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治疗眩晕?

眩晕,又称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轻者如乘船,发作时间短,仰卧闭眼一会儿就会安全;严重的时候会头晕,站不住,有时会恶心,甚至会晕倒。

在古代医学书籍中,眩晕有很多名称,如眩晕、眩晕、眩晕、眩晕、癫痫等等。现代医学中,眩晕多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神经官能症、耳源性疾病、颈椎病等患者。中医认为头晕可由风、痰、湿、虚引起,所以有“无风不头晕”、“无痰不头晕”、“无虚不头晕”等说法。临床上,根据眩晕的类型,可以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

1.风火失调引起的眩晕:此类眩晕多因患者阳亢或虚阳上亢,或因怒郁、气滞引火,损伤肝阴,引起风阳内动,风火失调所致。

风火失调型眩晕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疼痛、烦躁、面红耳鸣、多梦失眠、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

治疗此型眩晕,宜清火平肝潜阳,可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其配方由天麻、钩藤、栀子、黄芩、石决明、川牛膝、杜仲、夜交藤、夏枯草、龙胆草组成。每日一剂,水煎服。如果中老年人有严重的眩晕,应警惕是否是中风的前兆,并应监测其病情。

2.痰浊壅盛型眩晕:此型眩晕多因患者饮食不当,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水谷运化异常,湿痰蕴结,痰浊中阻,清阳浊阴凝滞所致。

痰瘀互结型眩晕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重、胸闷膈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四肢沉重、舌苔白腻、脉滑。

治疗此型眩晕,宜化痰祛湿,可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其配方由半夏、白术、天麻、橙子、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每日一剂,水煎服。若患者出现头胀痛、口苦心烦、苔黄腻、脉滑等痰瘀内热症状,应选用清热化痰之药,如温胆汤(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生姜、大枣、甘草)加黄连、黄芩。每日一剂,水煎服。

3.阴虚阳亢型眩晕症:此类眩晕症多因患者肾阴不足,或久病发热而损伤阴,导致阴液不足,水少,甚至肝阳上亢。

阴虚阳亢型眩晕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涩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色潮红、耳鸣、盗汗、手足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此型眩晕,宜滋阴平肝,可选用杞菊地黄丸。其配方包括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枸杞子、菊花和白芍。每日一剂,水煎服。

4.心脾血虚型眩晕:这类眩晕患者多因思虑过度,伤心脾,气血亏损,或因病情严重,大量失血而气血不足。

心脾血虚型眩晕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乏力后加重、心慌、乏力、气短、失眠、纳差、面色晦暗、唇淡舌淡、脉弱。

治疗此型眩晕,宜补益气血,益心脾。可以用归脾丸,每次9克,一日两次。其配方包括白术、茯苓、黄芪、人参、炙甘草、木香、当归、远志、龙眼肉、酸枣仁、生姜和大枣。

5.中气不足型眩晕:此类眩晕多因患者劳累过度,元气损伤,或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所致。正如《灵枢寇文》所说,“上气不足,脑不满之,耳苦,头苦,目眩。”

中气不足型眩晕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乏力,气短易卧,疲劳后加重,倦怠懒动,自汗,面色苍白,便溏纳差,舌淡苔白,脉细。

治疗此型眩晕,宜用补中益气汤。其配方包括黄芪、人参、甘草、白术、当归、陈皮、升麻和柴胡。每日一剂,水煎服。

6.肾精亏虚型眩晕:这类眩晕多为先天肾气不足或年老后肾气虚弱的患者,或因房事过多,肾精不足所致。正如《灵竖亥论》一书所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晕目盲,懒卧。”

肾精亏虚型眩晕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耳鸣、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腰膝酸软、头晕目眩、遗精阳痿、舌淡红、脉沉细。

治疗此型眩晕,宜补肾填精,可选用左归丸,每次9g,每日2次。其配方由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山茱萸、牛膝、菟丝子、鹿角胶和龟板胶组成。若患者有肾阳不足的症状,如肢冷、小便长、舌淡、脉弱等,左归丸可加附子、肉桂、当归、杜仲。

总之,眩晕是一种虚证,而不是实证。患者在治疗前应及时排除神经系统疾病。再者,头部外伤往往会有头晕的后遗症,对这类患者的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此外,眩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饮食调理,多吃清淡、新鲜的食物,忌食油腻、辛辣之品;客厅环境要安静舒适,室内光线要柔和。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保证充足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