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美丽的风景

桂平山川秀美,景点众多。“天下无双”、“凤凰好景点”、“修盖南天”是“游得上”的旅游景点和佛龛。被誉为“南方第一秀山”的西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金田起义地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潭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白石洞是中国道教36个洞穴中的第21个。罗丛洞是中国七十二福地之一。东塔是广西最高的古塔。大藤峡是著名的河流峡谷,也是明代瑶族人民起义的基地。毛泽东总统曾亲笔题词“大藤峡”。释宽能灵舍利是世界上记载的第一件比丘尼舍利。广西第一北回归线标志塔等景点令人难忘。桂平西山风景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的桂平市,是由太平天国金田起义遗址、太平山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紫荆山庄瑶寨村、天南福地罗丛洞、白石洞故里、马佐荔枝和周迅古城风光、北回归线标志等景点组成的大型景区。总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

桂平西山素有“林岫、石齐、泉甘、茶香、佛圣”之称。峰峦嶙峋,巨石数十甚至百余立方米,其间怪石嶙峋,曲径通幽。石树参天,绿树成荫,自然景观壮丽。西山茶远近闻名,清香可口,远销全国各地。权干一直为世人所称道。近年来,人们用优质的牛奶泉水酿造了很多甘甜的甘露,如广西有茅台之称的牛奶春酒、罗汉果露等,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矿物元素。又甜又清爽。每年夏天,乳泉旁都有一根竹筒,路人可以用来取水饮用,舀起一筒泉水,慢慢啜饮。这是一大乐事,被称为西山一绝。

桂平市西部是桂中龙山的一部分,被称为苏茹之春的摇篮。因为这一带是中生代花岗岩,地下水附着在岩体的裂隙中,积水成泉。这种泉水水分子密度高,表面张力大,含有一种特殊的物理现象。据说只有杭州的虎跑泉能与之媲美。曾经有人表演过:直到113块放进去,水在杯口像面包一样鼓起来,却没有溢出来,打破了满了就溢出来的规律。看到这一特殊物理现象的人无不惊叹不已。当地人民更加自豪。桂平有采茶调,赞美奶泉:花石、花石、奶泉水、西山茶。这个不要告诉俗人,俗人听了会出家的。

在一块花岗岩巨石上,一棵奇妙的树根光秃秃地长在石头上。巨石下是乳泉二字,古人所写。泉水深达1米,冬天不会干涸,夏天不会溢出。据《周迅县志》记载,这里的乳泉清澈如杭州龙井,但甘甜无比。有时会流出汁液,白如牛奶,故名乳泉。现代科学测试证实,这种现象是由氡引起的。氡气随泉水高速喷出时,出现乳白色现象。

西山风景区历史悠久。这里曾是佛教胜地,但仍有较为完整的佛教建筑和寺庙,如龙华寺、巩俐寺、西施寺、乳泉阁、格非阁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4000多首诗和对联来欣赏西山。大藤峡位于钱江下游,出口距桂平市区约8公里。据说古代在大藤峡峡谷中横过一根碗口粗的藤条,故名大藤峡。大藤峡长44公里,以桂平与武宣县交界处的横石集为入口,以努滩为出口,均在县城内。峡谷两侧有高耸的山峰、险滩、陡坡、深谷、悬崖、绝壁和支流。夏天,沙滩海浪翻滚,海浪拍打着海岸;秋天是广西最典型的峡谷风光,碧波荡漾,山川闪耀。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在此游历,撰写了《大藤峡游记》一文。

明初,大藤峡爆发了大规模的瑶族农民起义。起义军一浪高过一浪,坚持武装斗争近200年。碧潭、任贤亭、三美洞和峡谷北岸的九层楼都是当年的古战场。大平山位于县城西北部大藤峡腹地,距市区约35公里。这里山势险峻,沟壑纵横,雨量充沛,地理结构发育完善奇特,景观壮丽,奇花异草醉人,热带树木珍稀,鸟兽珍奇,是桂东南较为完整的热带亚热带自然季节性雨林区。它被誉为“小西双版纳”。1983年,县人民政府发布公告,将其划为动植物自然保护区。

大平山地形复杂,结构奇特。大多数山谷是V形的,也有一些是U形的。90度角的悬崖随处可见。当你从谷底向上看时,你常常只能看到蓝天。重叠的岩石形成的山峰就像它们巨大的千层蛋糕。从山顶俯瞰山下,只见茫茫丛林,在茫茫云海中忽隐忽现,变幻无穷。因为森林茂密,水资源丰富,大平山瀑布众多,小平山天桥瀑布顺流而下,溢出100多米。声音如雷,水花几十米开外。场面特别壮观。北回归线是赤道以北的纬度圈,也是太阳垂直照射北半球的界限。夏季至日的中午,阳光直射其上,垂直杆上没有影子,其北部地区的物体影子也最短;夏季至日过后,直射阳光逐渐南移。冬去春来,阳光又直射这里,造成四季寒冷。海归,这也叫。

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北温带的天文分界线,沿着它的区域是亚热带。北回归线贯穿中国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四省,全长2000多公里。在广西境内,途经梧州、桂平、上林、平果、那坡等16个市县,全长500多公里。因此,广西气候独特,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雨量充沛,植被茂盛,物产丰富。北回归线在天文、地理、气象、农业、生态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桂平古县,以其文化景点和美丽的风景而闻名。桂平北回归线标志的设立,为蒋勋河两岸锦上添花。科学普及和国情教育增加了新的园林,规划建设和旅游开发也从中受益。

该标志位于东经110 08' 37 ".34,北纬23° 26 ' 15 " . 67,占地面积2462平方米,高17.2米。它是广西北回归线的第一个标志。主体工程于1996年11月1日开工,1997年6月21日竣工。罗丛洞位于莲花山前散落的喀斯特残丘中,在郁江白沙尾东南约8公里处,距市区35公里,属四间村。在方圆五六公里的平原上,有九座石山拔地而起,其中一座高70米,长约350米,宽约80米。坐北朝南,看起来像翻了船。被誉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桂平八景之一的“罗丛洞月”,指的就是这座石山。

洛丛洞有古人类洞穴遗址。1980年,自治区和各县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洞穴中发现了大量的遗物,如夹砂陶片、磨光肩石斧、蜗牛胶结层、动物骨骼、野猪牙齿等,表明在距今约6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此长期生活和居住。在龙岩附近的一个小山洞里,至今还保存着相当明显的文化层,文物考古人员曾在这里采集过石器、陶片、螺蛳壳等遗物,现藏于县博物馆。

罗丛洞成为一个景点,始于宋祐年间(1049至1054)。当时,从洛阳到周公(今平南县)的省亲程颐、程颢,和他们的老师周敦颐一起,“游遍了浚县的名胜古迹”,他们曾在那里建造家园、学习和讲学。后人在其故居遗址上修建了周城三夫子庙。如今,寺庙已不在,但用大块石灰岩建造的墙基依然存在。明朝崇祯十年(1637),徐霞客专程游览落丛洞,并在《广东西游记》中有所记载。白石山位于桂平市东南35公里,马东旭西北8公里处。海拔650米,道经称之为“白石洞”,在全国36个洞穴中排名第21位。寺庙建于宋代,明代后成为旅游景点。明朝崇祯十年(1637),徐霞客曾在此游览,撰写白石山游记。山的东面是独秀峰,孤峰在天,荷花在西,又名鹅头峰。它是白石山的主峰,山脚下有寿圣寺,不远处有炼丹炉和飞鼠岩,都是吸引游客的独特景观。

白石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道教活动的场所。有寿圣寺、三清观、会仙岩寺。这座山由独秀峰和李安瑞两座石峰所环绕。其中有五座老峰,山的东面是独秀峰,拔地而起,四面绝壁,直指小寒,海拔648.8米,相对高度500米。山的西边是莲花峰,极其险要,如游龙。山景独特而壮丽。上山的必经之路是一条天空线,宽度超过2米。它是由一个石峰缺口形成的,墙被打破达300级左右。抬头,只能看到长长的白云。看不见的地方,悬崖是阶梯,石壁上凿有70多级石阶。这是勇敢的登山者的兴趣所在。回望峰顶,自豪感油然而生。就是不信无阶级的升天,露出几十层云。

交通

桂平客运站坐车到马东镇或麻友镇,然后让面包车去白石山。龙潭森林公园到处都是山,峰峦叠嶂,千峰如屏,劈地摩天,怪石嶙峋。连绵起伏的群山就像上下飞舞的青龙。山脉的脉络清晰,层次丰富。远眺群山,眼前是一簇簇,高低不平,不断向外延伸。最高峰大平峰海拔1158米,相对高度780米。四面环山,呈现出顶天立地的磅礴气势。

峰下有深谷,幽潭在天竺旁。这里峡谷众多,狭窄的峡谷蜿蜒在山峰之间。游客走过峡谷,忽而走过陡峭多刺的山坡,忽而踏足溪流,忽而潜行在尖尖的岩石中。海浪的声音和小溪的声音融合在一起,在潮湿的空气中回荡。空气中弥漫着多年的青苔香,泥土香,一种原始自然的气息,浓郁的野趣。在这个远离山野尘嚣的地方,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随处可见的树荫,听着鸟鸣蝉鸣,整个身心仿佛都被大自然洗得干干净净,为之融化,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春天,这里繁花似锦,各种草药芳香四溢。枝头生出芬芳的绿叶,满山绿,蜜蜂飞舞,蝴蝶飞舞。五彩缤纷的花朵点缀其中,散发出阵阵花香。走在龙潭,总感觉有一股浓浓的春天气息。盛夏,树荫茂密,树木繁茂。这里也变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新绿、新绿、浓绿、深绿、墨绿、墨绿交融在一起,显示出勃勃生机。鼓舞人心,振奋人心,给人希望。金秋时节,龙潭色彩斑斓。乌桕和枫树的红叶浸在绿色中,红绿相间,构成了一幅巨大而华丽的油画。

龙潭森林公园峡谷纵横,溪流密集,瀑布众多。从深山中流出的溪水,在林中怪石中弯弯曲曲,忽升忽落,形成了一流的急流和层叠的潭瀑。瀑布是公园的奇观之一,具有生动的动态美。这里有的瀑布高达100米,挂在高高的绿色岩石上,像巨大的水晶幕布在空中飞舞;一些瀑布在山谷中咆哮,几个跳跃之后,声音如滚雷。石泉溅起的无数水滴,化作蒙蒙水雾。在阳光的照射下,七色彩虹经常变幻,像一个彩色的桥飞架,整个山谷仿佛笼罩在一层金色的面纱中。近看瀑布犹如龙凤舞,生机勃勃;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幅白色的幕布,宁静而优雅。多美的瀑布啊。

无数溪流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水潭。大的500多平米,小的10平米。池水清澈湛蓝,还有很多种鱼。有的池子里爬满了绿树和绿色的笼子,它们一个接一个向前探着水面,就像一把绿色的大伞,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室内游泳池。有的水池水面宽阔,倒映蓝天、白云、远山、树木,渲染出一幅美丽的水下画卷。紫晶山属于大瑶山的残脉,位于城市的北端,东邻平南县的鹏化山区,西北与武宣、象州、金秀三县相邻。它幅员辽阔,面积达270平方公里。这片土地上群山重叠。林海茫茫,大坪、田心、花雷三水自北向南交汇,再经封门坳突破峡谷,向金田平原进发。

紫荆山是一个奇水的山区,洪水项海拔1313米。因为“山高皇帝远”,明代大藤峡瑶族起义曾被“取为窑洞”(旧县志)。1851年,太平天国在金田村起义,紫荆山成为这次农民起义的摇篮。至今,两次农民起义的遗迹随处可见。在紫荆山,壮、汉、瑶三个民族比邻而居,壮村瑶村风景独特。

紫荆山位于几个县的交界处。清中叶以后,这里曾是周迅、柳州、梧州的陆路交通隧道。《旧武宣县志》在一幅地图上,将武宣县东乡至紫晶山的一条羊肠小道——东张街,标为“通衢大道”。解放后,研究经济史的学者络绎不绝,沿着这条“大道”,寻找近代广西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脉络。

这样一条“通衢大道”也是从紫晶山以北,经洪泛边界,一直延伸到象州县。据史料记载和紫荆山老人代代相传,清朝道光末年(65438+40年代末)后,大批“过山客”沿着这条崎岖的小路,经紫荆山南下,再经金田平原,将各种山货、土特产运到蒋勋河上的大黄河口,再经水路运到梧州、广州。向西、向北越过东乡界、洪水界,把“东盐”、“洋纱”、“火油”等大批所谓“洋货”运到武宣、象州,再运到柳州、贵州。这些“过山游客”都在路上,少则每天几十人,多则每天两三百人。

洪水界下的界角、深水界下的花雷、东乡界等村落是“过山”的必经之路。当时村民开了很多路店,专门给商户住宿。到现在,当地的老人还可以给来访的客人指路。路店就是在那里开的,活灵活现如数家珍。

紫荆花山区曾经孕育了大藤峡瑶族人民起义和太平天国起义。洪秀全和冯云山在这里秘密进行了几年的反清活动,留下了许多吸引中外游客的历史遗迹。

在紫晶,有三个民族:壮、汉、瑶。壮村的瑶村,景色奇特,风格独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来参观它。“东塔”是桂平八景之一。面对东塔的一段蒋勋河位于杨澜海滩之下,水下暗礁随处可见。黔渝两江汇合后,水流湍急,被山石阻挡,激起漩涡。数里江面,波涛汹涌,循环激荡,变化无穷,蔚为奇观。故称东塔回澜。

东塔位于蒋勋南安市和桂平市的王迅镇。它因城市的东郊而得名,离城市4公里。它是广西最高的古塔。1963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塔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它是桂平县令刘万安养大的,但刘万安死后只建了两层。崇祯年间,九层宝塔由知府李错雄和葛建造。

关于东塔的修建,当地流传着一句话:从前有一位风水先生告诉人们,“两江夹一舟,难久为官。”他说桂平地势狭长,又是一片竹筏。两条大河左右冲击,竹筏摇曳,此处官总是不长。风水先生提出,只要在两河交汇处建一座宝塔,就像在竹筏上插一个便士。据说刘万安当上桂平县令后,对风水先生的说法深信不疑,于是大规模修建了这座塔。没想到,塔还没建好,县令就死在了办公室里。

经过400多年的风雨,东塔已成废墟。90年代中期,桂平市人民政府按原貌对东塔进行了维修。

塔为八角形空心圆柱斜柱式砖塔,底径12米,高50米。每层都装饰有九个重檐,并涂有朱砂。每层有8个鬼角门,其中2个是真门,6个是假门。塔内有穿墙螺旋,直达顶层。塔顶有一个铜葫芦,原本是为了“辟邪”和装饰,实际上起到了避雷针的作用。每层的八个飞檐最初都装有铜钟,其中64个在风中叮当作响,几英里外都能听到。不幸的是,它们已经不存在了。

东塔位于蒋勋平原,四周土地辽阔,车来车往,河水从塔旁流过,百船竞渡。东塔拔地而起,形似钢笔,直指苍穹,与远处的西山、白石山遥相呼应,气势恢宏,蔚为奇观。过去,塔附近的蒋勋河下有许多岩石,河水被阻挡搅动,塔影在河中摇曳,十分美丽。桂平绿豆糕是桂平的美食代表。其中,洪发祥绿豆糕就是一个典范。鸿发祥绿豆糕是桂平鸿发祥面包店的传统产品,早在解放前就在穗港澳地区享有盛名。

洪发祥绿豆糕嫩滑香甜,清香扑鼻,甜而不腻,集糕点和凉性补品两大特点于一身。洪发祥绿豆糕像柠檬,绿润,像碧玉。尝的时候配上茶树,味道更好。

鸿发祥绿豆糕畅销广西、广东等内地省份,并远销港澳及东南亚地区。

去桂平旅游,给亲戚朋友买绿豆糕,是每个游客的习惯。静慈斋观位于广西桂平市西山风景区西施寺。由桂平市佛教协会组织,可预约为港澳台胞、海外侨胞及各界人士举办素食餐会,并提供素面、饺子等风味小吃。在净慈斋厅用餐,不仅可以领略到素食的特殊风味,还可以了解到一些佛教文化中饮食的起源。

净慈斋堂制作的素食受广东影响,与广东佛教界制作的素食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素宴上经常出现的菜品有《绣球玉液》、《彩菇争艳》、《杏林春色》、《杂花》、《千层贴面》、《酥莲》、《酥香卷》、《好运》、《不可思议》。有些菜充满了诗意,表现了家庭成员的幽默。如《杏林满春》《不可思议》。“杏林满春”是由蘑菇、杏仁、胡萝卜、丝瓜、竹笋和调味品制成的,它们被切成丁,混合并油炸。红、绿、黄、白、棕相间,淡雅素淡,春意盎然。用沙田柚皮酿造的“不可思议”的皮,嫩滑香甜,味道鲜美。如果没有人介绍,我吃了都不知道是什么做的,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如意吉祥”由荔浦芋头制成,形似“乌鱼”。酸甜脆嫩,口感让人食欲大增。猪脚粉是桂平著名的特色食品。桂平传统工艺制作的猪脚粉在工艺和用料上都很讲究,其中主菜猪脚肥而不腻,皮微脆,不软不硬。猪蹄性平,味甘咸,有补血益气、通乳排毒的功效,适合气虚体弱者食用。猪脚骨中的胶质含有钙、磷等矿物质,可以强健人的牙齿和骨骼。用面粉和面条一起吃,可以补充体力,补血补气。猪脚适合章鱼吃。一起吃可以滋润皮肤,补气养血。

粉桂平猪脚粉用的是河粉。原料:大米。制作工艺:将大米洗净,磨成粉,加水调成糊状,笼蒸成片状,冷却后切成条状。手工制作的粉色和白色河流。桂平猪脚粉用的粉都是手工蒸的,从选米到制浆到蒸,都是手工制作,从来不用机器,因为这样才能保证粉的质量和口感。蒸粉的关键是温度。多一把火太老,少一把火不熟。广西桂平的麻辣酒糟,独特美味。现在的金田市,江口,紫荆花,楠木等乡镇,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吃辣的难吃的东西,都会做。

据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在清末活动于金田、紫荆、江口等地时,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和支持。当时农民生活贫困,一般没有好酒好肉招待客人。于是,当地家家户户都准备了辣米粥或者红薯芋头饭,热情招待叛军,让士兵们吃得津津有味。

制造工艺

这种又辣又坏的食物的制作方法是:将5公斤好的糯米煮熟,冷却到28-36度左右,加入10研磨成粉的酒饼(约50克)拌匀,放入盘中用棉布盖紧,保持温度在25度以上,3天后发出酒香。将切去叶柄的指天椒、牛角椒洗净、晾干,切成2公斤,加入300克熟盐,然后与糯米酒拌匀,放入特制的盛有洗净滴水的瓦罐中,先盖上平盖,再盖上倒钟形盖,用清水封住凸口边缘,防止漏气腐烂。半个月后就变成了酸甜辣咸的食物。

可食用模式

可以随时享用,服用后立即盖好,注意边缘加水密封。一般家庭都有几个骨灰盒,轮流吃。还有的家庭以加工过的豆子、木瓜、萝卜、菜头、黄瓜、大蒜、生姜、空心菜梗为原料,做出各种麻辣五谷杂粮。如果密封得好,可以保存到第二年。这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可以用来送米送粥,或者作为调料做成宴席,可以让人食欲大增,赞不绝口。桂平人有吃狗肉的习惯。以前县城里有个狗肉塘,城外有个狗桥。近年来,桂平的各种熟食摊中,狗肉最受欢迎。在桂平宾馆及各大酒馆,还可以品尝到各种风味独特的狗肉。当地人吃狗肉的方式很多,花样和口味都不一样。或红烧,红扣,或炖,白切,或生炖。小摊点和餐馆用狗肉火锅招待顾客。

可食用

狗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

狗肉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还有入药治病的功效。狗肉性味甘、咸、酸、温,有补中益气、温肾壮阳之功。《普济方》说狗肉“适合久病体弱者,益其气。”据《本草纲目》记载,狗肉能养血补气,特取脾肾二经,瞬间暖胃散寒‘补肾壮阳’,能使血溢脉沸。所以中医一直认为狗肉是一种很好的中药,有补肾益精、温补壮阳的作用。桂平当地有句话:“狗肉滚三圈,神仙不稳。”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狗肉中含有少量稀有元素,有利于治疗心血管和缺血性疾病,调节高血压。狗肉还可以用于老年人的虚弱,如小便不尽,四肢冰凉,精神萎靡等。红烧狗肉,冬天常吃,可以增强老年人的抗寒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狗肉性温,阳虚内热、脾胃温热、高血压患者应慎食或禁食。另外,狗狗吃肉后容易口干,喝米汤可以纠正这种副作用。

烹饪指导

1.烹饪方法,如炒,炸,烧,炖和腌一般使用。

2.狗肉用白酒和姜片反复搓揉,再用稀释的白酒浸泡1-2小时,清水洗净,放入热油锅略炸后熟,可有效减少其腥味。简介

在桂平市,各种小吃摊让人眼花缭乱。在各种小吃中,螺蛳汤是特别吸引人的一种。蜗牛的吃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蜗牛汤。蜗牛汤不仅爽口,而且鲜,特别难能可贵。既像海鲜,又不同于海鲜,所以食客多。

制造工艺

蜗牛汤的制作方法很有讲究。首先,把买来的蜗牛放在含铁的清水里养几天,一天换两次水,让它肚子里的杂质全部排出。

烹饪前,先用刷子将附着在壳上的青苔、泥渍清理干净,再用剪刀将田螺的尾尖剪去,放入锅中加水煮沸,捞起田螺,剥去田螺的盖子,便于油、盐、食材进入田螺。先用猛火炒田螺,加少许油、盐、酒去腥,再加入姜片、桂枝、猪骨汤一起煮。加入少许油、盐、蒜泥、辣椒、紫苏、碧池或假鸡内金翻炒片刻,再配以螺蛳汤食用。

泡好后的螺蛳肉脆爽,汤汁鲜美,有一种说不出的野味。

可食用

蜗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C和钙等。中药可以入药,具有清热生津、明目利尿、通淋的作用,对人体非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