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农业生态区法?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环境”与“经济发展”并存。从这个意义上说,21世纪是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世纪,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学这个术语指的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生态农业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理论指导、组织和发展生产的农业。农业生产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方面是生态的。其特点是:“整体性、协调性、循环性、再生性”,不破坏环境和生态,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目前,我国的农林环境问题不容乐观,保护农林环境势必成为人们关注的紧迫任务,而发展生态农业是摆脱当前环境和资源状况的可行途径。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生态农业建设的问题。一、提高资源利用率立体种植是在半人工或人工环境中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种植。它巧妙地形成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的格局,形成各种生物之间的互利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采用多层次的物质和能量转化手段,促进物质的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综合生物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依靠农学上高超的技术投入,通过高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的结合,使农业结构处于最优状态,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发挥系统的整体性和功能集成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已创建了几十种类型的“立体农业”组合模式,其中一些已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其主要特点之一是“多层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如稻田高效立体种养-养鱼、稻-平鱼多层次立体种养,已在我国南方稻区广泛推广,并列入国家“丰收计划”。励东方自治县:鱼、鸭、猪立体养殖。励东方自治县利用当地淡水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引导农民发展鱼、鸭、猪立体养殖。曾经寸草不生的山塘水库和低洼地,如今呈现出鸭子赏鱼、猪跳的喜人景象。目前,该地区已开发鱼、鸭、猪混养池塘面积,占全县1/3。同时,形成了从种苗供应、饲料加工、病害防治到产品销售的一条龙生产服务体系。湖北农村的立体生态奇观。湖北省新洲县涨渡湖附近有一片池杉林地,是全球环境500洼地之一,国家级立体林业湿地生态系统试验基地。基地内有21公顷的池杉林,常年生活着白鹭、斑鸠、灰喜鹊等十余种鸟类数十万只。科技人员在国内首创了灌溉林地养鱼的方法,在水面上饲养鸭鹅,形成了水、陆、空立体循环生态系统。武汉市东湖区百泉农场建成5000亩集约化鱼塘,池上猪鸭鱼,形成立体生态奇观。湖北天门市石河镇的万亩荒地上,已经建成了一条林、鱼、鸭、鸟的“生物链”。甘肃张掖:乔灌草植被保护。张掖地区的天然沙地被封禁保护,成为瓜果飘香的绿洲。全区保护的60万亩沙质植被郁郁葱葱,景色十分宜人。第二,发展节水旱作农业。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按耕地面积计算,每亩可节约的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年平均降水量约为650毫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此外,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发展节水旱作农业是世界趋势。美国广泛采用秸秆覆盖、少耕和免耕等旱作农业技术。水资源极度贫乏的以色列采用喷灌和滴灌技术,其中滴灌比例达到70%。在荒坡旱地,上部挖鱼鳞坑、低洼处筑坝蓄水、缓坡等高种植、平地用宽垄等方法,提高了旱地的生产水平。要使我国农业再上新台阶,必须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发展节水旱作农业。推广十项技术实施“五措”“五水”九五期间,我国重点推广十项节水旱作技术:1、抗旱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2.秸秆或地膜覆盖技术;3、培肥地力,用肥调水技术;4.秸秆还田技术;5.少耕、免耕、保墒综合耕作技术;6、抗旱“带水播种”等点浇保苗技术;7.水稻间歇灌溉和补充灌溉等模式灌溉技术;8.机械化节水旱作农业技术;9、喷灌、滴灌、微灌技术;10,抗旱保水化学品使用技术。发展节水旱作农业的总体要求是: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机械措施和高新技术措施;蓄水、节水、节水、水管理和科学用水要同步抓;山、水、林、田、路“五字”为一体。塑料大棚栽培节水种植。塑料薄膜大棚(塑料大棚)技术,在干旱地区创造了一个用少量水高效转化太阳能的微环境和微环境。把耗水量大的小麦、玉米作为节水种植,变冬闲为冬忙。实现了“一户农民、一亩塑料大棚丰衣足食、两亩塑料大棚小康”的效益,展现了干旱地区沙产业发展的良好前景。干旱的河西走廊张掖地区,充分利用温室大棚和节水技术,发挥沙漠地区日照优势,克服水资源短缺,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西菜东运基地,谱写了“戈壁运鲜菜”的新篇章。用微咸水在沙丘上种菜塔里木油田位于中国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1994期间,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和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开始开展蔬菜和绿草栽培试验。沙漠生态科学家们总结出了沙漠苦咸水温室种植的种植技术,以及生物脱盐、沙施肥等农业新技术。在过去寸草不生的沙漠上,试验区建成了温室菜园、带挡土墙的露天菜园和植物固沙防护林,建立了咸水灌溉系统。三、施用农家肥和推广生物肥料我国农业的一个特点是全面施用有机肥。正因为如此,土壤经过了几千年的耕耘,土壤肥力经久不衰。保护耕作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施用农家肥。生物肥料厂的建立将协调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山东大学聂燕夫教授曾用植物生长激素处理愈伤组织分化出的麦苗根部,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小麦根瘤。近年来,聂教授与澳大利亚科学家合作研究,在小麦、水稻、向日葵等非豆科作物根瘤中测得的固氮活性已接近或达到大豆根瘤的固氮水平。第四,标本兼治的植物农药生命力强。西药、抗生素、强力杀生剂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人与细菌的斗争越来越复杂,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事实上,理想的杀生剂来自温和的中草药。五、白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希望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包建中提出了打造高度清洁工厂化“白色农业”——微生物资源农业的设想,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基础,以基因工程综合利用为基础。它具有生态农业的特征,即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开发微生物资源,创造“白色农业”是一条可行的新途径。所谓白色农业,就是微生物农业。因为这种新型农业是在高度洁净的工厂里进行的,人们穿着白色的工作服和帽子从事生产劳动,所以被称为“白色农业”。1996年8月,全国首家白色农业研究所在北京延庆县成立,为京郊农业找到了新资源。1998年8月,北京三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微生物工厂建成投产。工厂分为菌种车间、实验室车间、发酵和浓缩车间等。18名雇员穿着白色工作服,戴着白色工作帽从事农业工作。这说明真正的微生物工厂已经在京郊出现了。微生物资源的开发潜力巨大。据测算,我国每年约有5亿吨农作物秸秆。如果将秸秆的20%,即654.38+亿吨,通过微生物发酵转化为饲料,可获得400亿公斤饲料粮,占我国年饲料粮的65.438+0/3。微生物产业是节地工厂化生产,年产单细胞蛋白65438+万吨的微生物工厂。蛋白质,可以相当于654.38+0.8万亩耕地,或者说蛋白质,3亿亩草原饲养牛羊的动物,有力地说明了生态农业是可以解决粮食问题的。大力发展秸秆养殖业是加快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战略举措。小麦秸秆还田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对化肥的依赖。所谓免耕覆盖,就是小麦和麦秸收割后,不进行耕作,直接播种。这样做,不仅省去了挖地的一个主要工序,大大减少了工作量,而且可以防旱蓄水,防洪倒伏,改良土壤。精量播种就是精量播种。在确定了行距和株距后,逐株播种,既能节省种子,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光、水、气、养分,保证稳产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