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花的牡丹

牡丹(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别称: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药、白雨金、洛阳花、富贵花等。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汉中是中国最早人工栽培牡丹的地方,为落叶亚灌木,这一地区尚有野生单瓣品种存在。牡丹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间;根肉质,粗而长,中心木质化,长度一般在0.5~0.8米,极少数根长度可达2米。牡丹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牡丹以洛阳、菏泽所产最富盛名。 生长环境

性喜温暖、凉爽、干燥、阳光充足的环境,恶热。喜阳光,也耐半阴,耐寒,耐干旱,耐弱碱,忌积水,怕热,充足的阳光对其生长较为有利,但不耐夏季烈日暴晒。适宜在疏松、深厚、肥沃、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中性壤土或砂壤土中生长,忌粘重土壤或低温处栽植。酸性或黏重土壤中生长不良。 多采用嫁接方法进行栽培,因为与芍药同属芍药属,又多选用芍药作为砧木。牡丹不仅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还有相当重要的药用价值。历史上有不少诗人为它作诗赞美。如唐诗赞它:“佳名唤作百花王”、“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又宋周敦颐“爱莲说”中写有:“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中国人民把牡丹看作是人类和平、幸福、繁华与富足的象征。李时珍指出:牡丹只取红、白两色的单瓣者入药,其他品种皆人工培育而成“气味不纯,不可用”红花者偏于利,白花者偏于补。牡丹花适用于面部黄褐斑,皮肤衰老。常饮可使气充沛,容颜红润,精神饱满。

主要产地

我国牡丹资源特别丰富,因牡丹原产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史,南北朝时代(420年~589年),南朝诗人谢康乐就有“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之说。根据全国牡丹争评国花办公室专组人员调查,我国滇、黔、川、藏、新、青、甘、宁、陕、桂、湘、粤、晋、豫、鲁、闽、皖、赣、苏、浙、沪、冀、内蒙古、京、津、黑、辽、吉、海、南、港、台等地均有牡丹种植,大体分野生种、半野生种及园艺栽培种几种类型。

如今栽培面积最大最集中的有菏泽、洛阳、北京、临夏、天彭、铜陵等。通过最内几年中原花农冬季赴广东、福建、浙江、深圳、海南等地进行牡丹催花,促使了牡丹在以上几个地区安家落户,使牡丹的栽植遍布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 河南洛阳自古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称,有“牡丹之都”、“中国之都”之美誉; 山东菏泽素有“牡丹之乡”之美称; 甘肃紫斑牡丹; 安徽铜陵; 河北柏乡有株千年牡丹; 陕西汉中有、牡园; 安徽巢湖银屏山有一株千年牡丹; 四川彭州市丹景山为中国天彭牡丹的发源地。 药用价值

牡丹不仅有观赏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将牡丹的根加工制成“丹皮”,是名贵的中草药。其性微寒,味辛,无毒,入心、肝、肾三经,有散瘀血、清血、和血、止痛、通经之作用,还有降低血压、抗菌消炎之功效,久服可益身延寿。养血和肝,散郁祛瘀、适用于面部黄褐斑,皮肤衰老,常饮气血活肺,容颜红润,改善月经失调,痛经,止虚汗,盗汗。 花语

喜欢牡丹的人以宽大的心胸和献身的爱情与人交往。 牡丹:圆满、浓情、富贵、美丽 秋牡丹:生命、期待、淡淡的爱 品质

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历史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千古绝唱。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宋代有十几部。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赋,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数见不鲜。

解放后,牡丹种植有长足地发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

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文化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 较浓重的生物学特点; 较浓重的药物学特点; 较浓重的园艺学特点; 较浓重的美学特点; 较浓重的文学特点; 较浓重的乡土气息; 浓重的富贵之感; 浓重的人生回味; 浓重的生活氛围; 浓重的旅游氛围等特点。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结合产物,从古今中外牡丹发展的历史来看的确如此,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国运昌时花运昌”,历史又一次证明了这一深刻的哲理。历史上,古都洛阳的牡丹为最多、最好,有两个传统名种,一个开黄花的名姚黄,另一个开紫花的名魏紫,一直流传到今天。“洛阳牡丹天下无”,牡丹已被洛阳市定为市花,并确定每年4月15日~25日为“洛阳牡丹花会”。每当花会期间,中外游人群集,***赏花王。除此之外,牡丹在中国称为花之富贵者也。

相关诗词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李白《清平调》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

宋 杨万里  君不见,沉香亭北专东风,谪仙儿词天无功。  若不见,君王殿后春第一,领袖众芳捧尧日。  此花可令转化钧,一风一雨万物春。  十分整顿春光了,收黄拾紫归煤表。  天香染就山龙裳,余芬却染水云乡。  青原白鹭万松竹,被渠染作天上香。  人间何曾识姚魏,相公新移洛中裔。  呼洒抚招野客看,不醉花前为谁醉。

唐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 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  佳名唤作百花王,  竟夸天下无双艳,  独占人间第一香。

典故

牡丹是中国传统名花,富丽堂皇,国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寓意,代表着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之风范。“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传说,天授二年腊月初一,西长安大雪纷飞,武则天饮酒作诗,乘兴醉笔写下沼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连夜开放,独牡丹不违时令,闭蕊不开。武则天盛怒之下,将牡丹贬出长安,发配洛阳,并施以火刑。牡丹遭此劫难,体如焦炭;却根枝不散,在严寒凛冽中挺立依然,来年春风劲吹之时,花开更艳,被誉为“焦骨牡丹”。洛阳牡丹遂驰名天下被称作“花魁”,洛阳人培育牡丹、观赏牡丹亦日盛成俗。又传,唐玄宗李隆基有一次在后苑沉香亭畔,与杨贵妃一起观赏牡丹。为记眼前美景遂召李白来赋诗,此时诗仙酒醉未醒,半梦半醒之间提笔作《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玄宗贵妃皆大喜赞叹,马上让李龟年谱成曲让梨园乐人演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唯牡丹花开时节也。唐代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有诗记之:“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丁一 编辑整理)

洛阳牡丹观赏部位主要是花朵,其花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洛阳牡丹可在公园和风景区建立专类园;亦可在古典园林和居民院落中筑花台种植;在园林绿地中自然式孤植、丛植或片植。也适于布置花境、花坛、花带、盆栽观赏,应用更是灵活,可通过催延花期,使其四季开花。根皮入药,花瓣可酿酒。

洛阳牡丹品种繁多,花色甚丰,至今已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等9大色系1100多个品种,以及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托桂型、绣球型、皇冠型、金环型、千层台阁型、楼子台阁型等十种花型。如今洛阳牡丹商品已具规模,全市商品牡丹面积4万多亩,4800余万株,初步建立“邙山万亩牡丹产业带”和洛南“隋唐城遗址万亩高效农业观光园”。牡丹遍布全城园林景点、街头花坛、机关庭院和城郊园圃。在科技进步推动下,洛阳牡丹已实现四季开花,盛花期不断延长。洛阳牡丹源源不断地进入国际花卉市场。

1982年9月21日,洛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命名牡丹花为洛阳市“市花”,每年根据牡丹开放情况于4月某日至5月某日举办洛阳牡丹花会。从1983年起,洛阳已连续成功地举办了27届牡丹花会(2009年),并且第28届牡丹花会也将于2010年4月1日在洛阳市隋唐城遗址植物园隆重开幕。二十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贯彻“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宣传洛阳,扩大开放”的指导思想,“洛阳搭台,全省唱戏”,将牡丹花会办成一个融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

相传武则天(心月狐下界)酒醉曾写下一道圣旨,命冬季群花齐放。牡丹不开,武便命将牡丹全部斩伐。

人文寓意

牡丹团花,寓意“富贵团圆”;牡丹连根整枝花,寓意“富贵根基”;牡丹串枝(或缠枝),寓意“富贵万年”;牡丹满开,寓意“富贵全盛”;单独一朵大牡丹花,寓意“富贵一品”。牡丹被誉为中国国花。 牡丹栽植应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栽在背风向阳,不易积水的地方。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栽植。栽植深度以根、茎交接处齐土面为宜,栽植坑的大小以根能伸展为度,坑内留些细土拢成小墩,使根在土壤上坐定,理顺根系,然后复土,踏实,浇二、三次透水,株行距以50×50(cm)为宜。

培育方法

1、播种

牡丹种子在8月上旬成熟后及时采收,立即播种。播种过晚,种子来春不宜发芽。播种牡丹5~6年才开花,故此法一般只在培育新品种时采用。

2、分株

把生长五年以上的大株牡丹连株挖出,放阴凉处晾置2~3天,待根变软时将其分成2~3枝一组的小株,植于圃地。

3、嫁接

剪取大株牡丹发出的土芽或一年生的短枝将其部2~3厘米削成楔形嵌接于15~20厘米长的芍药根上,用麻皮缠紧,抹上泥巴进行栽植,嫁接时间为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嫁接苗应挖沟栽植,其株距10~15厘米,行距30~40厘米,栽后培上土埂,以接穗不露出土为宜。

养护管理

1、施肥

每年至少施三次肥,第一次在花前施,以促进开花;第二次在花后半个月施,以补充开花消耗的养分;第三次在越冬前施越冬肥。肥料以腐熟的饼肥为主。肥量以每株每次0.5~1千克为宜,也可掺拌化学复合肥。

2、浇水

牡丹较耐旱,但干旱季仍需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宜保持空气湿度,雨后要及时排除积水。

3、病虫害防治

牡丹病害常见的有褐斑病,防治方法是,每年花后开始,每半月喷一次波尔多液或托布浸,多菌灵液。入冬前及时剪除病叶烧掉,春季发芽前喷洒石硫合剂。

牡丹虫害主要有吹绵介壳虫,夏秋季节白色虫体附着在枝干和叶背上,可用500倍的氟乙酰胺或1000倍液的氧化乐果药液喷杀或在入冬后用石硫合剂涂刷枝干。

地下害虫主要是蛴螬,防治方法:用50%的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洗浇根部20~30厘米深处,以每亩地0.25千克为宜。

4、光照与温度 

充足的阳光对其生长较为有利,但不耐夏季烈日暴晒,温度在25℃以上则会使植株呈休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