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一生气就会连累五脏:心火、肝火、胃火,各有几个对应的症状。

“昨晚吃了火锅,感觉有点生气,嗓子不舒服。我回家煮了金银花水去解火。谁知第二天醒来喉咙更疼了!”

“一碗白萝卜汤下去,嘴角又多出了两个疙瘩。拉肚子怎么上火了?”

……

生活中,无论男女,都可能遇到上火的烦恼,想着怎么吃自己吃过的火。冷食成了人们的首选“消防队长”。

但很多时候明显是上火了,吃了冷食后症状加重。为什么?苗杰邀请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中医科副主任邓聪老师为大家详细讲解,教大家如何正确灭火。

大家口中的上火,属于中医“火证”的范畴,是由于阴阳失调,火的炎症引起的。实火可分为“实热上火”和“实热上火”。前者主要是阴虚所致,后者是阳气实热所致。邓聪指出,如果不区分火候和寒热,可以随意喝凉茶或吃凉性食物,吃得越多,症状越严重。

实火和虚火有什么区别?我们具体来看一下:

1,真火

一般是热袭或饮食过辣所致,也有可能是精神刺激(气盛为火)或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主要表现为:目赤、口舌生疮、口苦口干、咽喉肿痛、牙龈出血、疔疮、易怒、小便短赤、便秘等症状。

可以选择清热泻火的食材,如菊花、金银花、夏枯草、罗汉果、板蓝根、鱼腥草、菱角、绿豆、葛根、白萝卜等。

2、虚火

一般是内伤劳损所致,如过度劳累,或大病一场耗尽了元气,使五脏六腑失去平衡,身体过于虚弱,出现内热虚火。

虚火可细分为阴虚火旺和气虚火旺两种证型。

阴虚火旺型患者多表现为体内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口舌生疮、鼻腔灼热、烦躁不安、心烦多梦等症状。

气虚火盛的症状比较少见,主要表现为低热、畏寒怕风、恶热恶寒、疲乏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虚火可选用西洋参、麦冬、天冬、沙参、玉竹、生地、玄参、石斛、莲子、百合、雪耳、雪梨等食材。

内热过盛有虚实之分,但五脏(心、肺、脾胃、肝、肾)可分别引起心火、肺火、胃火、肝火、肾火,其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

心火:心火分为虚火和实火,其中虚火主要表现为低热、盗汗、口干、心烦。实火主要表现为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小便黄、烦躁易怒。

肺火:肺火可分为虚火和实火,其中虚火主要表现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痛、声音嘶哑、潮热盗汗;实火主要表现为咽痛、咳黄痰、牙龈出血、长痘、便秘等。

胃火:胃火可分为虚火和实火,其中虚火主要表现为咳嗽、厌食、腹胀便秘、舌红少苔。实火主要表现为口干口苦、口腔溃疡、上腹部不适、舌苔黄腻等。

怒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怒肝”、“怒肝”等词语来形容易怒、易怒的人。由此可见,怒肝与人的情绪有很大关系。肝火主要表现为口干口苦,睡眠不稳,头痛头晕,舌苔增厚。

肾火:肾火多为虚火,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睡眠不稳、身体烦闷、牙齿松动、腰酸背痛、面色发黄、形体消瘦。

我们需要仔细分辨属于哪一种火,才能对症下药,减少对身体的伤害。

因为大家的固有印象是上火就是下馆子,吃多了油炸的,所以为了防止上火,晚上吃烧烤的时候喝凉茶,喝冰镇啤酒。这种冰与火混合的吃法在小吃摊上很常见,店家极力推荐。

“这种饮食其实很不健康,会慢慢损伤我们的脾胃。”邓聪说,这就像一边拼命救火,一边放火烧了身体。结果就是脾胃受伤。“只是这种慢性伤害一时半会查不出来。久而久之,就会消耗气血生化之源,发生各种虚症,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苗杰知道,很多家庭总有“去火药味”的药,如三黄片、牛黄解毒片/丸、双黄连口服液、一清胶囊、口炎清颗粒、清热消炎灵胶囊、清热祛湿颗粒、片仔癀、夏桑菊、板蓝根颗粒等中成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买哪个常用的,不要太在意是否适合降火。

邓聪表示,“祛火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症应用效果较好,但均以性味偏寒的药物为主,长期或大量服用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比如牛黄解毒片/丸中所含的大黄、冰片、石膏、黄芩等成分都是寒性的,长期大量服用会伤害脾胃。对于阳虚或脾胃虚弱的人,即使有上火症状也不适合服用。

此外,有些“驱火药”含有泻药、冰片或雄黄,孕妇禁用。幼儿和过敏体质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慎用。

她强调,再好的“火药”,也不能服用太多,也不能长期服用。如果症状消失,就要停药,一般不超过三天。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加重,就要停药去医院。服用清热降火中成药期间,饮食也要调整,如多吃蔬菜水果,忌烟酒及辛辣油腻食物,多饮水;作息规律,避免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