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洛天依针灸医案的特点

浅析洛天依针灸医案的特点

袁,钟言

洛天依(1220—1290),镇定(今河北省保定市)人,元代医家。太医,从医多年,深得李果赏识。他继承了李果的精华,并加以发展。他借鉴张结古、云七子的针灸遗产,主张针灸结合,辨证施治,著有《养生宝典》等书。《养生宝典》卷中散存着大量的医案,其中有不少人接受针灸治疗。本文主要是基于17针灸医生健康宝典。针灸经络?案例,探讨洛天依的针灸治疗特色。

l重复使用艾灸。温脾胃

李东垣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虚寒则元气下降,元气下降则百病,用补中益气方温补脾胃。在高力脾胃学说的基础上,洛天依主张艾灸健脾。

洛天依《艾灸健脾医案》,健脾的基本点是中脘、气海、足三里。中脘“引清气升,肥胃”“暖脾胃,入美饮食”。中脘是胃和六腑的交汇点。艾灸中脘,能温补脾胃,升中气,增进食欲。“艾灸元气,生化元气,滋养百脉,充实肌肉”。气海穴位于肚脐之下,是元气之海。艾灸能大补元气,生气血,固表抗邪,是方中的辅穴。足三里“引杨琪过阴穴,亦助胃气”“引热风下”。足三里为胃脘穴、胃脘穴、下合穴,可“治内腑”。艾灸具有健脾和胃、吸阳换阴、引热下行的作用。中脘在上主升,而脾胃学说强调升,故为方中主穴,气海居中,足三里在下主降,第二穴为方中辅穴,第三穴* * *起温脾胃、升中气、固本固本、调和阴阳的作用。

对于一般的脾胃虚寒证,天一取中脘、气海、足三里进行治疗。对于崔云卿因慎胃痛,腹痛肠鸣,饮食失养,心口胀满,吐酸水,时有冷汗,手脚冰凉,面色苍白,脉细而微,罗千福灸上述三穴,配合扶阳朱伟汤,治愈。再如周的“虚热”和石厚南的“便血”。腹部正中三穴天一灸,用甘寒温药治愈。对于轻度的脾胃内伤,天一只灸胃中间的一个穴位。比如范郎中夫人因作息饮食不当,担心气滞。她腹胀满,停食呕吐,黄昏不能进食,脉细数。胃中间用罗千福灸,用木香顺气汤给她治。对于脾胃内伤较重的证型,田义除了三穴并用外,还增加了穴位治疗,如户"阴阳两虚",罗千福加灸阳辅续,温补寒湿,服附子理中汤痊愈。

洛天依在《东原》温甘药健脾的基础上,非常重视艾灸,其健脾艾灸处方严谨,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李东垣的脾胃学说,也为针灸治疗脏腑疾病提供了范例。

善用艾灸熨,温阳散寒。

“苏文?真谈之日:“冷者热,热者冷。”“苏文?论异法之宜论:“北者也,天地闭之区也。其地高,其风冰寒,其民乐野而乳。脏寒满病,其治宜灸。”可见艾灸的主要作用是温阳散寒。洛天依恪守《内经》宗旨,善用灸法、熨法治疗阴寒、温阳、通络、散寒诸证。第22卷《棉治寒》……扔。副元帅郑南,大德穆尔,80岁。午后和秋季,是隆冬,谷末之后病不会融。肚脐腹冷痛,脚冷,脉沉细。天道得益于想一想:年老气衰,兵荒马乱,早晚感冒,饮食不当,多喝奶酪,低湿行走,杨灿不可外固。因为湿清,攻虚,所以腑寒反,这种寒湿结合也是病。法要速退寒湿之邪,严补其阳,不灸则病。一、海空大艾灸会使你强壮,弥补杨娇的不足;第二灸足三里、三七强,治寒逆,阳气下行;三阴交穴艾灸也是用来祛寒湿之邪的。并用附子等辛热之剂,助阳退阴,温经散寒。经过几天的治疗,肥寒逐渐回暖,腹泻疼痛减轻,痊愈。

第十六卷《肛门检查葱白熨烫法》。诚然,一个读书人,年过三十,体力不支,左胁下有积气,不敢吃生冷之物。如果他感冒了,他会感到疼痛,或者吐出清水,他会头晕,不敢睁开眼睛。如果他吃了辛辣的药,他就会退休。延伸到徐佳的初秋。由于工作辛苦,又吃冷食,他得了重病,腹痛、出冷汗、四肢冰凉、口鼻发凉。田益思《内经》说:“寒在小肠膜间,血为络,故血滞不能注于大经,血气不能运出,故积于过去。”也是肠胃冷,晕厥上出,所以又疼又吐。各种寒疼内,热止疼。罗千福想吃药,但是药不能吃。当他看到药时,他呕吐了。于是我用半斤左右的白纸在肚子上铺了一块煮好的艾绒,均匀的铺在纸上。把傻洋葱数数,切成两半,铺在煮好的艾蒿上,反复几次。盖上一张白纸,用慢铁烫一下,冷了就好办了。当你在熨烫开始时变暖,疼痛就会减轻,当你变暖时,疼痛就会停止。晚上睡一觉,第二天再对症下药,就好了。

卷六《阴证治》……”。住院的董燕成,四十多岁了。由于过度劳累,他口渴了。他喝牛奶,伤冷的东西。然后从肠子开始腹痛,四肢发冷,出冷汗,口鼻发凉,有时候头晕。他的六根血管像蜘蛛丝一样。天一用葱烫脐,四逆汤加姜、葱。午夜时分,气温炎热,我喝粥喝到天亮。

以上医案虽均为阴寒实证,但因患者年龄、体质、病因、病情不同,灸法也有所不同。患者年事已高,身体虚弱,足胫冷痛,脉细而微。洛天依认为是阳虚寒湿侵袭所致。方法应该是重阳快补,艾灸好补阳。所以用大艾炷敷,选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穴等强项,温阳散寒祛湿。镇定剂和董延成都是中年人,都有腹痛、肢冷、冷汗,都是阳虚引起的,想脱。洋葱烫法擅长温里散寒,所以洛天依选择了洋葱烫法,敷在腹部和肚脐上,温里散寒,回阳。

3赏针。祛邪排毒

针对邪毒入络,气滞血瘀导致局部肿痛的情况,洛天依恪守《内经》“热则致病”、“血当实则定”的宗旨,以针刺络,以活血、清热、祛邪、排毒。

卷22《治风痰》……栎。七十个人中有两个人参与了杨公的政治事务,他们一直患有风疾。突然,他们的头变黑了,眼睛瞎了,心绪烦乱,头酸疼,微肿微红,脸颊发红。洛天依认为患者年老体弱,喜饮酒,湿热久积,风痰内功,上热下寒,虽上热盛,怎敢用寒凉之剂,损伤脾胃!根据《内经》“热为病因”理论,用三棱针在头上扎了20多处紫黑色的血。过了一会儿,领导觉得清醒了,症状减轻了,又给了几剂天麻半夏汤。

第22卷“北方脚气病的治疗”…狮子。中书粘公,四十多岁,躯干魁梧。冰·陈春在到达扬州时患有脚气。他的四肢全身微肿,酸痛的双手无法靠近,尤其是小腿,无法穿鞋。洛天依认为,这是由于湿毒入络,气滞血瘀,导致足胫肿痛。根据《内经》“血当实而定”理论,用三棱针将血刺于其上,血凸出二尺余,渐如线流于地,约半升,其血呈紫黑色,肿则疼痛减轻,以当归电痛汤服之。晚上睡觉,第二天就好了。

卷22“病有远近,治有急。正南苑

长得帅,七十多岁,有春夏之交的综合症。因饮酒过量,咽痛,耳前后红肿,舌强,唾液黏稠,吐不出,言语困难,夜不能卧,腹痛,肠鸣,腹泻。罗天一认为患者咽部肿痛,前后耳红肿,急。如果很急,就要处理,然后会肿起来,会出紫黑色的血,然后肿会大大的缩小。然后用龚毅粉等药物治疗脾胃来解决问题。

卷23《上热下寒证治》…367。姚公茂六十个有七个,有时候呆着就有毒。元朝春天,他因酒染病,头面部肿胀疼痛。耳朵前后肿胀,胸闷,咽喉不利,下半身冰冷,尤其是脚和胫部。洛天依诊断为上热下寒。根据《内经》“热盛则肿”和《难经》“热盛则肿,盛则射”的理论,钱复在肿上刺了50多刀,血紫黑如露,过了一会儿,肿痛消散。艾灸气海、足三里可以缓解胫部的寒气,姬鸡解毒汤可以帮助其十天恢复。

针对以上病例的阳证、热证、实证、痛证,洛天依主张针刺放血,清热解毒,通络止痛。对于阴证、寒证,洛天依主张用烧针排脓,如王伯禄坏疽...181,或用尖针排毒,如段历史上的疖风...5,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

4摘要

洛天依虽然不是以针灸闻名,但却是一位专攻中医内科的国医大师,在针灸方面的学术造诣也是相当深厚的。原因之一是他有扎实的经学功底,深得《内经》和《难经》中针灸的精髓。二是继承了脾胃学派创始人张结古、云七子的针灸学术。三是经常与当时的针灸大师窦汉卿、胡继孚等探讨医术,交流经验,获得了针灸大师真传。除了上面的引文,他的针灸医案还用云起子刺了十二井。针刺肩井穴,灸足泽,加味冲和汤治疗张平定"腑内风证"。取天竺灸照沧海脉,取陈翔天麻汤治魏景福之子“治痫”。艾灸仲婷穴,服用当归四逆汤治疗赵云石夫人的“疝气疗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