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怎么煎?

在中医药的长期发展中,为了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逐渐形成了独特而科学的中药剂型体系。众所周知,临床疗效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治疗效果。正确的煎药方法可以保证中药的有效治疗效果,减少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所以历代医家都很重视中药煎服的方法。药方的最后一定是“上钩节”,也就是煎药服中药的通知。

首先,煎药

1,煎药容器

一般用砂锅或搪瓷容器代替铁器皿,以免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容器大小要合适,煎药时要盖好药,防止有效成分挥发,减少煎液体积。

2.使用水

中药汤剂以水为溶剂煎煮。煎药用水必须干净,无异味,含矿物质和杂质少。一般可以用饮用水煎服。所用的水要根据药物的重量、药物的质地、吸水量、煎煮时间、蒸煮时间等因素来确定。加水量对煎煮量和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有很大影响。传统上,加水量一般为浸泡后2-3厘米,二炒时浸泡面与药材表面平齐。水要一次加完,中途不允许加水,更不要加水再炒。

浸泡

煎煮前浸泡中药,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还可以缩短煎煮时间,避免中药有效成分的过度消耗或破坏。一般药物煎煮前要用冷水浸泡,其中花的茎叶浸泡20-30分钟,根、根茎、种子、果实浸泡50分钟,一般药物浸泡45分钟。

4.沸腾持续时间

中药一般用猛火(大火)煎至微沸,再用文火(小火)煎,以防药汁溢出或煮沸过快。煎煮时间以文火(小火)计算。解表第一汤10至15分钟,第二汤10分钟。不宜久煎,进补药煎30分钟。有些比较轻,漂浮在水面上的药物,煮开后要翻面,才能充分呈现其药性。

在中医临床中,有些药物有特殊的煎药方法,医生会在处方中注明。

(1)先煎药物:一般来说,一些矿物质、贝壳、甲壳类药物,由于质地较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所以要先煎30-40分钟,再与其他药物混合后再煎。有毒的药物也需要先煎服,长期煎服可以达到减毒或解毒的目的。

(2)服药后:一般有芳香气味和挥发油或难久煎的药物,应在药物煎出前10-15分钟放入锅内。常见的有广藿香、钩藤、大黄等。比如煎煮时间超过20分钟,钩藤所含的降压成分就容易被破坏。大黄,具有泻下、清热作用的成分,为大黄酸,但对热不稳定,长时间加热会分解。大黄酸的泻下作用强于苷元,不易久煎,常用泻下之法。

(3)煎药:一般将种子、花粉类药物装入纱布袋中,放入群药中煎服。常见的有车前子、旋覆花等。车前子容易粘锅糊化焦化,需要油炸。旋覆花可以防止绒毛脱落,混入汤里刺激喉咙。

(4)溶解给药:用热药液溶解后服药。常见的药物有硫酸钠和芒硝。

(5)融服:主要是一些牙龈类药物,用热药水溶化后服用。如果混煎,药液粘度高,会影响其他成分的浸出,胶类药物也会有一定损失,所以采用溶化的方法。常见的生阿胶、鹿角胶、龟板胶。

(6)加其他汤药:有些贵重的药要分开煎,然后把药液一起加进去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7)冲服:某些名贵药物细粉不能与群药同煎,常采用冲服,即将粉末溶于药液中。这样既有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又能节约药材。常见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黄面。

5、煎煮次数和服药次数

为了充分利用药材,发挥药效,中药一般煎煮两次,进补药物可加一次。将中药煎煮后,用纱布过滤,混合,取汁总量约200-300ml。

第二,吃药

1,管理时间

一般药物应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服用;急性病可随时多次给药;滋补药物和开胃品宜在饭前服用;消食导滞药和刺激胃肠道的药物宜饭后服用;睡前应服用镇静剂和泻药;早上空腹服药为宜;月经药物应在月经前几天服用;止汗剂可以随时服用;特殊药物的服用时间要遵医嘱。

2.管理方法

一般症状每日一剂中药,每剂二至三汤;急诊、高热、危重患者每日服用2-3剂或遵医嘱酌情服用;发汗药和腹泻在病情中等时应停止;呕吐患者应经常少量服用或服少量姜汁后再服用;口腔或咽喉不适的人应缓慢频繁服用或随时服用。

3、用药温度

一般药物宜温服,热证药物宜热服,热证药物宜寒服,凉血止血药物宜寒服,发汗解表药物宜热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