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的地理环境有哪些劣势?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
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形成山体、丘陵、河流、园林、农田林网等防护性、隔离性绿地向城市延伸的绿色楔形。2015年规划城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50%,规划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0.07平方米/人。
2010年计划建设13个市政公园。还有郊区公园和保护区,如沙桐郊野公园、绿色世界公园、东莞植物园和水帘山郊野公园。
规划的八大城市对外通道分别是:东北部的新汶塘通道、东部的张观公路通道、东南部的南外环公路通道、南部的莞长公路通道、西南部的石鼓立交通道、西部的北环路通道、西北部的莞穗大道通道、北部的珠三角高速公路东关段通道。规划确定了各通道的具体景观建设要求,力求打造各通道不同的景观主题。
规划根据河流和楔入城市的黄岐山的自然地理特征,结合自然山体和绿地,打造六条切入城区的楔形绿化带,将城市形态与自然形态有机结合。楔形绿化带必须严格控制和保护。
旧城规划分为三个区域。
(1)运河东区用地168.5公顷,主要为办公、商业服务、文化娱乐、观光休息。在郑茜路和向阳路之间,对原有的迈好街、同德街和文化广场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商业步行区和文化娱乐中心。
(2)运河西区占地172.8公顷。这个地区的主要功能是传统的商业服务业。结合大西路、中兴路、和平路、中山路等原有骑楼商业街进行完善,形成商业步行区。
(3)桥南片区:用地面积125.40公顷,区域以居住为主。
老城区道路分为四级:市政主干道、区域主干道、次干道、支路。规划主干道间距约600米,次干道间距约300米。主次干道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网络。围绕老城区形成内外两条环路,其中外环由姜妍路-科苑路-金牛路-罗沙路组成,主要负责老城区的公交交通组织;内环由下关路-向阳路-新芬路组成,是老城区的主要交通组织。
考虑到市内车辆和外来车辆临时停放的需要,老城区停车场采用小型分散式布置,停车场位置应符合主要交通流向。根据规划,将设置人均0.9M2的公共停车场,老城区将设置2700个公共停车场,共分为28个停车场,其中西运河11,东运河14,南桥3个。
老城区的住宅区分为一类住宅、二类住宅、三类住宅和特色建筑四类。《规划》确定了分类改造和控制的具体指标。各类居民区要拆除危房,不允许现场改造。原基地应改为公共绿地或停车场用地。
计划逐步搬迁老城区的所有污染工厂和居民工厂。市粮库及其加工厂占地2.11公顷,已改造为特色游乐城。人民医院南侧东江大堤外仓库拟搬迁至龙湾港库区,原址为东江公园。船闸园区西南东江大堤外生产资料公司仓库和医药保健品仓库分别拟搬迁至龙湾港库区和黄村外贸库区,原址作为绿地。位于船闸公园西北、运河西岸的二轻仓库拟搬迁至黄村外贸库区,原址重建。东关大桥桥洞内的仓库和商铺已严重影响交通,拟将其迁出,并将原址改造成绿地。
结合现有的麦好街,规划在郑茜路和向阳路之间设立商业步行街区。充分利用周边原有的商业设施,建设一批3 ~ 5层的商业建筑,集中专业商铺,形成专业街。
修缮大西路、中兴路、和平路、中山路等建于20世纪30年代左右的传统商业骑楼,保持其传统商业风貌。振华路因为交通原因要拓宽到23M,两边原有的三层破旧商铺要拆除,改造成六层的新商业骑楼。
计划充分利用原有文化设施,在每个区设立一个文化中心,作为大众文化娱乐场所(包括区级青少年和老年人活动中心)。在文化广场以东的街区,利用一组原有的特色房屋(18号、11号、12号、15号、23号、新芬路25号)改建为民俗博物馆,用地面积0.25公顷。
计划把体校搬到沙桐。运河东部原有游泳池向南扩建,用地面积21.494㎡。除了游泳池和跳水池,还建了标准池、比赛池和看台。人民公园的篮球场和大型运动场仍保留,远期拟将大型运动场迁出,原址改为绿地。运河西段周棉纺路与光明路交汇处设置一个17347㎡的运动场地,配有300米环形跑道、篮球场、排球场、游泳池。桥南区,滨河路旁东关桥南侧有一个运动场,面积9021㎡,有300米环形跑道,有篮球场和排球场。游泳池位于门公园以北、滨江路以东,设有儿童池和标准池,面积5686㎡,300米环形跑道、篮球场和排球场。
重点保护区。划定四个保护区,分别实施重点保护。妥善保护一些重点文物。
1,西城楼保护区:规划要求重点保护。以塔中心为圆心,半径50米范围内为绝对保护区,区域内开放广场进行绿化,严禁设置任何建筑物;景观保护区半径50 ~ 80米范围内,允许建筑高度在12米以下;半径80 ~ 150米为环境保护区,不得新建高层建筑。
2.科苑保护区:科苑本身就是绝对保护区,科苑内的建筑和景物(包括树木)不能改变;景观保护区北起下关路,东至科苑东墙外14m,南至高架桥。原来的池塘应该受到保护。科苑公园东墙外14m范围内应植树绿化,不得修建任何建筑物、构筑物。科苑至高架桥范围内不得建设任何建筑物,高架桥应进行垂直绿化和美化。长江以南陕州河及其支流以西,大西路、振华路以北,运河西路以东,高架桥以南为环境保护区。不允许新建高层建筑。
3.金鳌洲塔保护区:以金鳌洲塔为中心,控制周围300米为景观保护区。保护区内河堤路西侧只能建四层建筑;河堤路外不得设置建筑物和构筑物,主要用于绿化,可设置临时游览服务设施。周围800米内为环境保护区,不准新建高层建筑。建筑各剖面都要注意塔轮廓的暴露,让金奥塔在最大可能范围内显示其控制地位。
4.同德街特色民居保护区:同德街五巷11、12、15、18号与新芬路23号、25号形成特色民居组团。规划考虑把它变成一个民俗博物馆,并划定为保护区。可以原样修复,周边改建或新建的建筑要与之协调。
重点保护街区。拟将大西路、中兴路整块设置为景观保护区,区域内品质较好,如大西路3-6号、34号、36号;中兴路24号、28号、30号、32号、38号需要绝对保护。有的老旧破损严重,可以照原样翻新;如果拆除重建,必须按照整条街的建筑风格、材料质地、规模进行建设。街景内不应有影响街景风格的建筑,街上的一些设施应尽量简单自然。
[编辑本段]工业和交通
资源
矿产资源:
东莞已知矿种19种,矿床66处。其中ⅲ类金属矿产8种,矿床34处:黑色金属矿产10处(铁矿9处,钛铁矿1处),有色金属矿产23处(铜矿4处,铅锌矿4处,钨矿10处,锡矿4处,钛矿1处)。11种非金属矿物32种:冶金辅助原料矿物9种(耐火粘土4种,泥炭土4种,石油1种),化工原料矿物14种(黄铁矿6种,重晶石3种,钾长石4种,岩盐1种)。主要分布在东莞中部、南部和东部的山地和丘陵地带。矿物质的分布是分散的和不规则的。
动植物资源:
东莞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较大的野生动物大多生活在东南部山区,一般的兽类出没在平川和丘陵地区。主要野生动物有:哺乳动物、鸟类、鱼类(134种)、甲壳类和各种贝类、两栖类、爬行类、昆虫等。主要野生植物有:乔木114种,竹类23种,内陆水域水生维管束植物48种,水果40余种,野生中药材89种。内陆水域常见浮游生物***8门110属。
东莞属于珠江、东江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土地和森林资源丰富。东莞靠近南海,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这里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3.3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2042.6毫米。地形自东向西倾斜,多为丘陵台地和冲积平原,山海相间,海岸线115.98公里(含内航道);它不仅适合发展粮食生产,而且有利于发展经济作物。东莞是中国传统的农业高产区,盛产水稻、香蕉、荔枝、龙眼、菠萝、橙子、橘子等水果,水产资源也很丰富。
工业
东莞经济以外向型为主,尤其是工业,大部分资金、原材料、产品销售都离不开国际市场。
实际利用外资:东莞从“三补”起步,逐步发展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投资者来自香港、台湾省、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士、荷兰、芬兰、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投产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全球500强企业13家,世界500强企业45家,境外上市公司800多家。其中包括美国的杜邦、瑞士的雀巢、荷兰的飞利浦、德国的赫斯特、法国的汤姆逊、韩国的三星、日本的日立、新日铁、索尼、住友金属、英国的太古集团、芬兰的诺基亚和香港的伟易达。截至2005年底,实际利用外资(不含国外贷款)约21亿美元。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也在程楠繁华地段设立了百度(中国)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
农业: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2006年,农业总产值22.75亿元,比上年下降45.9%。其中,种植业产值654.38+0.63亿元,下降0.8%,占比46.7%;林业产值2300万元,增长32.6%,占比1.0%;畜牧业产值5.59亿元,下降76.9%,占比24.6%;渔业产值5.75亿元,下降8.1%,占比25.3%。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31万亩,粮食产量2万吨。水产品产量6.39万吨,下降5.2%;蔬菜产量46.38万吨,增长0.8%。全年生猪出栏42.06万头,下降81.5%;家禽屠宰量845.02万头,下降33.0%。
2006年,全市发展龙头企业3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家,分别为17家和21家。截至年底,全市已有5个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9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1个产品通过有机产品认证。2006年新增4个省名牌农产品,使全市省名牌农产品达到17个。全年全市有3个项目获得省级农业技术推广奖,5个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
行业:
经济总量的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2624亿元,工业总产值5512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84221亿美元。制造业强大,工业体系完整。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家具、玩具、纸及纸制品、食品饮料、化工等八大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工业体系。有45家全球500强企业,800多家海外上市公司,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以及诺基亚、雀巢美光、三星、艺声科技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
该镇特色经济明显,产业集聚程度高。全市拥有国家纺织基地市、中国女装名镇(虎门)、中国羊毛衫名镇(大朗)、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名镇(寮步、石碣)、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重镇(长安)、珠三角地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东莞)(石龙、石碣、寮步、清溪、虎门、长安、东莞)。
电力:东莞一直非常重视电网建设。国家在这里建设的沙角电厂是中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基地之一,装机容量388万千瓦。此外,本市自建电厂18座,装机容量261.77万千瓦。电网建设方面,全市10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105座,主变压器容量31.782千伏安。所有乡镇有两到三个110或220千伏变电站,2005年供电415.605千伏。
东莞电力供应充足,变电站92座,主变压器257台,容量2489.8万千伏安。城乡用电同网同价,重点企业实行双回路供电。2004年,全市电力供应372.84亿千瓦时,充分保障了生产生活用电。
2004年,全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为430万立方米,年综合供水能力为654.38+0.569亿立方米,年供水能力为654.38+0.401亿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98%,完全可以满足工业生产居民的生活用水需求。
通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东莞的通讯也在蓬勃发展。建成了程控交换、光纤传输、数字化的现代通信网络。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和各种无线寻呼广泛使用,全市各地通国内国际电话十分方便。目前,电话普及率(含移动电话)为每百人210部,互联网用户52.9万人。2005年,全市邮政业务收入132.82亿元,日均邮政业务量3600多万元。
水利
给排水:主要供水工程包括沈东供水工程、东江引水工程和分布在全市各镇、区的自来水厂。
沈东供水工程是国家兴建的大型供水工程,主要向港、深及城市沿线城镇供水。今年第四期扩建工程完工后,年供水量将达到24.23亿立方米,其中供港11亿立方米。
东江引水工程是我市自建的大型引水工程,全长83公里。它的主要功能一方面是除涝;另一方面利用东江淡水灌溉耕地和沿海咸潮区,解决沿途14个城镇的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
最初,自来水厂主要建在城镇和乡村。目前,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8.6%。为进一步提高供水质量,我市中西部供水工程、东部供水工程和水乡供水工程相继开工。建成后,供水能力将超过200万立方米/日。目前已建成三座现代化大型水厂,大型供水网络达250公里。供水规模仅次于广州和深圳,位居第三,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400万m3。
交通
东莞的公路交通非常发达。国道107、广深高速、莞深高速贯穿南北,全国四条干线公路和13联网公路均为一级公路。目前,全市公路里程2759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111.93公里,连接国道、高速公路、铁路、港口、机场。东莞交通通讯发达,电力供应充足,淡水资源丰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对发展工农业生产条件十分有利。
公路:
全市现有公路里程2641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07438+04公里,居全国首位。其中,等级公路密度为103.12km,其中高速公路99km,一级公路845km,二级公路682km,三级公路311km,四级公路555km。桥梁684座,总长837,265,438+0.5延米。目前,全市已有13个镇(区)通高速公路,所有村委会通汽车,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为骨架的高速公路交通网络,所有镇都由联网公路连接,将国道、高速公路、铁路、港口、机场连成一体。特别是虎门大桥6月建成通车,1997,东莞成为连接广州、香港、珠江两岸和深圳、珠海的交通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