机器人美女在城楼上唱歌跳舞。结果冒顿的老婆吃醋,怕丈夫进城后把这个美女当妾,干脆让他退兵。在唐代文献《大事记》中,作者竟然虚构了隋朝皇家歌舞盛典中200个机器人表演的场景,非常壮观。

当然,最终将机器人这一主题发扬光大的是现代西方科幻作家。1816年,德国作家霍夫曼写了一部短篇科幻小说《睡魔》。小说中,眼镜制造商柯·佩卢斯博士创造了一个女性机器人。她美丽而神秘,主人公拿但业深深迷恋于此。因为女机器人描写的不着痕迹,所以故事充满了梦境和隐喻。这部小说被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选中,作为证明潜意识存在的案例而闻名。

1886年,法国作家莉尔·亚当在他的小说《未来的夏娃》中将这种类人机器命名为“安卓”,由四部分组成:

1.生命系统(平衡、行走、发声、身体摆动、感觉、表情、调节动作等。);

2.造型退化(关节可自由活动的金属外壳,一种盔甲);

3.人造肌肉(上面的盔甲上有肌肉、静脉、性别特征等身体的基本形态);

4.人造皮肤(包括肤色、机制、轮廓、毛发、视觉、牙齿、爪子等。).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卡佩克出版了科幻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在剧本中,卡佩克将捷克语单词“Robota”写成了“Robota”,意为奴隶。该剧预言了机器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悲剧性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被视为机器人一词的起源。剧中,机器人按照主人的命令默默工作;没有感情和感觉,机械地从事繁重的劳动。后来Rosam公司成功了,让机器人有了感情,导致机器人的应用部门迅速增加。机器人已经成为工厂和家务劳动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机器人发现人类非常自私和不公平,最后造反了。机器人的身体素质和智力都非常优秀,从而毁灭了人类。

但是机器人不知道如何制造自己,以为自己马上就要灭绝了,于是开始寻找人类幸存者,但是没有结果。最后,一对感知能力超群的男女机器人相爱了。这时,机器人进化成人类,世界起死回生。

Capec提出了机器人的安全、感知和自我繁殖问题。科技的进步很可能会造成人类不希望出现的问题。虽然科幻世界只是一个想象,但人类社会很可能会面对这个现实。

1872年,从英国移民到新西兰的作家SamuelButler出版了科幻小说《幻想国》。这个国家禁止使用任何机器,因为它的统治者害怕机器会一天天进步,最终取代人类。这是科幻小说中首次出现的“机器生命”取代人类的噩梦。然而,在工业时代的早期,这种恐惧在被机器抢走工作的工人中普遍存在。1909年,一台杀死主人的“自动化机器”清晰地出现在比尔斯,A·的科幻小说《摩桑大师》中。

在1938的科幻短篇小说《凯伦·奥罗》出现之前,机器人一直是科幻小说中反叛者的形象。在Delly写的这部小说中,两位年轻的科学家共同把一个女性机器人做得像仙女一样美丽,并使其具有情感。她爱上了其中一位科学家,几经波折终于结婚了。很多年后,科学家去世,原本可以长生不老的机器人妻子也是殉情。这个主题现在看起来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在那个恐惧机器文明的时代却是一个突破。

二战后,伟大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总结经验,将科幻小说中对机器人的描写提升到系统化、理性化的高度。他创造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

1,机器人一定不能伤害人,或者让人受伤而无所作为。

2.机器人应该服从人类的所有命令,除非这些命令与第一定律相冲突。

3.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的安全,但不能违反第一和第二定律。

围绕这三大定律,阿西莫夫构建了一系列别出心裁的机器人故事。这些机器人短篇小说的一部分收录在《我,机器人》(I,Robot,1950)和《机器人续集》(TheRestoftheRobots,1964)中。后来可以在《二百周年人物及其他故事》(Thebicentennialman &;amp其他故事,1976).此外,阿西莫夫还写了许多以机器人为主题的小说:1953年的《钢铁之躯》,1956年的《太阳之躯》等等。

另外,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属于“娃娃形机器人”。这类机器人只是一般的类人,大致可以分为躯干、头部、四肢,甚至没有那么清晰。无论他们的精神世界多么发达,他们在外表上都明显不同于人类,是金属装置的综合体。机器人幻想从古代发展到现代,有一个从“人形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再回到“人形机器人”的螺旋式上升。在阿西莫夫创作的全盛时期,科幻小说里的机器人大多都是这种傻乎乎的锡罐。

阿西莫夫的机器人故事里基本没有血腥黑暗的气氛。他为我们的机器人朋友勾勒出幽默的智慧,甚至一些简单的形象。比如一个机器人(KeyItem,1946),要求一个程序员在开始工作前说一句“谢谢”;一个安排政变竞选总统的机器人(证据,1946);因为厌倦了压制任务而试图自杀的机器人(AlltheTroublesintheWorld,1959);为了追求人类的定义,机器人最终不得不将自己包括在内(……那个体贴的Fulofhim,1974)。

其中最宏伟的是计算机“the last question”(1959),它伴随着宇宙本身走到了尽头,最终以神的身份出现,在虚无中重建宇宙。那台计算机本身是由前身计算机制造的。可以说它已经具备了生命的所有本质特征:自我进化的能力。

阿西莫夫关于机器人的科幻小说不仅在科幻迷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在专业科学家中也引起了巨大反响。在麻省理工工作的美国著名人工智能专家明斯基曾邀请阿西莫夫参观他的研究,但阿西莫夫拒绝了,因为他担心自己的想象力“会被这些恼人的现实所压制”。

机器是没有灵魂的,机器人也有没有灵魂的,这恰恰是机器人主题的关键。描写机器人疯狂的主题是科幻作品中的擦边球。这类故事中的机器人介于“无魂”和“无魂”之间。理论上机器人是因为程序错误而疯了,属于机械故障。但他们疯狂后的行为往往具有人类的特征。在作品中,疯狂的机器人通常扮演反派角色。

电影《钢铁侠特工》就是这么处理的。那里的机器人原本是电子游戏玩具,可以和小男孩玩战争游戏。但它的程序被它的设计者用一个军用机器人程序修改了,程序中包含了“不惜一切代价杀死你的对手”的原始命令。起初,它用无害的塑料球和孩子们打架。慢慢被钢珠,刀,锯,电取代!而且随着学习能力的提高,钢铁侠特工的行动越来越隐蔽。

在这种疯狂的故事中,英国科幻作家奥尔蒂斯发表了《谁能代替人?“挺幽默的。整篇文章中的人物都是智能机器:田地耕种者、种子分发者、文件书写者、开锁者...他们听说人类在战争中毁灭了自己,想进城代替人。直到故事的结尾,才出现了一个悲惨的活人。饥饿的难民一声令下,咄咄逼人的机器人人立刻照办。

在阿西莫夫的作品《二百岁老人》中,机器人仆人安德鲁为马丁家族服务了四代,最终放弃了机器人身体,变成了人形,与心爱的人一起死去。这个故事不仅本身感人,而且反映了人造人主题的变化趋势:从人形机器人到原始人形机器人。所谓人形机器人,就是外形与人类一模一样,以至于旁观者无法分辨的机器人。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刚刚走出单调。当时,成千上万的人涌入电影院观看一部名为《未来世界》的美国电影。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看科幻电影。哇,一个和真人一模一样的机器人!追逐,战斗...当然,真人最后打败了他们的机器身体替身,但是观众已经是手出汗了。

在那个娱乐方式不多的年代,电影放了很多遍,电台(电视还没普及)不停地播放它的音频片段。虽然只是一部二流的美国科幻片,但却拥有那个特殊年代其他科幻片所没有的中国观众。“机器人威胁人类”的概念也跟着电影传到了中国,虽然比西方晚了几十年。

《未来世界》实际上是一部名为《西部世界》的科幻电影的续集,但它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被引入中国。随着娱乐手段的极大丰富,并没有多少人关注它。《西部世界》描述了一个类似迪士尼的天堂。那里所有的生命,包括毒蛇猛兽,都是机器。最后,机器人组成的牛仔演员失去控制,开始屠杀游客。

《未来世界》将机器人的主题带给了中国科幻作家。大量描写机器人的中国科幻作品问世。像这部电影,他们大多描述人形机器人。但在这些科幻小说中,机器人大多只是一个点缀,要么是工人,要么是家仆,很少有有特色有深度的作品。其中《温柔乡梦》(韦亚华创作)表现突出,甚至获得了中国最佳短篇小说奖。

小说中男主角,有大男子主义倾向,想得到一个真正听话的老婆,但现实中得不到,于是买了个机器人老婆。这位迷人的妻子对丈夫百依百顺,以至于丈夫喝醉时烧掉了他的研究成果,机器人妻子帮他点火。

既然人形机器人和人类如此相似,不如做个身体替身。台湾省科幻先锋黄海曾经写过一部科幻小说,名叫《时间公司》。讲的是一家公司开发一项业务,为忙碌的人提供body double,相当于出卖时间。无独有偶,20多年后,大陆科幻作家冯志刚也出版了类似题材的科幻小说《替身》。

机器复杂到什么程度才算人,这也许是人造人这个课题中最大的问题,也是最主要的悬念。在科幻电影《霹雳五号》中,机器人变成人的标志就是懂幽默故事。在《生命之歌》中,机器人摆脱机械成为人类的秘密是一段由DNA组成的音乐。

王晋康的《生命之歌》是中国科幻作家关于人形机器人的经典作品。故事中的机器人“圆圆”是一个永远有着孩童形象的机器人,但他的智慧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成熟。最后,他找到了能让他进入生命边界的法宝——由基因密码组成的音乐。圆圆要把这首“生命之歌”输给世界各个角落的机器人伙伴,那是否意味着人类的末日,作者给出了完全出乎意料的答案。

我们说某人像机器,多半是贬义,指他不懂得变通,只懂得服从命令。机器人通常会尽力在故事中表现出这种“机械性”。《终结者》中,机器人被烧掉了外壳,身体被炸掉了,还得执行暗杀任务。永不死亡。

与《终结者》不屈不挠、所向披靡的机器人相反,科幻作品中也有相当弱小的人形机器人。在《异形》中,人形机器人没有魔法。他们和人一样脆弱。打架挡不住壮汉,更挡不住强大的“异类”。他们做科研的时候,也需要像人一样通过仪器设备,而不是把仪器放在身体里。电影中他们只表演过一次。第二集开始,人形机器人师傅将手平放在桌面上,快速用尖刀刺手指,可见其精准度。但即使是这一次,表演也失败了:机器人刺破皮肤,流出白色人造血液,被女主人识破。

《银翼杀手》中菲尔·普迪克描述的人形机器人介于两者之间。单打独斗的时候,人类个体在战斗的时候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但他们的力量有限,寿命只有四年。这个故事使机器人处于同情的地位。其中的佼佼者突破人类防线,重返地球,试图延长生命,最终获得人类的情感。然而,人类派出了代号为“银翼杀手”的特工,毫不留情地将这些血肉之躯一一除掉。

影片最后,机器人首领虽然能够制服银翼杀手,但并没有取其性命,而是在倾吐内心的痛苦后,死在了寒冷的风雨中。在这部作品中,机器人比人类更尊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