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明子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拉丁名5英文名6决明子别名7决明子处方名8决明子产地9决明子产地10决明子的采收及初加工165438+ 0决明子的加工11.1.1决明子的加工方法11.138+01.3加工功能11.4加工研究11.5贮藏方法12决明子归经的性味13决明子的功效与主治14决明子的化学成分15。决明子的药理作用16决明子中毒16.1不良反应机制16.2临床表现16.3药典治疗标准17决明子17。. 2来源17.3性状17.4鉴别17.5检验17.5.1水分17.5.2总灰分17.6含量测定17.6 . 17.6 . 000000000006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17.68+0.1决明子17.7.1.1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17.7.1.2炒决明子17.7 . 1.2 1鉴别17.7.2性味与归经17.2为方便阅读,以下文字中的决明子已自动替换为决明子。你可以点击这里恢复它的原貌,也可以用备注显示1拼音C m 4 o ju é mí ng。

2英文参考决明子[湘雅医学词典]

3.草决明作为中药名称概述,出版神农本草经【1】。决明是决明或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2]。决明略呈菱形或短圆柱形,两端平行倾斜,长3 ~ 7毫米,宽2 ~ 4毫米。表面呈青褐色或深褐色,光滑有光泽。一端扁平,另一端倾斜,背腹表面有1条凸出的脊线,脊线两侧有1条斜对称且较浅的线状凹纹。坚硬,不易折断。种皮薄,子叶2,黄色,折叠重叠成“S”形。气微,味苦。决明子短而小,长3 ~ 5毫米,宽2 ~ 3毫米,表面脊线两侧有1条宽的淡黄褐色条带。炒决明子表面开裂,无光泽,微香[2]。

决明子味甘、苦、咸,微寒[2][1]。肝大肠经[2]。具有清热、明目、通便的作用[2][1]。用于目赤、涩痛、羞明、流泪、头痛、头晕、视物模糊、便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生决明子长于清肝润肠[2]。用于目赤肿痛,便秘[2]。炒决明子可以缓解寒性腹泻的性质,有平肝滋肾的功效[2]。可用于头痛、头晕、白内障[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记载了该中药的药典标准。

4拉丁名称决明子(La)(中药术语(2004))

5 .英文名称决明子(中药术语(2004))

6决明子、木贼决明、假绿豆的别名[1]。

7.决明子的配方是决明子、决明子、炒决明子[2]。

决明的来源是决明或决明的干燥和成熟种子[2]。

9决明子的产地主要产于安徽、江苏、浙江、广西、广东、四川[1]。

10决明子的采收与初加工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播种,去杂[2]。

165438+

唐代有醋渍(千女翼)[2]。

宋代(太平盛慧芳)曾有轻微爆炒[2]。

到了明清时期,基本上用的是油炸的方法[2]。但是,《秉灵本草纲目》记载了酒的烹调方法[2]。

现在主要的加工方法有炒黄等[2]。

11.1决明子的加工方法11.1决明子取原药材,去杂,洗净,干燥[2]。用时间捣碎它[2]。

11.1.2炒决明,放入炒制容器中,中火加热,炒至颜色变深,切面淡黄色,爆音减弱,香气逸出,取出[2]。

11.2成品性状决明子略呈菱形或短圆柱形,两端平行倾斜,表面绿褐色或黑褐色,光滑有光泽[2]。一端是平的,另一端是倾斜的。背侧和腹侧表面有1条突出的脊线,脊线两侧有1条斜对称的浅色线状凹纹[2]。努力[2]。气微,味苦[2]。决明子为短圆柱体,表面脊两侧有1条宽的淡黄褐色条带[2]。

炒决明子表面开裂,无光泽,微香[2]。

11.3加工功效生决明子长于清肝润肠[2]。用于目赤肿痛,便秘[2]。如治疗肝火上涌、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的草决明汤(《生肌宗录》),风热上涌引起的眼痒、红肿、疼痛的尚青明目丸(《百病回春》)。对于肠燥或热滞所致的便秘,可用生品大剂量水煎或与火麻仁或瓜蒌配伍[2]。

炒决明子可以缓解寒性腹泻的性质,有平肝滋肾的功效[2]。可用于头痛、头晕、白内障[2]。如治疗肝肾亏损、绿盲白内障的石斛夜光丸(中成药制剂手册);高血压、头痛、头晕,决明子可炒至黄色,代茶水煎(江西本草)[2]。

11.4决明子的炮制研究主要含有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决明子叶素及其苷类[2]。决明还含有红呋喃沙林及其苷类和托拉内酯[2]。

对生决明子、炒决明子及其粉碎品的实验研究表明,在相同的煎煮时间内,生决明子和炒决明子中游离蒽醌的含量均高于粉碎品。炒决明子的成分高于生决明子[2]。决明子炒后大量蒽醌类成分被破坏,生决明子中蒽醌类成分主要以结合态存在。结合蒽醌的泻热通便作用,炒决明子仅为生品的26.4%[2]。决明子加热得到的各种炮制品总蒽醌和结合蒽醌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游离蒽醌相应增加,水溶性浸出物也有所增加[2]。炮制对决明子中微量元素的溶出也有影响。虽然生决明与炒决明相比,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不大,但其水浸出物中微量元素的溶出量差异较大,炒决明后溶出的微量元素较多[2]。另有研究表明,决明子中还原糖含量高于决明子,且不受炮制影响。生品中蛋白质含量高,加工后明显降低。富含氨基酸[2]。决明子的抗衰老和免疫增强作用可能与多糖和氨基酸含量高有关[2]。

采用正交设计对决明子的油炸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炒制温度和时间的增加,护肝成分含量减少,游离大黄酚含量增加[2]。药理实验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决明子的保肝、通便作用减弱[2]。炒后既保留了护肝作用,又削弱了通便作用。认为决明子的最佳炒制工艺为140℃,然后在此温度下保持10分钟,取出冷却[2]。

11.5储存方法储存于干燥容器中,密封,置于通风干燥处[2]。

12决明子性味归经络。决明子味甘、苦、咸,微寒[2][1]。

肝大肠经[2]。

肝、大肠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

入肝、肾、大肠经[1]。

13决明子的功效与主治具有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的作用[2][1]。用于目赤、涩痛、羞明、流泪、头痛、头晕、视物模糊、便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

决明子用于治疗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紫绀性白内障,角膜溃疡,头痛头晕,高血压肝阳上亢,高血脂,习惯性便秘[1]。煎服:9 ~ 15g或泡茶饮用[1]。

决明子外用研末外敷,或水煎烟熏,治肿癣[1]。

生决明子长于清肝润肠[2]。用于目赤肿痛,便秘[2]。如治疗肝火上涌、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的草决明汤(《生肌宗录》),风热上涌引起的眼痒、红肿、疼痛的尚青明目丸(《百病回春》)。对于肠燥或热滞所致的便秘,可用生品大剂量水煎或与火麻仁或瓜蒌配伍[2]。

炒决明子可以缓解寒性腹泻的性质,有平肝滋肾的功效[2]。可用于头痛、头晕、白内障[2]。如治疗肝肾亏损、绿盲白内障的石斛夜光丸(中成药制剂手册);高血压、头痛、头晕,决明子可炒至黄色,代茶水煎(江西本草)[2]。

决明子是眼科常用的清肝明目药,具有清热平肝、明目、通腑、润肠通便的功效;

(1)用于肝热或肝经风热引起的目赤涩痛、目黑羞泪。本品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清热明目药物合用。肝热目赤涩痛者,宜配伍夏枯草、栀子。风热目赤者,宜与桑叶、菊花、蝉蜕同用。

(2)还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特别适用于热郁便秘或肠燥便秘。

(3)用于补肾明目,常与蒺藜、女贞子、枸杞、熟地黄同用,治疗白内障、视物模糊、绿盲、肝虚等症。如决明丸(《千女翼》)。

14决明子的化学成分含有蒽醌类化合物:大黄酚、大黄素6甲醚、决明素、决明素、橙黄决明素、甲基决明子、大黄酚9蒽酮等。,还含有胡萝卜素[6544决明子含有决明子和甲基决明子[1]。

15决明子的药理作用水浸泡和乙醇浸泡对麻醉犬、猫、兔、大鼠均有降压作用,大剂量可引起腹泻[1]。该醇提取物能在体外抑制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和伤寒杆菌[1]。该水剂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一些皮肤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本品还有降血脂的作用[1]。

16决明子中毒决明子,又名夜草、决明子、假绿豆、马蹄决明[3]。属于清热明目类药物[3]。它是决明子或决明的成熟种子[3]。含有决明子、大黄素、大黄酚、番泻苷等多种蒽类物质。,以及决明内酯和甜菜碱[3]。药理作用有抗菌、抗真菌、降血压、降血脂、降血小板、抑制心脏、通便、利尿、子宫收缩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3]。

16.1不良反应机制:其中所含的大黄素等成分能* * *大肠,引起肠道的一些变化。[3]

16.2临床表现大量口服可引起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还会引起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嘴唇麻木等。[3]

16.3决明子中毒的救治要点有[3]:

用药过量引起的腹痛、腹泻,可通过肌注阿托品和补液治疗;如果你有过敏,使用抗过敏药物或激素和对症治疗。

17决明子药典标准17.1称为决明子。

决明子

决明子

17.2来源本品为豆科决明或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天收获成熟的果实,晒干,播下种子,除去杂质。

17.3决明子略呈菱形或短圆柱形,两端平行倾斜,长3 ~ 7毫米,宽2 ~ 4毫米。表面呈青褐色或深褐色,光滑有光泽。一端扁平,另一端倾斜,背腹表面有1条凸出的脊线,脊线两侧有1条斜对称且较浅的线状凹纹。坚硬,不易折断。种皮薄,子叶2,黄色,折叠重叠成“S”形。气微,味苦。

决明子短而小,长3 ~ 5毫米,宽2 ~ 3毫米,表面脊线两侧有1条宽的淡黄褐色条带。

17.4鉴别(1)本品为黄褐色。种皮细胞无色或淡黄色,侧视细胞为1列,长方形,排列稍不均匀,长42 ~ 53微米,壁厚,有2条亮带。表面上看是多边形的,壁稍有收缩。种皮中的支持细胞表面观为圆形,直径为10 ~ 35 (55)微米,可见两个心形圈。侧视呈哑铃状或葫芦状。角质层碎片有11 ~ 19微米厚。

草酸钙簇较多,多在薄壁细胞中,直径8 ~ 21 μ m。

(2)取本品粉末65438±0g,加甲醇65438±00ml,浸泡65438±0h,过滤,蒸发滤液,加65438±00ml水溶解残渣,加盐酸65438±0ml,水浴加热30分钟,立即冷却,用乙醚萃取两次,每次20ml。另取橙皮苷对照品和大黄酚对照品,加入无水乙醇-乙酸乙酯(2: 1),制成每1ml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药典一部2010版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 ~ 60℃)和丙酮(2: 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干燥。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在氨蒸汽中熏制后,斑点变成亮黄色(橙色决明)和粉红色(大黄酚)。

17.5检查17.5.1的水分含量不得超过15.0%(药典2010版附录ⅸ h第一法)。

17.5.2总灰分不得超过5.0%(药典2010版附录ⅸ k)。

17.6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药典一部2010版附录ⅵ D)。

17.6.1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为流动相A,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B,按下表规定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84纳米。根据橙皮苷的峰计算,理论塔板数应不低于3000。

时间(分钟)流动相A(%)流动相B(%)0 ~ 15406015 ~ 3040→9060→1030 ~ 409017 . 6 . 2对照溶液的制备。加入无水乙醇和乙酸乙酯(2: 1)的混合溶液,制成每1ml含30μg大黄酚和20μg橙皮苷的混合溶液。

17.6.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约0.5g(过3号筛),精密称定,置于带塞锥形瓶中,加入30ml。精确称取甲醇,加热回流2h,冷却后再次称取,用甲醇补足损失的重量,摇匀,过滤,精确量取25ml连续滤液,蒸干。立即冷却,用氯仿摇匀提取4次,每次30ml,合并氯仿溶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用无水乙醇和乙酸乙酯(2: 1)混合溶液溶解,转移至25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摇匀,过滤,取连续滤液。

17.6.4测定方法分别准确吸取对照溶液和供试品溶液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产品。

本品含大黄酚(C151004)不低于0.20%,橙皮苷(C17H1407)不低于0.080%。

17.7决明子饮片17.7.1炮制17.7.1决明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间捣碎它。

17.7.1.1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同药材。

17.7.1.2炒决明子,取干净的决明子,按清炒法(药典一部2010版附录二D)炒至微肿有香味。用时间捣碎它。

本品形似决明子,略隆起,表面绿褐色或深褐色,偶见灶状斑点。微香。

水分含量与药材相同,不得超过12.0%。

同一药材不得超过6.0%。

同一药材中大黄酚(C15H1004)不低于0.12%,橙皮苷(C17H1407)不低于0.080%。

17.7.1.2.1鉴别相同药材。

17.7.2性味与归经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

17.7.3功能主治: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用于目赤、涩痛、羞明、流泪、头痛、头晕、视物模糊、便秘。

17.7.4用法用量9 ~ 15g。

17.7.5储存在干燥的地方。

17.8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

18