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征”寒热错杂证
寒热证,中医病名。是指同一患者同时出现寒证和热证,表现为寒热交替的现象,称为寒热交杂。寒热错杂不同于上下寒热错杂和表里寒热错杂。
中文名寒热错杂证
疾病的起因
阴阳不和,即阴阳不平衡,表里不相通,阳气达不到四肢。发热多为松弛和发热,呈寒热交替之状。阴寒盛,气虚则寒,正气复出,正邪争热。
常用中药
乌梅肉、黄连、附子、花椒、阿莎丽、黄柏、干姜、桂枝、人参和当归。
常见综合征类型
1,寒热上下混
患者身体的上下部位有不同的寒热属性,称为寒热错杂。包括上冷下热和上热下冷。上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以横膈膜为界,则胸为上,腹为下。上腹上腹腔在腹部本身为上,下腹部膀胱、大肠等为下。
(1)上冷下热
同时,病人的上半部分是冷的,下半部分是热的。比如胃脘冷痛,呕吐流涎,还有尿频,尿痛,小便短赤,都是胃寒,膀胱热的证候。这意味着中间的焦炭是冷的,而下面的焦炭是热的。就其相对位置而言,中焦在下焦之上。所以属于上寒下热的证型。
(2)上热下冷
同时,患者上半部分表现为热,下半部分表现为寒。比如胸热肠寒患者,既有胸闷咽痛口干的上热证,也有腹痛便溏的下寒证,属于上热下寒证。
2.表里寒热相混
表里同病,寒热性质不同的患者,称为表里寒热错杂。包括表寒里热,表热里寒。
(1)表寒里热
表里同病,表寒里热的综合征。常见于内热外感风寒或外感邪从内热传至外寒的疾病。如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气喘、烦躁口渴、脉紧等,都是表寒里热的证候。
(2)表热里冷
表里同病,外热内冷的综合征。常见于内寒引起的风热之感;或表热证未解,误伤脾胃阳。比如平时脾胃虚寒,感受风热。临床上既可见到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瘤的表热证,也可见到便溏、尿长、四肢不温的里寒证。
寒热辨证的关键除了区分上下之外,还要区分寒热的多少。寒多热少者,以治寒为主,兼顾热证;热多寒少者,治热为主,兼顾寒证。
预防性护理
服药期间,忌寒、滑的东西,有臭味的食物等。
预后
积极恢复和消除邪恶——有机会痊愈;出现痈、脓、便血、喉炎等阳复热证;阳衰阴竭-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