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几种常见肾脏疾病的认识
急性肾炎起病突然,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风水”、“血溺”范畴。其病因是感受风、湿、毒等外邪,伤及五脏六腑,导致肺衰、脾失健运、肾难以开合,导致三焦经络、汗尿排泄受阻,而致病。因此,宜用发汗、利尿、疏通等方法治疗。
中医对本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尤其是在疾病恢复期长时间不消失的镜下血尿。益气养阴,凉血止血,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中医对慢性肾炎的认识
慢性肾炎是一组起源于肾小球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水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蛋白尿和血尿。水肿属于中医“水肿”的范畴;肾衰竭的人可以属于“虚劳”的范围。
该病为外邪入侵,久损脾肾所致。脾肾两虚,脾不运化,肾不能开合,或脾肾本虚,又感外邪。脾肾两虚永远是基础,邪是标(水湿、风邪、血瘀)。中医对该病的治疗方法很多,如利水消肿、健脾强肾、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清热解毒等。,往往有很好的疗效。对于难治病例,可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提高疗效。
第三,中医
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由于进行性肾损害,引起废物潴留、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失衡等临床症状,属于“疲劳”、“禁地”、“中毒”等中医证候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是脾肾两虚,长期由虚入损,导致脾升降浊失调,肾藏精泄浊失调,湿浊潴留,最终出现脾肾衰退,三焦阻滞湿浊之证,即进入尿毒症期,治疗主要采用泄浊法。中医药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改善症状,减少代谢废物的潴留,改善肾功能,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程,但透析治疗应与终末期尿毒症相结合。
四、中医对肾性贫血的认识
一般来说,肾功能越差,贫血就会越严重。现代西医认识到,肾脏不仅是排泄器官,也是内分泌器官,可以分泌多种激素,其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促进骨髓红细胞的成熟。当肾功能下降时,这种激素缺乏是肾性贫血的最重要原因。中医在古代提出肾主骨,骨生髓,认为肾藏精,精能化血,精血同源,所以肾病时可发生贫血。
综上所述,西医的肾脏疾病种类很多,如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功能衰竭等。,可用水肿、淋、淋、劳等中医证候描述,可采用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