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寿中医药文化详细资料收集

潘高寿中医药文化是广东传统医药的一种,是岭南悠久商业文化的代表。在创造辉煌的同时,潘高寿没有忘记与自己血脉相连的根。早在1992年,潘高寿就投资25万元在开平月山镇桥头乡修建了1.3公里水泥大道和牌坊。由于假冒产品的出现,一方面潘玉生改进包装,在报纸、电台做广告,发表奇闻异事。同时,他摆摊设点,免费提供川贝枇杷露。另一方面,对于打假者,他们积极诉诸法律,成为保护老字号知识产权的典范。

基本介绍中文名:潘高寿中医药文化遗产级别: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批准文号:国发[2008]第19号批准日期:2008年6月7日项目编号:971 ⅸ-1申请人:广州潘高寿药业中药文化介绍,中医文化渊源,中医文化介绍潘高寿中医1890,潘白石和潘在广州开了一家药店“长春洞寺”。后来潘白石的第四子潘毓生根据岭南独特的气候特点,将具有润肺止咳功效的川贝母、枇杷叶桔梗煎煮,制成1928的止咳化痰新药,命名为“潘高寿川贝枇杷露”。对优质原料的控制和严格的生产工艺造就了潘高寿在咳嗽药行业独树一帜的局面。潘高寿也是岭南历史悠久的商业文化的代表。潘高寿药业在高迪街、斗兰街、坎宁安路、大同路、和平西路、韶关、港澳、新加坡设有工厂。如今,潘高寿药业有限公司位于广州市番禺区东升工业区。历史上西医的冲击和大火影响了潘高寿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在申报老字号的基础上,潘高寿中医药文化保护工作正在全面推进。具有深厚中医文化渊源和岭南中医文化精髓的潘高寿药业自诞生以来,一直面临着西医的冲击。辛亥革命后,西医和西医逐渐被人们接受。20世纪30年代,一家德国工厂生产的名为“海力士福”的咳嗽药进入中国南方。“Hellis Fu”为了获得市场份额,煞费苦心地将潘高寿川贝枇杷露的主要成分川贝和枇杷的谐音组合在一起,在报纸上发表所谓的联合公告,上面写着“背上戴个琵琶就不能高调”,矛头直指潘高寿川贝枇杷露。面对“洋品牌”的挑战,潘高寿人迅速作出反应。潘雨生在同一份报纸上针锋相对地回应:“黑希夫,你要有良心。”都用品牌名称的谐音来回应——一旦“黑师傅”(粤语中“舌头”的意思,粤语中“师傅”与“* * *”谐音)的合集出版,“洋品牌”恶意收藏的挑衅行为适得其反。1929年,西医对中医的挑战越来越严重。当时有留学背景的专家故意把中医说成“异端”、“巫术”。1931年初,国民党中央卫生会议通过了《关于废除中医的提案》。此案一出,在中医界引起了大反弹,并迅速掀起了一场全国性的战争。广州中医药于09年3月19日举行集会,向全国* * *发出抗议,提出将3月17日定为“中医药大团结日”。最终,这一提议被迫撤销。潘高寿医药公司和广州的许多中医同仁积极参与了这次活动,为确立中医和中药的法律地位做出了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