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中药竹叶词典3.1来源3.2性味归经3.3功能主治3.4竹叶用法用量3.5用法4 "* 竹叶字典4.1来源4.2拼音名称4.3竹叶别名4.4来源4.5原形4.6性格4.7性味4.8经络经络4.9功能主治4.10竹叶用法用量4.65438 8+01附件4.12摘录5参考附件:1处方使用中药竹叶2中成药使用中药竹叶3竹

2英文引用竹叶[21世纪科技双语词典]

兰道汉英词典

3《中医大辞典》竹叶竹叶是中药的名称,出自《名医实录》[1]。

3.1来自紫竹叶。)蒙罗瓦尔。亨尼斯(MITF。)Stapf ex Rendle等[1]。

3.2性味甘、淡、寒【1】。入心经胃经[1]。

3.3主要功能是清热除烦,凉心止痉[1]。主治:发热,烦渴,口舌生疮,惊风,冷淋,茎突涩痛[1]。

3.4竹叶的用法用量:6 ~ 9g [1]。

3.5用竹子新长出的嫩叶卷而不放的,称为竹卷心,又名竹心、竹针,有清心除烦、解暑止渴之功效,多用于热病暑热、烦渴、谵妄等症[1]。

4 *字典竹叶4.1来源《别录》

4.2拼音名称Zhú Yè

4.3竹叶别名为斑竹(Bielu)。

4.4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竹的叶子。新鲜采摘者可以随时吃药。

4.5原植物形态见文章《竹茹》。

4.6特征叶狭披针形,长7.5 ~ 16厘米,宽1 ~ 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钝圆,叶柄长5毫米左右,一侧边缘光滑,另一侧锯齿粗糙;平行脉,6 ~ 8对次脉,小横脉非常显著;叶片深绿色,无毛,背面颜色较浅,基部略有毛;薄而脆。气息淡,味道淡。最好是绿色的,完整的,没有分枝的。

4.7性味甘淡,寒。

(1)《别录》:“尝辛平,大寒。”

②药性理论:“味甘,无毒。”

(3)颜路本草:“苦,甘,微寒,无毒。”

④本草郑铮:“味甘淡,性平,气微凉。”

4.8经络入心、肺、胆、胃经。

①滇南本草:“入肺。”

②《雷公炮制药物性质说明》:“入心、肺、胃。”

(3)《本草纲目》:“始于太阳经。”

④药物含义:“入心、肺、肌。”

4.9功能主治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治疗发热,烦渴,惊风,咳嗽,呕吐,面红,小便短,口疮。

(1)别录:“主胸痰热,咳嗽逆气。”

②药性理论:“治热毒风呕血,止渴。”

③《食疗本草》:“治咳嗽、止渴、化痰、喉炎、除烦热。”

④《日华子本草》:“除痰,治发热狂躁烦闷,中风失语,发热强,头痛头风,孕头地上旋,止惊发热烦闷,癫痫小儿上吊。”

⑤张苏园:“凉心经,益元气,除热健脾。”

⑥《纲要》:“煎浓汁,洗齿中出血,洗直肠。”

⑦《本草》:“治虚热,烦躁失眠,止烦渴,生津,利湿,利咽,小儿风热惊风,癫痫。”

⑧《重庆堂随笔》:“肝胆之风,内泄,温部之热,外清,故有安神止痉之效。”

⑨《本草返老还童》:“凉心健脾,治吐血流鼻血,耳聪目明。”

4.10竹叶用法用量:煎服,2 ~ 4元。

4.11附件①治热渴:淡竹叶五升,茯苓、石膏三两,小麦三升,栝楼二两。五味服,竹叶两桶水煮,取八升,药服,煮四升,让我取御寒服。(《外台秘方》竹叶汤)

(2)治疗伤寒后,有虚损不足,气逆欲吐:竹叶两把,石膏一升,半夏半斤(洗净),人参二两,麦冬一升(去心),甘草二两(炒),粳米半升。(《伤寒论》竹叶石膏汤)

(3)治愈霍乱后,会感到燥热、急躁、不安:煮竹叶汁,喝五六味。(生肌总录竹叶汤)

(4)治小儿心中风热,恍惚:持竹叶,合粳米,半艾草。服两杯水,煮两味,取一杯汁,除我,抛米为粥。(《盛慧芳》竹叶粥)

⑤治疗产后中风发热面红、喘息、头痛:竹叶一把、葛根三两、分叉一两、桔梗一两、甘草一两、桂枝一两、人参一两、附子(制)、大枣十五枚、生姜五两。用一桶水将两升半的十大香精煮沸,在不同的温度下分三次服用。温暖的覆盖物会让你出汗。(《金匮要略》竹叶汤)

⑥通淋治疗:淡竹叶、车前草、大枣、黑豆(炒去壳)、邓鑫、甘草各一元半。上桌做一份,用两杯水,煎至七分熟,不分时间温服。(《妙方》竹叶汤)

⑦治小肠移心热,口淋:淡竹叶2元,木通1元,生甘草8元,炒车前子6元,生地黄6元。(《医力的简单含义》中的刀赤三)

⑧治疗产后血气不足多汗:竹茹,三分煎,温服,片刻再服。(《经济效率产生财富》)

⑨治疗突然发作、突然疼痛的头疮:将竹叶一斤烧烂,捣成末,将鸡蛋调匀,第三、四日敷用。(《盛慧芳》)

4.12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